這個議題很敏感,先說結論,在廢死以及支持死刑當中,其實有許多的討論空間。
當然,最後的結論,不是前者,就是後者。
只是,在這討論過程中,或許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也許,我們先撇開,絕對的結果。
雖然,在每個人的看法當中,一定會有自己對於犯罪以及代價,以及死刑,以及任何一命償一命,教化,不可教化之間的任何看法。
觀看這部紀錄片,有許多可以切入的焦點,就如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觀看經驗與省思。
每個人選擇的切點,受害者,加害者,受害者的家屬,加害者的家屬,社會大眾,媒體,教育,世俗的道德等,往往也會決定了我們看待事物的解讀。
或許,在最後的結論之前,讓我們有更多元,看待事物的方式。
或許,就有機會來預防,或是降低這些不幸事件發生的機率。
當然,一宗刑事案件,很是複雜度,很難單一,用一個原因來解釋。
人生,畢竟不是那麼的直線,不是像開關,不是非黑即白。
雖然,有些行為終將造成自己人生的不可逆結局。同時,也得付出慘重的代價。
或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對話,多一些對於人性的瞭解。讓我們能夠往善,再靠近一些。—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臺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Me and My Condemned Son.)(2019),MOD,播映。
(圖片來源:IMD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