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行為態度 (45)
- Jan 29 Sun 2023 21:01
啟動內在動機,讓孩子燃起自發性學習/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Apr 05 Tue 2022 17:57
擺脫打架,讓我們更有智慧的解決問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Feb 27 Sun 2022 21:57
別讓孩子成為冒失鬼:自我覺察與控制的必要練習/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小朋友你走路到底有沒有在看路?真倒楣,這是我昨天新買的鞋子ㄟ,就被你踩成這樣,不知道父母都怎麼教的。」媽媽不時點頭,猛賠不是,一隻手拉著孩子往前快走,但顯然孩子並不認為他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
這種尷尬,老是發生。讓媽媽有時很猶豫到底該不該帶孩子出門。
- Mar 31 Wed 2021 23:26
你不和我玩,我就來玩你!別讓孩子成為對立反抗/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Mar 31 Wed 2021 08:48
我又不是故意的?!以正向表列取代負向提醒/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你幹嘛愈擠愈過來,站過去一點啦!真的很討厭耶。」「我看不太清楚啊!而且又不是我要靠過來,是他們在後面推來推去。」小智無奈說著。「你真的很煩耶,你再不過去一點,我要跟老師講你在騷擾我。」小美氣急敗壞警告。「你別亂講話,誰在騷擾你啊!真的很臭美ㄟ。」畫展作品前,騷動著。
「同學們,看展覽請保持安靜,不然下次校外教學就別跟出來。」
- Feb 28 Sun 2021 18:55
我沒有亂說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切,切,切,嘴巴閉起來,吃飯就吃飯,別在那邊亂說話。該學的不學,老是學一些不三不四的東西。」美食街用餐區,雖然大家彼此保持社交距離,但人潮擁擠的,讓媽媽感到旁人的耳朵與眼睛全部開啟注意著你。
「媽媽,我哪有亂說話,阿哲真的得痔瘡啊!他這幾天在教室裡都坐立難安,稍微動一下,就痛得哇哇叫!都把我們嚇一跳。還有,還有,他走起路來,還真的像隻行動不便的企鵝呢。」阿亮愈說愈起勁,忘記口中的那口咖喱飯還沒吞下去。只見媽媽滿臉通紅,難為情,眼睛四處飄移,小聲警告著阿亮,「你嘴巴再不閉起來,我們現在就馬上離開。」
- Nov 30 Mon 2020 11:12
物權的概念,聽聽孩子怎麼說?/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多年前,有回帶孩子到外澳海邊玩水。玩到一半,突然間,孩子大聲的說,「爸爸,有錢ㄟ」,這時,一張百元的紙鈔,在海面上,漂浮著。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告訴孩子,「那不是我們的錢,我們不要撿。」,孩子疑惑的看著我。
- Apr 05 Sun 2020 11:43
當孩子愛爭辯怎麼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有些孩子愛爭辯,當爸媽說出一句話,孩子就噼里啪啦講一大堆,特別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讓父母招架不住,甚至於來不及反應,啞口無言。
先發制人的用意,主要是避免,當我們一句話出來之後,孩子透過爭辯的方式,讓我們一直處在一種挨打的狀態,或者是受制於他講話的方式,導致我們的情緒產生了混亂,而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的情況。
當我們預期孩子愛爭辯,這時索性由我們先發制人,把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清清楚楚的,先於孩子說出來。
例如「我知道,待會你會告訴我,都是誰的原因?都是誰的錯?我知道,你要說的都是別人,你認為和自己都沒關係,所以你也不需要負任何的責任。」
「我也知道,待會你講的語氣會很激動,你使用的字眼會非常的尖酸刻薄。我也知道,你也會想要刻意的爭辯,來逃避你應該負的責任。」
- Feb 27 Thu 2020 17:09
說實話,更糟糕?說謊,來報到!/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所有的小朋友聽好,誰還沒有噴酒精的舉手。」老師話一說完,板起臉,眼神掃過白兔班所有的小朋友,每個孩子眼睛睜得大大的,靜靜的,只差眼睛沒有紅紅的,像兔子般看著老師。當然,沒有任何一隻手舉了起來。
「老師再說一次,剛才手沒有噴酒精的舉手。我已經跟你們講過,現在有武漢肺炎,防疫期間,每個人都要做好消毒的工作。如果沒有噴酒精消毒,你就不准碰教室裡的教材和玩具,連戶外的盪鞦韆和溜滑梯都不行。老師再說一遍,剛才沒有噴酒精的舉手。」底下依然是靜悄悄的。
這時,突然一個聲音劃破教室裡的寂靜,「老師,阿偉沒有噴酒精」,小玫鼓起勇氣,大聲的說著。在老師的眼神,還沒有來得及轉向阿偉,孩子馬上脫口說,「老師,我有,小玫,你亂說,我有噴酒精。」「你根本沒有噴酒精,我剛剛有親眼看到。」
- Feb 27 Thu 2020 13:31
為什麼孩子不戴口罩?/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叫你把口罩戴好,你是聽不懂,是不是?」老師氣呼呼對著小光說著,「老師,你看我變成飛行員了。」「你還把口罩給我戴到頭頂上?」沒多久,小光又把口罩拉下來,變成眼罩。「你是真的聽不懂,還是故意在搗蛋?」
這時,不耐久戴的小美,把口罩拿了下來,「我跟你們講了多少次,武漢肺炎防疫期間,來到學校,除了量體溫,勤洗手,平時口罩也要戴好,都幾年級了,為什麼講了這麼多次,還是聽不懂?」
面對孩子做出不符合我們期待的事,例如不好好戴口罩,我們怎麼看待孩子的行為,也就決定了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後續的行為。
- Feb 01 Sat 2020 20:55
孩子愛爭辯,爸媽怎麼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當孩子在爭辯的時候,常常期待,他說了之後,會讓我們大人詞窮,或者是在爭辯的過程中,讓大人的情緒也跟著上來,或最好是順著他的話題走。
有時,孩子就是想要問倒你,常常你會發現,孩子會說,「說不下去了吧?你說啊!你說啊!你回答我啊!我在問你啊!你說啊!」
孩子說話咄咄逼人,這時大人的情緒很容易在第一時間,被撩撥了起來。孩子激怒你,他想要讓你在第一時間回應他的話。
- Feb 01 Sat 2020 20:45
當孩子在教室裡發脾氣怎麼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跟你說,我只要在教室裡發脾氣,老師就拿我沒辦法了。」當孩子脫口說出了這句話,聽到的你可能額頭上,冒出三條線。
這時,我在思考的是,「為什麼孩子在教室裡大發脾氣,老師就束手無策?」
沒錯,我們被孩子吃定了,孩子已經認定老師需要上課,一個人需要面對這麼多的小朋友,你沒有時間,你也不想,甚至於,你也沒有能力可以來處理自己的發脾氣。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這時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只要這麼做,他就可以開始為所欲為,就可以開始去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
- Nov 30 Sat 2019 23:25
以善意鬆動孩子的對立與反抗/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對立反抗的孩子總是在搖晃我們在教學現場的掌控,這些孩子很容易想要爭奪主導權,用最直白的說法就是,讓你的課無法順利上下去。
因此,對於老師來講,當我們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在處理眼前孩子的態度,首先我們就會陷入孩子所設下的陷阱,也就是,讓孩子預設到原來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反應都在他的規劃之中,這時就更容易強化孩子不適當的對立態度。
- May 24 Fri 2019 16:47
你誰呀!我幹嘛要聽你的!面對孩子的對立反抗,怎麼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你誰呀!我幹嘛要聽你的!」孩子氣呼呼地對著眼前的老師叫囂著。老師試著沉住氣,因為這樣的場景,在過往的教學現場,總是會遭遇過幾次。面對對立反抗的孩子,在教學上,似乎是一種無法迴避的事。或者,只能自嘲說,如果沒遇過這樣的孩子,那麼在教學生涯中,似乎顯得不圓滿。
說是這麼說,卻沒有人愛遇上。但真的遇上了,又該如何是好?
老師知道,現在不能讓情緒壟罩住理智。因為情緒失控而導致老師頻上新聞的事情,時有所聞。他可不想成為普普藝術(Pop Art)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那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鐘成名的機會。」(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畢竟,這種成名,寧可不要。
但對於孩子的叫囂,每個字,每一句,每個聲調,卻一直迴盪在耳際。老師心
「你誰呀!我幹嘛要聽你的!」這一句話,讓老師久久不知該如何
- Feb 15 Fri 2019 11:59
誰想要和對立反抗孩子好好溝通?/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這一篇我要談的是,和對立反抗孩子好好溝通這件事。
當然,你還沒開始和這些孩子對話的時候,你在心裡面可能在想,「拜託這些孩子態度那麼差,他都不尊重我了,我哪想要跟他溝通。」
沒錯,在和對立反抗孩子之間,彼此的關係是出了問題。
- Jan 11 Fri 2019 16:17
遭逢對立反抗兒,老師的變與不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對立反抗孩子非常的敏感,他們對於大人與他之間的互動,非常在乎、在意彼此的位階。特別是,大人是否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方式,來命令、要求自己配合。我們常認為這些要求,是孩子必須、應該要做的。但卻事與願違,對立反抗孩子,卻不把它當一回事,拒絕接受,進而挑戰你。
你會發現對立反抗所選擇的時間點,普遍都是在課堂上,同學們所在的現場,老師得要進行教學活動或對學生提出要求時,例如上課保持安靜、不要走動、拿出課本等。在這種情形,孩子很容易取得主場優勢,也容易影響老師的情緒,同時獲得更多人的關注。
對立反抗孩子,他就是想要改變你,改變你跟他之間的互動生態。就如同在教室中的反抗,就是想要影響老師的教學,讓老師的課無法順利的進行。對立反抗的孩子缺乏同理心,總是容易激怒大人的反應,就是想要掌控眼前的互動關係,要求大人順從自己的意見,依自己的方式行事。
- Dec 28 Fri 2018 11:48
有效因應孩子的掌控行為/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們常常會聽到,許多的爸媽以及老師會說,「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惹我生氣」「他是故意在那邊哭鬧發脾氣」。
面對孩子的故意,有時,我會思考他要釋放的訊息會是什麼?故意,不外乎,孩子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以尋求我們對他的關注與注意,或對他做出他所期待的反應。
要降低故意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孩子實際的需求,適時並主動給予關注以及回應。例如當面對家裡,手足之間的爭寵,或孩子認為我們偏心,把太多的注意力、心思放在另外一位手足身上。這時,如果我們主動在孩子不適當行為還沒發生之前,適時並主動給予回應,將有助於降低孩子這些故意行為的出現。
- Oct 26 Fri 2018 13:47
生命中,難免有錯/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們都不愛孩子犯錯,這看似很自然的一件事。
但犯錯這件事,到底怎麼界定?大錯?小錯?不大不小的錯?錯的大小,到底該由誰來規定?
如果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樣是否也可以通融?
還是對於大人來說,很抱歉,「犯錯」門都沒有。甚至於,連窗戶也沒有。
但是,我們似乎忘了一件事。
- Mar 31 Sat 2018 00:33
如何化解教室裡的對立反抗?/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面對教室裡的孩子,對於自己教學出現不友善的對立反抗態度,對於許多老師來說是一種難以容忍的威脅與挑釁。殘酷的是,除了教學節奏被打斷之外,同時也挑動著自己的情緒,以及身為老師應有的尊嚴。且顧及到其他同學如何來看待老師對於該事件的處理,以及班上同學回家之後,如何向各自的父母敘述老師被嗆、被挑戰的現場情節。
對立反抗的孩子,在課堂上透過激烈言語與行為的干擾,也在在顯示出孩子本身想要掌控在教室裡的主導權。對老師的教學產生立即的破壞與改變,讓老師的上課被迫中斷而無法順利進行。
因此無論是老師當場情緒被激起、發飆(果然一切都在孩子預期當中),或當場要求當事人起身、道歉(這一點,孩子為維持面子,一般是不會屈服的)。此時,也讓對立反抗孩子,看見自己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對抗中,自己的社會性掌控獲得全面的勝利。
這時,總讓我思考「為什麼師生關係會演變至此?」
先從我們改變吧!雖然有些老師百般不願意。因為心裡嘀咕著「該改變的是這些孩子啊!怎麼會是我?」但請優先自我覺察在班級經營上,自己是否有些做法可以再細膩。例如當孩子在課堂上講話,取代以前直接的點名糾正(這麼做,總是讓當事人失了面子),改以趨近孩子,以眼神、表情予以暗示取代(顧及面子)。
私底下,讓孩子瞭解對於他的上課態度,你自己的感受。例如「你上課講的那些話,讓我覺得難堪,心裡不甚舒服。」我們也可以主動詢問孩子「那你認為老師應該怎麼做?你上課態度才會配合?」
- Nov 10 Fri 2017 10:52
孩子必須對於自己的行為有畫面:自我覺察的錄影練習/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透過錄影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覺察。
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看別人行為的仔細程度,往往會勝過於對自己行為模式的了解。我們總是很容易將問題歸咎於他人,甚至於就像拿起一把尺,開始去比照對方是否有按照這把尺的規格表現,來進行糾正、除錯。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行為表現。
我常常思考一件事,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在腦海裡是否有畫面?如果孩子不存在任何的畫面,這時對於自己的行為舉止、說話模式就很難能夠有清楚的覺察。
如果再加上孩子自我控制失去了功能,衝動行為蠢蠢欲動地出現。這時,在自我覺察能力的薄弱及衝動行為發酵的藤原效應加持下,孩子的行為表現將更難以讓他人接受。
關於自我覺察的訓練,其實我們可以運用手機錄影的方式,一起和孩子來進行這道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