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行為態度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內在動機,我用以下例子,你就可以很清楚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爸爸,我想要騎YouBike,從大稻埕騎到社子島。」這時你發現孩子的「目標」很明確。

 

對於騎腳踏車,孩子表現出熱烈的情感,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情」。

 

由於孩子主動提起騎YouBike這件事,可以確定這是他的「興趣」之一。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人希望孩子打架!

 

但對孩子來說,在成長過程中,不管是自願的,或被迫的。不管是自己發起的,或無奈得接招的。無論孩子打贏了,或打輸了。打架,似乎成為成長的一段必經過程?!

 

打架這件事,不全然是孩子的專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你走路到底有沒有在看路?真倒楣,這是我昨天新買的鞋子ㄟ,就被你踩成這樣,不知道父母都怎麼教的。」媽媽不時點頭,猛賠不是,一隻手拉著孩子往前快走,但顯然孩子並不認為他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

 

這種尷尬,老是發生。讓媽媽有時很猶豫到底該不該帶孩子出門。

 

「你這個孩子怎麼老是講不聽,我跟你講了多少次了,為什麼老是這樣走路不看路?」媽媽說是說,但孩子也不以為意。可以確定的是,下回當媽媽繼續這麼說,孩子冒失的機率依然很高。

 

當跟孩子說道理,提醒、叮嚀,老是沒有作用,這時我們就真的得要來思考,是否可以換個方式來解決眼前這個問題,以一勞永逸。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不和我玩,我就來玩你

 

面對這樣一句話,你可能有些納悶,心理師,你到底想傳達什麼訊息?」讓我仔細的向你說分明。

 

有些孩子的情感需求強烈,一開始主動尋求父母或老師的關注,想要找我們玩。

 

有時,大人們因為正在忙,或無暇回應,或注意力在其他孩子、手足身上。

 

孩子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發現,我們似乎沒什麼善意的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一再的被冷落。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幹嘛愈擠愈過來,站過去一點啦!真的很討厭耶。」「我看不太清楚啊!而且又不是我要靠過來,是他們在後面推來推去。」小智無奈說著。「你真的很煩耶,你再不過去一點,我要跟老師講你在騷擾我。」小美氣急敗壞警告。「你別亂講話,誰在騷擾你啊!真的很臭美ㄟ。」畫展作品前,騷動著。

 

「同學們,看展覽請保持安靜,不然下次校外教學就別跟出來。」

 

校園裡,不時遇到有些孩子,時不時,誤踩性騷擾的界限上,而不自知。其中往往來自於有時眼神的碰觸,導致對方的不舒服,或是身體不經意或刻意的碰觸,無法維持適當的身體的距離,或脫口說出來的話語,讓對方聽起來產生心理上極度的不悅,讓當事人產生被騷擾的不舒服主觀感受。

 

無論是眼睛、視線如何注視對方、看對方?需要看多久?看哪裡?怎麼看?對話時,到底要如何的靠近?距離該如何維持?當對方坐著,對方站著,當對方走過來,當對方是女生,我是男生,當對方有一群女生,我是男生,當對方有一群男男女女,我是男生,我該如何與他們互動?我是女生,反之亦是如此,我該如何拿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切,切,切,嘴巴閉起來,吃飯就吃飯,別在那邊亂說話。該學的不學,老是學一些不三不四的東西。」美食街用餐區,雖然大家彼此保持社交距離,但人潮擁擠的,讓媽媽感到旁人的耳朵與眼睛全部開啟注意著你。

 

「媽媽,我哪有亂說話,阿哲真的得痔瘡啊!他這幾天在教室裡都坐立難安,稍微動一下,就痛得哇哇叫!都把我們嚇一跳。還有,還有,他走起路來,還真的像隻行動不便的企鵝呢。」阿亮愈說愈起勁,忘記口中的那口咖喱飯還沒吞下去。只見媽媽滿臉通紅,難為情,眼睛四處飄移,小聲警告著阿亮,「你嘴巴再不閉起來,我們現在就馬上離開。」

 

阿亮一頭霧水,自己到底哪裡說錯,阿哲真的得痔瘡啊!這是班上公開的事情啊!

 

讓我們以上述「痔瘡」為例,關於認為孩子亂說話,所延伸出來的思考。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前,有回帶孩子到外澳海邊玩水。玩到一半,突然間,孩子大聲的說,「爸爸,有錢ㄟ」,這時,一張百元的紙鈔,在海面上,漂浮著。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告訴孩子,「那不是我們的錢,我們不要撿。」,孩子疑惑的看著我。

 

沒關係,錢不是重點。對孩子來說,玩水最是重要。

 

沒多久,孩子轉頭一看,「爸爸,錢不見了。」果然,那張百元紙鈔,就真的不見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孩子愛爭辯,當爸媽說出一句話,孩子就噼里啪啦講一大堆,特別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讓父母招架不住,甚至於來不及反應,啞口無言。

先發制人的用意,主要是避免,當我們一句話出來之後,孩子透過爭辯的方式,讓我們一直處在一種挨打的狀態,或者是受制於他講話的方式,導致我們的情緒產生了混亂,而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的情況。

當我們預期孩子愛爭辯,這時索性由我們先發制人,把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清清楚楚的,先於孩子說出來。

例如「我知道,待會你會告訴我,都是誰的原因?都是誰的錯?我知道,你要說的都是別人,你認為和自己都沒關係,所以你也不需要負任何的責任。」

「我也知道,待會你講的語氣會很激動,你使用的字眼會非常的尖酸刻薄。我也知道,你也會想要刻意的爭辯,來逃避你應該負的責任。」

先把孩子的底線說出來,也反映出一個事實孩子,爸媽瞭解你,同時你需要承擔責任。

例如「我知道你要說什麼話,你會如何來解讀這些事,但是我更知道屬於你應該負的責任,該承擔的代價。這一切,你需要去面對它。」

「你可以爭辯,但是我也需要讓你很清楚知道,你自己的所作所為,所產生的行為後果,有多少是你需要承擔的責任。」

對於好爭辯的孩子,有時在因應上,爸媽可採取連珠炮的方式,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充分表達出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的小朋友聽好,誰還沒有噴酒精的舉手。」老師話一說完,板起臉,眼神掃過白兔班所有的小朋友,每個孩子眼睛睜得大大的,靜靜的,只差眼睛沒有紅紅的,像兔子般看著老師。當然,沒有任何一隻手舉了起來。

 

「老師再說一次,剛才手沒有噴酒精的舉手。我已經跟你們講過,現在有武漢肺炎,防疫期間,每個人都要做好消毒的工作。如果沒有噴酒精消毒,你就不准碰教室裡的教材和玩具,連戶外的盪鞦韆和溜滑梯都不行。老師再說一遍,剛才沒有噴酒精的舉手。」底下依然是靜悄悄的。

 

這時,突然一個聲音劃破教室裡的寂靜,「老師,阿偉沒有噴酒精」,小玫鼓起勇氣,大聲的說著。在老師的眼神,還沒有來得及轉向阿偉,孩子馬上脫口說,「老師,我有,小玫,你亂說,我有噴酒精。」「你根本沒有噴酒精,我剛剛有親眼看到。」

 

這時,阿偉到底有沒有噴酒精,他說有,小玫說沒有,當然其他人無話可說,免得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說真的,這段期間,老師忙得焦頭爛額,團團轉。原本自己幫孩子逐一噴酒精這件事,索性將酒精放在桌上,讓孩子們自行消毒。但教室裡,孩子們來來去去的,自己也沒有特別去注意。阿偉有沒有噴酒精似乎陷入了羅生門。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叫你把口罩戴好,你是聽不懂,是不是?」老師氣呼呼對著小光說著,「老師,你看我變成飛行員了。」「你還把口罩給我戴到頭頂上?」沒多久,小光又把口罩拉下來,變成眼罩。「你是真的聽不懂,還是故意在搗蛋?」

 

這時,不耐久戴的小美,把口罩拿了下來,「我跟你們講了多少次,武漢肺炎防疫期間,來到學校,除了量體溫,勤洗手,平時口罩也要戴好,都幾年級了,為什麼講了這麼多次,還是聽不懂?」

 

面對孩子做出不符合我們期待的事,例如不好好戴口罩,我們怎麼看待孩子的行為,也就決定了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後續的行為。

 

先就孩子是不是聽不懂?當我們說「把口罩戴上」,如果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做出了這個正確的舉動,這時,我們可以確定孩子是可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這時,你可能在想,「既然他聽得懂,那他為什麼要把口罩拿來當頭罩?拿來當眼罩?又為什麼拿在手上放?」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在爭辯的時候,常常期待,他說了之後,會讓我們大人詞窮,或者是在爭辯的過程中,讓大人的情緒也跟著上來,或最好是順著他的話題走。

 

有時,孩子就是想要問倒你,常常你會發現,孩子會說,「說不下去了吧?你說啊!你說啊!你回答我啊!我在問你啊!你說啊!」

 

孩子說話咄咄逼人,這時大人的情緒很容易在第一時間,被撩撥了起來。孩子激怒你,他想要讓你在第一時間回應他的話。

 

當父母在與孩子爭辯過程中,第一時間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或是發現自己的情緒也被孩子整個引爆起來,這時最好的做法是,暫時先不回應,接著再來思考,後續的回應是要用說的方式,還是改採文字的方式來表達?

 

這時,我們如果能夠優雅一些,態度從容一些,某個程度我們也在反映,自己不受他的影響。我們很清楚讓孩子瞭解,沒關係,我慢慢的,再回應你,當然時間,由我自己來決定。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跟你說,我只要在教室裡發脾氣,老師就拿我沒辦法了。」當孩子脫口說出了這句話,聽到的你可能額頭上,冒出三條線。

這時,我在思考的是,「為什麼孩子在教室裡大發脾氣,老師就束手無策?」

沒錯,我們被孩子吃定了,孩子已經認定老師需要上課,一個人需要面對這麼多的小朋友,你沒有時間,你也不想,甚至於,你也沒有能力可以來處理自己的發脾氣。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這時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只要這麼做,他就可以開始為所欲為,就可以開始去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

無論是在教室裡,到處走動,想幹嘛就幹嘛,甚至於,二話不說,直接走出教室外。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立反抗的孩子總是在搖晃我們在教學現場的掌控,這些孩子很容易想要爭奪主導權,用最直白的說法就是,讓你的課無法順利上下去。

 

因此,對於老師來講,當我們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在處理眼前孩子的態度,首先我們就會陷入孩子所設下的陷阱,也就是,讓孩子預設到原來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反應都在他的規劃之中,這時就更容易強化孩子不適當的對立態度。

 

你可能發出疑問?「孩子在教室裡,這麼沒有禮貌,不尊重我,難道我都不需要有任何的處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其他同學會如何來看我?」

 

說真的,這裡,我並不是說不要處理,而是該如何來處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誰呀!我幹嘛要聽你的!」孩子氣呼呼地對著眼前的老師叫囂著。老師試著沉住氣,因為這樣的場景,在過往的教學現場,總是會遭遇過幾次。面對對立反抗的孩子,在教學上,似乎是一種無法迴避的事。或者,只能自嘲說,如果沒遇過這樣的孩子,那麼在教學生涯中,似乎顯得不圓滿。

說是這麼說,卻沒有人愛遇上。但真的遇上了,又該如何是好?

老師知道,現在不能讓情緒壟罩住理智。因為情緒失控而導致老師頻上新聞的事情,時有所聞。他可不想成為普普藝術(Pop Art)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那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鐘成名的機會。」(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畢竟,這種成名,寧可不要。

但對於孩子的叫囂,每個字,每一句,每個聲調,卻一直迴盪在耳際。老師心想「我是誰?我該如何來回答他這個問題?這句話,他到底想要告訴我什麼?想要反映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彼此的關係似乎還沒有建立好,或是孩子想要試探自己的底線,而激怒自己的情緒。

「你誰呀!我幹嘛要聽你的!」這一句話,讓老師久久不知該如何回應。

當老師一句話都沒說,這時,眼見這孩子的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一副你奈我如何的模樣。

這時,如果自己不說不回應,我們也需要停下來思考,我的不說不回應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為何我不說不回應?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說?該如何因應?還是自己這麼做,有當下自己的考量與目的。

當然,如果你現在氣呼呼地告訴他:「我是誰?難道你不知道嗎?」其實,這麼做反而更容易拉高孩子的情緒,因這句話多少帶有挑釁的意味,而容易造成彼此之間的口角爭執。當下,我們也需要自我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已經受到孩子的撥弄影響。

「你誰呀!我幹嘛要聽你的!」在先前的校園服務中,曾有非自願性的學生,被轉介到輔導室,脫口對自己說了這些話。當時,我會視孩子的情形,觀察他這麼做的目的。如果判斷孩子是想要試探自己,這時,我往往會很冷靜與沉穩地回應他「○○○年○月○日○點至○點,我就是你的老師。」我會這麼回應,多少也在告訴孩子,我們之間的關係界定。重點在於,別被他的話語刺激,讓自己壞了心情,亂了分寸。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篇我要談的是,和對立反抗孩子好好溝通這件事。

 

當然,你還沒開始和這些孩子對話的時候,你在心裡面可能在想,「拜託這些孩子態度那麼差,他都不尊重我了,我哪想要跟他溝通。」

 

沒錯,在和對立反抗孩子之間,彼此的關係是出了問題。

 

其實,與這類型孩子的互動,讓他感受到被尊重這件事情,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被尊重,不是我們要低聲下氣或委曲求全,而是我們可以多釋放一些訊息,例如「想聽聽看你的意見」、「想參考一下你的想法」,避免讓他直覺的認為,我們就是以上對下,命令他,要求他配合。

 

通常,對立反抗孩子往往會在被要求這件事情上,而和大人產生了衝突。因此,我們需要來思考,在和這些孩子對話的時候,如果我們少了要求,而是主動和孩子分享,應該會有所不一樣​。​但是,請提醒自己,這個分享,請不要放入太多的期待,或是讓他覺得我們似乎在貶抑、批評,或在要求他。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立反抗孩子非常的敏感,他們對於大人與他之間的互動,非常在乎、在意彼此的位階。特別是,大人是否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方式,來命令、要求自己配合。我們常認為這些要求,是孩子必須、應該要做的。但卻事與願違,對立反抗孩子,卻不把它當一回事,拒絕接受,進而挑戰你。

 

你會發現對立反抗所選擇的時間點,普遍都是在課堂上,同學們所在的現場,老師得要進行教學活動或對學生提出要求時,例如上課保持安靜、不要走動、拿出課本等。在這種情形,孩子很容易取得主場優勢,也容易影響老的情,同時多人的注。

 

對立反抗孩子,他就是想要改變你,改變你跟他之間的互動生態。就如同在教室中的反抗,就是想要影響老師的教學,讓老師的課無法順利的進行。對立反抗的孩子缺乏同理心,總是容易激怒大人的反應,就是想要掌控眼前的互動關係,要求大人順從自己的意見,依自己的方式行事。

 

大人在這種情形下,情緒很容易被撥弄,焦躁、浮動、急燥、焦慮、生氣、憤怒而失了穩定。這時,你可能會強調「我怎麼忍耐?他在課堂上,羞辱我,詆毀我,瞧不起我,干擾我,侮辱我。我是老師,我也得捍衛自己的尊嚴,我怎麼可以讓他這樣踐踏?我不處理,那其他同學、家長、同事們,會如何看我?那不是,讓這種狀況更加的惡化,這些孩子不就更囂張嗎?如果我太低聲下氣,那不就顯現出我的懦弱嗎?那我以後怎麼罩得住他們?」

 

遭逢對立反抗,我們首要關注的是,孩子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優先修復彼此的關係,而不僅僅是,只期待如何要求孩子以好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很可惜,對有些老師來講,總認為需要改變的是,眼前這態度不佳的學生,怎麼會反過來要求,我這個老師來改變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常會聽到,許多的爸媽以及老師會說,「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惹我生氣」「他是故意在那邊哭鬧發脾氣」。

 

面對孩子的故意,有時,我會思考他要釋放的訊息會是什麼?故意,不外乎,孩子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以尋求我們對他的關注與注意,或對他做出他所期待的反應

 

要降低故意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孩子實際的需求,適時並主動給予關注以及回應。例如當面對家裡,手足之間的爭寵,或孩子認為我們偏心,把太多的注意力、心思放在另外一位手足身上。這時,如果我們主動在孩子不適當行為還沒發生之前,適時並主動給予回應,將有助於降低孩子這些故意行為的出現

 

當持續面對孩子透過激動,哭鬧或耍賴的方式,來尋求注意。以下一些方式,提供給您作為因應的參考。

 

(一)採取先發制人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都不愛孩子犯錯,這看似很自然的一件事。

但犯錯這件事,到底怎麼界定?大錯?小錯?不大不小的錯?錯的大小,到底該由誰來規定?

如果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樣是否也可以通融?

還是對於大人來說,很抱歉,「犯錯」門都沒有。甚至於,連窗戶也沒有。

但是,我們似乎忘了一件事。

很難有一件事,可以在第一時間,就憑空而降,馬上做「對」。

如果有,那一開始也可能算運氣不錯吧。

沒有犯錯,哪知道「對」在哪裡?哪知道該如何修正,如何改善?

每一種學習與成長,不就是從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不斷修正、不斷微調,不斷修正、不斷微調,進而改變成大人所期待的模樣嗎?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教室裡的孩子,對於自己教學出現不友善的對立反抗態度,對於許多老師來說是一種難以容忍的威脅與挑釁。殘酷的是,除了教學節奏被打斷之外,同時也挑動著自己的情緒,以及身為老師應有的尊嚴。且顧及到其他同學如何來看待老師對於該事件的處理,以及班上同學回家之後,如何向各自的父母敘述老師被嗆、被挑戰的現場情節。

對立反抗的孩子,在課堂上透過激烈言語與行為的干擾,也在在顯示出孩子本身想要掌控在教室裡的主導權。對老師的教學產生立即的破壞與改變,讓老師的上課被迫中斷而無法順利進行。

因此無論是老師當場情緒被激起、發飆(果然一切都在孩子預期當中),或當場要求當事人起身、道歉(這一點,孩子為維持面子,一般是不會屈服的)。此時,也讓對立反抗孩子,看見自己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對抗中,自己的社會性掌控獲得全面的勝利。

這時,總讓我思考「為什麼師生關係會演變至此?」

先從我們改變吧!雖然有些老師百般不願意。因為心裡嘀咕著「該改變的是這些孩子啊!怎麼會是我?」但請優先自我覺察在班級經營上,自己是否有些做法可以再細膩。例如當孩子在課堂上講話,取代以前直接的點名糾正(這麼做,總是讓當事人失了面子),改以趨近孩子,以眼神、表情予以暗示取代(顧及面子)。

私底下,讓孩子瞭解對於他的上課態度,你自己的感受。例如「你上課講的那些話,讓我覺得難堪,心裡不甚舒服。」我們也可以主動詢問孩子「那你認為老師應該怎麼做?你上課態度才會配合?」

我經常和老師分享一件事情:仔細思考,在教室裡,孩子的對立反抗,他所要傳達的訊息。我一直認為,當我們以尊重的方式來對待青春期孩子,無論是說話的語氣、態度、所使用的字眼等,其實這些孩子也勢必會回以尊重。雖然,需要給他們一些時間。

多看孩子的亮點,甚至於刻意製造各種情境,讓這些孩子有機會表現,同時給予正向具體回饋。如果和這些孩子在課堂上,在下課,在課後,有一些共同的交集。無論是球賽或共同經驗的分享,這都有助於改善彼此師生之間的關係。

我一直深信,對立反抗是一種相互的。或許師生責任所占的比重不盡相同。但我確信,當我們主動進行調整與改變,並釋放出善意,是能夠加速孩子的改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錄影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覺察。


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看別人行為的仔細程度,往往會勝過於對自己行為模式的了解。我們總是很容易將問題歸咎於他人,甚至於就像拿起一把尺,開始去比照對方是否有按照這把尺的規格表現,來進行糾正、除錯。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行為表現。


我常常思考一件事,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在腦海裡是否有畫面?如果孩子不存在任何的畫面,這時對於自己的行為舉止、說話模式就很難能夠有清楚的覺察。


如果再加上孩子自我控制失去了功能,衝動行為蠢蠢欲動地出現。這時,在自我覺察能力的薄弱及衝動行為發酵的藤原效應加持下,孩子的行為表現將更難以讓他人接受。


關於自我覺察的訓練,其實我們可以運用手機錄影的方式,一起和孩子來進行這道練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