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兒童焦慮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說出「我好緊張啊」,但比較難說出「我好焦慮」。

 

緊張和焦慮,雖然他們很像兄弟,但這當中,你會發現,緊張似乎比較短暫一點,焦慮是否比較漫長一些。

 

我們可以和孩子來玩一種遊戲,就是在揭曉、公布之前,他的感覺是緊張?焦慮?還是不安?

 

因為還沒有公布結果,在這情況下,每個人的心情不同。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齊又怎麼了?又在喊肚子痛了,怎麼每回比賽前,他的問題就這麼多,頭痛,肚子痛,喉嚨痛,身體不舒服?還真巧。」

 

「大隊接力比賽?他不是很擅長,爆發力很強,很耐跑嗎?」「我也是這麼覺得啊,之前在班上,測量每個同學的速度,志齊可是前三名呢。只是我也搞不清楚,大隊接力又不是個人比賽,他到底在緊張什麼?到底在擔心什麼?」

 

「就我的印象,他上次個人賽也是一樣,只要是比賽,無論是班級間的比賽,班內的比賽,只要牽扯到比賽這兩個字,他就渾身都不對勁。」

 

志齊很敏感,對於比賽很容易出現緊張的狀態,常在意比賽的結果,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常自我否定,總覺得自己不如人。

 

縱使現實來說,自己的能力已經相當優異,但志齊本身並不這麼解釋,那麼想。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分離焦慮的孩子,當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離開他的視線,建議能清楚的告訴孩子,「我要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回來。」

例如當我們告訴孩子,「OO,媽媽今天七點會回來。」這時,我們最好在七點或以前就能夠準時回家。說到做到,讓孩子對於我們所說的話,感到信任,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我們清楚的告訴孩子時間,但卻未在那個時間點出現在孩子面前。這時對孩子來說,是很容易喚起自己內在小劇場,胡亂想一通。

「為什麼已經七點了,媽媽還沒回來?」「媽媽是不是在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要不要打電話給媽媽,問她現在在哪裡?」每一個小劇場的開演,在在告訴著我們一件事情,孩子又啟動他的過度擔心與焦慮。

為了有效改善孩子對於分離焦慮,以提升孩子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可以的話,我們盡可能說到做到。以降低孩子對於原本預期應該發生的事情(七點,媽媽準時回到家),卻沒有發生,所產生的過度聯想(如同以上的小劇場),過度焦慮(頻頻奪命連環扣)。

對孩子來說,當他心裡認為事情會依照原定計畫發生,況且我們也告訴了他(例如七點準時回家),因此說到做到這件事,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符合孩子的認定,當中也強化了信任感,孩子對於我們離開他的視線,亦能夠達到安心的作用。

只是現實中,難免時間的掌控,不盡然如人意。例如經常遇到不可抗拒的突發狀況,像是加班或路上塞車,因此在回來的時間上,寧可出門前,告訴孩子「OO,媽媽今天八點會回來。」寧可提前回來,也不要晚回來。

隨著孩子長大,在安全與合理的範圍內,我們是有必要與孩子維持適度的分離,無論是大人上班或孩子上課。

當孩子與自己不容易分不開,這時我會建議平時可多安排孩子參與一些他感興趣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將注意力從對對媽媽的過度注意,轉移到對於活動的參與。例如足球課、直排輪課、畫畫課、鋼琴課、舞蹈課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教室裡,常常有一種狀況,當老師大聲地指責班上,某一個小朋友(A),結果被罵的當事人(A)無傷大雅,沒有什麼反應,但班上其他的孩子(B)卻明顯受到驚嚇,而焦慮不已。

這種狀況,我常常形容為震央所在,沒事。但是,在遙遠的地方,卻很有事。

這時,我常常會來思考,孩子所要反映出來的是什麼訊息?

是對於老師大聲、嚴厲,過度敏感?總是害怕老師也會來罵自己?這種狀況往往令孩子,時常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無法專心在課堂上。

面對這樣的情形,父母試著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解讀事情的時候,是否總是容易過度的聯想,過度的解釋,將一些不相關的事,和自己綁在一起,並且朝對自己不利來想像,放大,扭曲,而使得自己衍生出焦慮,而影響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

有些孩子,在教室裡,讓老師發現他無法專注在課堂上,除了,一部分可能來自於專注力缺陷的問題之外,例如ADHDADD。另外,最常見的原因,在於孩子的焦慮,使得孩子無法將心思,聚焦在眼前的課堂學習。

這種情形,像是分離焦慮孩子,很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在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同時,在課堂上,不斷注意下課的時間,有時,看向窗外。有時,不斷地詢問老師,「老師,我媽媽會不會回來?」「老師,現在幾點了?」「老師,我可以去找媽媽嗎?」「老師,你可不可以打電話給我媽媽?」而無法專注在課堂上。

另外,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則擔心在課堂上,被老師問到,需要開口說話,因此,很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在擔心被問到、點到,而需要開口說話的這件事情上。

因此,在小學一節課,四十分鐘裡,有些孩子整節課就一直處在一種過度擔心、焦慮的狀態。也許,一節課,好不容易結束了,發現自己終於沒有被叫到,而鬆了一口氣。但孩子卻一整節課,也沒有專心在課堂學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郁整個晚上無法入睡,不斷地翻來覆去。兩個眼睛瞪著大大的,雖然很疲倦,但是卻一點睡意也沒有。文郁索性從床上起來,不知所措地在房間裡走來走去,雙手搓揉著,嘴巴念念有詞「怎麼辦?怎麼辦?明天早上就要換我上台報告了。如果到時在場說不出話、忘詞了,怎麼辦?如果底下的同學交頭接耳在嘲笑,或者被老師直接叫下台,那我不就糗大了?怎麼辦?我好希望明天重感冒、肚子痛……」面對自然課的上台報告,文郁已經足足焦慮了兩個多禮拜。當孩子上台焦慮怎麼辦?

釐清焦慮的關鍵原因
適度的焦慮,有助於表現。但過度的焦慮,卻很容易壞了孩子的表現。焦慮的感受像月暈一樣,讓孩子無限地放大、放大再放大。同時,也讓自己畏懼於接下來的表現。

焦慮反映了當下我們正注意了什麼,以及如何去解釋這件事。試著先釐清孩子上台焦慮的可能原因。例如底下同學嘻笑的反應、老師嚴肅的表情、擔心害怕說錯話、忘詞、台風不夠穩健、自己的表情肢體動作僵硬等。

跳脫負面自我預言
有時,孩子會不斷地給自己負面暗示。這負面暗示,反覆地告訴自己可能說錯、講的不盡理想、別人聽不懂等。其實,這些負面自我暗示只會讓自己更容易處在不安的狀態。同時,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消沉,使得表現大打折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關於ICD-9 健保代碼313.9《特發於兒童期與青春期之情緒障礙》,其所指稱的部份包括過度焦慮疾患、悲傷及不快樂疾患、敏感,害羞與社會退縮疾患、兒童期或青春期社會退縮、選擇性緘默症、對立反抗疾患、認同疾患、手足嫉妒、學業低成就疾患等。
  • 英文內容如下:313.9 Disturbance of emotions specific to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overanxious disorder、misery and unhappiness disorder、sensitivity, shyness, and social withdrawal disorder、social withdrawal of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elective mustism、oppositional disorder、identity disorder、sibling jealousy、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disorder)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害怕很具體,焦慮很抽象。
  • 害怕容易說出來,焦慮往往容易躲起來。
  • 害怕使人想逃,焦慮也容易讓人想退。
  • 害怕使人想哭想大叫,焦慮卻使人噤聲不語。
  • 害怕很自然,焦慮也不突然。
  • 多數人所怕,你也怕,這時可以怕的理直氣壯。
  • 多數人焦慮,你也焦慮,這時也是理所當然。
  • 合理的害怕使人保持安全,合理的焦慮使人勇往直前。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先訂出孩子的焦慮階梯表
  2.  焦慮階梯內容設定以系統減敏感為原則
  3. 焦慮階梯表就像排樓梯一般一階一階從孩子最不感焦慮爬升至最焦慮的情境
  4. 在進行每一階梯練習其中須仔細察覺孩子在該情境中的焦慮反應表現及變化
  5. 讓孩子在每項層級過程中經驗到完成所帶來的好感覺同時透過轉移注意力或放鬆練習使焦慮情緒獲得舒緩  
  6. 隨著時間及孩子焦慮情緒舒緩的狀況逐漸提昇焦慮階梯表的練習階段


舉例說明

  • 焦慮階梯表的設定從最不感到焦慮(1)至最焦慮(7)例如(1)媽媽進教室陪讀並坐在孩子旁邊(2)媽媽進教室陪讀但坐在教室後(3)媽媽到校陪讀但僅在走廊上觀看(4)媽媽送至教室門口即離開(5)媽媽送至走廊樓梯口孩子自行上樓進教室(6)媽媽送至校門口孩子自行進教室(7)如安全及孩子能力範圍內讓孩子自行上學
  • 為減緩孩子的焦慮過程中可加入其他元素例如 (a)媽媽未出現時階段性由熟悉的老師或同學陪同進教室(b)讓孩子攜帶熟悉的物品或玩具上學以提昇安全感(c)到校時先不給予過度要求改以讓孩子放鬆的活動或課程開始(d)陪讀對象可調整為其他人例如爸爸爺爺奶奶等(如先前較無法分離的對象為母親時)(e)適時給予孩子保證例如媽媽8點鐘上班12點會準時在校門口接她回去

 

  • 孩子分離焦慮是否獲得改善大人的執行力總是佔著最大的比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不斷用手捲弄頭髮
  2. 拔頭髮
  3. 抓臉頰
  4. 眼神常四處漂移
  5. 咬衣領
  6. 咬衣袖
  7. 咬手指
  8. 拔或扣弄指甲邊的皮或肉
  9. 不斷用手撥弄或拉扯衣服
  10. 雙腳不斷用力磨蹭。
  • 這些只是孩子焦慮行為的冰山一角,當然並不表示出現上述指標就意謂著孩子一定伴隨焦慮。
  • 但細心留意孩子是否出現上述反應,也許能讓父母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壓力。


Photo:lou & magoo, CC Licensed.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