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溝通 (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吵架不等於溝通,吵架是得要論輸贏的。

 

在實務工作上,總是聽見爸媽抱怨,昨天才和孩子吵架。

 

有時,我們得停下來想一想。和孩子吵架,究竟是要幹嘛?我們的目的是要做什麼?

 

吵架總是得要摻雜一些負面情緒,特別是生氣,憤怒,不滿,委屈,怨懟。

 

文章標籤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不要再說了⋯⋯」孩子兩隻手摀住耳朵。但令你不解的是,自己根本還沒開口說話,孩子是否反應過度了?

 

面對眼前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我總是問著自己,這個行為到底在告訴我什麼訊息?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問你問題,你現在馬上給我回答!你再不說?我警告你,後果你就自己負責!」爸爸越是這麼威脅孩子,孩子更加三緘其口。

 

客廳裡,整個氣氛越演越烈,爸爸的情緒,比剛剛更加的猛烈。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要手機!我要手機!我要手機!」「你煩不煩啊?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不要老是想要玩手機,你是要讓眼睛瞎掉是不是?更何況你從早上玩到剛才,總該休息了吧?」

 

「我要手機!我要手機!我要手機!」「你再吵,我以後就不讓你玩!給我安靜一點,你不知道鄰居現在睡午覺,到時人家阿姨來敲門你就知道。丟臉的可不是你,還讓爸媽丟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許多的場合,你會看到許多的提醒,例如在高鐵站看到「禁止攀爬」的字眼。

這四個字讓自己一直有個想法,或許對於一般人,或是大人,或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孩子,這樣的提醒可能不覺得什麼,反正你也不會去做。

但對於有些年幼的孩子,或特殊需求孩子,例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

與其告訴孩子禁止攀爬,或許換個方式,告訴孩子我們坐在位置上。

我們都習慣用負面的提醒,試著透過這樣的警告,來達到讓孩子遠離危險。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專業是臨床心理師,當孩子走進心理治療所。我卻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對於我就得坦然的,將內心裡的話,說出口。

 

除非我讓孩子感受到信任,安全,有人想要了解他,或至少說出來,對孩子來說心裡舒暢了許多。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夜,少年偷偷的從床上起來。

 

在暗黑的房間裡,偷偷的拿起手機,並開啟了無痕的搜尋。

 

在這個屬於自己私密的時刻,在輸入關鍵字的那一刹那,內心正顫抖著,手指抖動著,心裡小鹿亂撞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附關係是孩子成長關過程中,與主要照顧者最早的情感建立。深深地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與信任感的發展。

 

對於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孩子來說,當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的視線,孩子可以感到信任,因為他知道媽媽離開之後,時間一到,媽媽會再出現他的眼前。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以問一下周圍的青少年,對於父母的嘮叨,自己的感受,不外乎煩躁、厭惡、生氣。

 

同樣的,如果來問一問爸媽,為什麼自己老是愛嘮叨?多數人的反應是,如果孩子把自己該做事情做好,誰又想要嘮叨。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太習慣來命令孩子了,但當孩子的反應不如我們預期,拒絕了我們的要求,不願意配合。這時我們自然而然的,很容易啟動我們的條件式要求,或威脅。

 

面對孩子的拒絕,例如不想朗讀繪本,不想寫作業,這時我們先停下來仔細的想想,孩子拒絕的原因有哪些?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在做什麼?現在馬上把椅子給我拿起來。」老師說完話,孩子沒有任何的反應,只是眼睛只盯著地板上看雙手握拳者,從口中的呼氣可以感受到孩子當下情緒還沒有辦法緩和下來。

 

眼見著孩子不為所動,這時老師再次拉高音量用著嚴厲的口吻警告著,「如果你再不收,你這個禮拜就別給我下課。」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問題很尷尬,孩子在學校,一切可以自己來。

 

不管是自己動手擠牙膏刷牙,或是整理自己的睡袋,外套自己穿,書包自己拿,襪子自己脫,鞋子自己穿,一切的一切看在老師的眼裡,孩子很懂事,夠自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明明知道孩子不喜歡我們嘮叨,但是我們卻停不下來?

 

我相信這件事情有許多的媽媽們,當然也包括少數的爸爸們要舉手抗議了。「如果孩子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就不需要我們囉嗦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一

 

「你到底在搞什麼?」媽媽右手順勢朝著妹妹的臉頰,一掌巴了過去。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你可以滑手機,我就不行?」

 

「拜託,我是大人耶,更何況我是爸爸。」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蓮你動作快一點,每次動作都慢吞吞的,你看姐姐都已經穿好衣服,在門口等你了。」

 

「好啦,不要老是在催我,你越催,我就越急。媽媽,你有沒有看到我的便當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孩子在面臨爸媽起爭執,彼此吵架,說要離婚,這時孩子身陷泥淖中,完全沒有辦法介入。

 

爸媽要離婚,要分開,孩子當然會擔心,因為他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產生,但是他自己又無能為力,也不知道自己在這當中,可以做什麼。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經常說,當家中有兩個、三個以上的孩子,這時你就會面臨孩子不時向你抱怨,「不公平、偏心」,你就得要來面對孩子故意、尋求關注、手足爭寵的議題。

當孩子拋出這些抱怨,對於父母來說,第一時間很容易向孩子說道理。

無論是「以前弟弟妹妹沒有出生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是要照顧你啊!」

「你長大了,有些事情你可以自己來,弟弟妹妹需要照顧。」

「你是哥哥,是姐姐,你應該讓弟弟啊!讓妹妹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服務兒童青少年為職志的床心理,如果你要,我工作以最大的是什

如何在工作家庭之,特是陪伴孩子的成上,取得平衡,成期以心中的一大石

看到巨石,免就想碎石,讓壓力能緩,減輕一些。 

是我多年,必須學習的一道課題 

竟以助家、老師們如何因孩子成,所面課題以及如何眼前的孩子互對話通是我工作容的主要成分。

我曾不自我對話與提醒,如果有一天,我最不熟悉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孩子,那麼會大的刺。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否曾經想過,在每日對孩子的要求、下達指令,這件事情上,自己的勝負率到底有多少?

 

「什麼?親子關係還談勝負律?」你心中可能浮現出這樣不解的疑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