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人。那種微醺的味道總是讓少強感到陶醉。只是不敢說出口,那份屬於內心裡的愛慕。
就如同站在鋼索上,很是害怕與擔心,在脫口說出的那一剎那,殘酷的拒絕讓自己馬上,墜入無盡的深淵。
喜歡一個人。那種微醺的味道總是讓少強感到陶醉。只是不敢說出口,那份屬於內心裡的愛慕。
就如同站在鋼索上,很是害怕與擔心,在脫口說出的那一剎那,殘酷的拒絕讓自己馬上,墜入無盡的深淵。
來到青春期,同儕關係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許多時間,心思,孩子逐漸從父母轉移到同學身上,尋求同儕的接納、認同。同時,在同儕之間尋找歸屬感,支持與寄託。這在青少年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
只是並非每個人都那麼容易可以從同儕中,獲得支持、接受與認同。有些孩子總是在門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有些孩子甚至於直接被謝絕在門外。
「媽媽,明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要送小朋友餅乾,給我比較要好的同學。」
「你可以多帶一些,讓每個小朋友都一起和你共同分享,一起共同祝福你啊!」
「我才不要呢?為什麼我要給一些不熟悉的小朋友?特別是,阿強是我的死對頭,我才不要給他吃餅乾呢!」
「可是,如果你只給幾個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可能會吃醋、嫉妒,甚至於會覺得你不公平。」
誰喜歡在學校一個人?
如此的一個人,是一種自己的決定?或是被迫的無奈選擇?還是說孩子曾經努力地嘗試,想要找人互動,但是並沒有成功。
當孩子一個人的時候,他在做什麼事情?他的情緒反應是什麼?他當下的感受是什麼?孩子是否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當下的一些情緒。無論是平靜、孤單、孤獨、寂寞、無助、無聊或自得其樂。
當孩子一個人,周遭他人的反應是什麼?是否出現排擠?是否出現關係霸淩?只要誰跟自己在一起玩,那個人接著的下場就和自己一樣,別人拒絕跟他玩。
有些父母非常頭痛一件事,發現孩子容易用錢買零食、飲料到學校請客來結交朋友。這令爸媽們心裡很是糾結,擔心孩子的價值觀是否出了問題。更甚者,有些孩子因為缺錢鋌而走險,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偷拿父母的錢來買東西請客。
面對眼前的問題,讓我們區分兩個層次來思考。一是以物質做為交朋友的方式,二是為了買東西請客而偷錢的不當行為。
先就交朋友這件事,值得我們來想的是: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需求是否被滿足?是否在班上總是一個人,被疏離或遭排擠而缺乏親密的同儕關係?如果這些現況確實存在,那我們是否又曾經為孩子做了些什麼?
孩子為什麼需要透過請客來討好同學?請客是否真的絕對不行?那在大人的社會為什麼又司空見慣?在這之前,孩子是否已嘗試不同的方式交友而受挫?或許請客已是孩子不得不的下下策?這一切都是我們需要先予以釐清。
進一步和孩子討論請客的比例原則與頻率。如果孩子偶爾為之,或在能力範圍內。同學之間,你請我,我請你,彼此在過程中有一些互動、分享與交流,未嘗不可。除非孩子總是單方面、不斷地超過自己的能力與負擔,或總是以這樣的模式來獲取同學對自己的接受。
人際關係不可能不學就會,這一點,我相當確定。
我常常強調一件事情:一張數學考卷不會寫,考卷擺在眼前的桌子上,一個禮拜、一個月後,它還是原封不動地擺在那裡,等待我們去解決。
但是人際互動的問題,卻很容易這一節課和你玩在一起,下一節課你就莫名其妙地被拒絕往來。當事人可能一頭霧水,到底發生什麼事?甚至於,自己也沒做錯什麼事。
你會發現孩子的角色會隨著團體裡的成員屬性、特質與組成,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如同大人般,有時在A團體內被邊緣化,在B團體則是旁觀者,但卻在C團體成為主導者或氣氛製造者。
為什麼孩子需要密切的團體互動?至少,這是最快讓我們了解孩子的一種方式。
我常常在講:「數學不會,其實它還是擺在那邊。一個禮拜、一個月之後,它還是靜靜地等著你來解題。但是,人際關係很微妙。現在朋友和你一起玩,但是到了下午他就不再跟你玩。」
孩子會疑惑:「我什麼都沒有做錯,但是到了下一節課他為什麼不再跟我玩?」其實,或許孩子真的沒有錯,只是到下一節課,朋友遇見他的好麻吉。因此,朋友選擇了和他玩,而沒和你玩。
人際關係的複雜,其實就在這裡。孩子的交友困惑,也就自然而生。
當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出了問題,或許我們優先試著一一去釐清,這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能清楚知道解決的鑰匙在哪裡。
有些孩子問題出在衝突,當然有的是「我打,故我在。我吵,故我在。」有了衝突,多少還證明自己的存在。有些則是疏離,有些則是被排擠。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0I1OdLiCLI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lQm7EXb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