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和小朋友進行分享,卻令人感到反感、討厭?
是分享,還是炫耀?!兩者之間,到底該如何拿捏?
玩具分享日,孩子到底該帶什麼玩具到學校,是由孩子自行決定,還是爸媽空中盤旋主導?
帶舊的玩具?壞掉的玩具?算不算分享?孩子能不能帶沒有拆封,連標籤條碼都沒有撕下來的玩具?孩子能不能不要帶新買的玩具?
不要勉強孩子一定要怎麼做。畢竟,玩具的所有權是孩子的,他有權利自行決定怎麼做。
當然,我們也可以試著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想法是什麼?先不進行批判、評價或指責,例如「我看你是故意要拿未拆封的新玩具,秀給同學看,愛現唷?!」
如果不是攜帶玩具呢?如果孩子分享旅行的事情呢?例如「我爸爸說,等疫情結束之後,要帶我去東京迪士尼樂園玩!」
這時,讓孩子想想,他想要和同學說這些事情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在說了之後,他自己期待的反應是什麼?是對方表露出羡慕的眼神或反應?還是說,期待對方會和自己交換,他與家人出遊的經驗?或是說,會期待對方對於自己的出遊,感到好奇,有所提問。
引導孩子來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傳達什麼想法與意圖。
或許,你預期孩子會說,「我就只是分享而已啊!又沒想那麼多。」就是因為如此,才要讓孩子想一想。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來感受,當他聽了這些話之後,自己的內在的感受是什麼?例如是羨慕、嫉妒、開心、高興、厭惡、生氣等,或者他期待對方怎麼說。還是他認為「他爸爸要帶他去東京迪士尼樂園玩,關我什麼事!」
如何讓孩子來分辨自己的行為是分享,還是炫耀?
分享與炫耀往往一線之隔,關鍵在於接受端,他的切身感受。
當孩子攜帶了自己的玩具,分享了。當孩子說了一些話,表達了。這時,我們要來看對方,是如何來解讀這些訊息?當然,這也關係到每個聽者,他過去的經驗與背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事。
有時,對方的不舒服,往往來自於我們說話的字眼,語氣,口吻,以及我們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姿勢,行為舉止等,是否讓對方有一種「你要把我被比下去」的感覺。是否自己的分享,讓對方有一種「我有,你沒有」,而讓對方感到一種匱乏的負面感受。
讓孩子了解,分享,應該是讓彼此有一種愉悅的正向感受,或對方覺得自己多了一些認識與了解。
在分享與炫耀之間,需要我們細膩的覺察。
Photo:cottonbro, CC Licensed.
🍀《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購書,請往這裡➡️
博客來:https://bit.ly/3iWFbmG
金石堂:https://bit.ly/3iQGofk
誠品:https://bit.ly/3iYMXN6
讀冊:https://bit.ly/32dTCNo
momo:https://bit.ly/2AWKSQA
※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