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資源班與融合 (26)
- Jan 03 Mon 2022 15:15
陪伴特殊兒,面對開學新生活/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Jan 02 Sun 2022 14:41
疫情中,開學後的班級經營/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Jan 01 Fri 2021 22:54
特殊教育不應該是眼不見為淨的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面對特殊教育,我必須強烈的說,特殊教育不應該是「眼不見為淨」的消極因應。
我很怕聽到,「只要這個孩子,不要在我的班上,他要在哪個學校?哪個班級?這跟我都沒關係。」
我確定,依法你無法要求孩子轉學,除非你幫他換了一個學區,換了戶籍。如果你真的能夠這麼做,那請你幫他換到資源充沛的蛋黃區。
- Nov 30 Sat 2019 23:31
別讓班級經營陷入死胡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面對教室裡的班級經營,對老師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眼前來自於不同家庭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每個孩子在看待眼前大人的態度,以及在關係的建立上,不盡相同。
當我們想要用特定一套的方式,來對待眼前的孩子,在不了解眼前孩子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彼此產生衝突。
- Mar 28 Thu 2019 18:59
接納每個孩子的不一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Aug 31 Fri 2018 22:58
別忽略了孩子的特教權益-你應該有的IEP概念/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孩子在學校是否取得特殊教育學生的身份,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考量,就在於孩子本身,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需要考量他的身心特質,以作為老師教學、教法、考試、評量、作業等修正的參考。
這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也就是擬定特殊需求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EP)。這份資料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非常嚴謹的,考量孩子的障礙程度、身心特質、優勢弱勢,無論是孩子的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動作,或聽說讀寫算能力等而釐訂出最適合孩子的學習內容與方式。
個別化教育計畫主要由學校最是熟悉特殊學生的特教老師、資源班老師(孩子的個案管理老師)負責撰寫。過程中,邀集導師、科任等相關老師,與專業團隊例如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以及家長,針對孩子在接下來的這一學期,學習內容的安排,進行方式,以及作業、考試、評量等進行討論。
- Aug 04 Sat 2018 20:03
為什麼孩子不能好好上課?/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過動兒讓你上不了課,對立反抗不讓你上課,智能障礙不懂你的課,亞斯伯格不管你上課,資優生讓你勤備課。
現在教室裡教學,已經沒有辦法,再像以往,臺上的老師講課,期待底下的孩子好好認真的聽講。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身心特質。對於特殊需求孩子來說,他的特質更是明顯。
當孩子的特質對於老師的教學,以及班級經營產生關鍵性的影響。這時,總是讓第一線的老師,頭痛欲裂,煩惱不已。
但為難的是,孩子的特質就存在那裡。
過動兒由於自我控制缺乏,往往難以配合老師班級的教學。孩子常衝動提問,也問了許多偏離主題,跟上課無關的內容,打斷了老師的教學節奏。這點,讓老師很是困擾。因為對有些老師來說,當思緒一被打斷,一時還真的很難回想,剛剛上課的內容講到哪裡。
- Jun 30 Sat 2018 22:44
跳脫對特教身分的刻板印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身心特質,同時也影響孩子本身如何看待自己,及是否能夠接納自己與積極面對。
許多父母擔心,當孩子取得特殊教育學生身分,是否因此讓孩子在學校裡被貼上標籤。這一件事,我總是強調當真的要說到標籤,其實是不需要透過特殊教育學生身分,孩子平時在教室裡的一些表現,例如上課坐不住,四處走動,打斷老師說話,太固著,過度自我中心,沉默不說話,不時眨眼或口中不時發出怪聲(tic),這些都足以讓一般孩子對當事人留下負面的刻板印象,揮之不去的標籤。
由於特殊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無論是資源班服務、專業團隊服務(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服務),或其他相關巡迴服務等。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分配以及提供給有需要的孩子,以保障這些孩子的特教權益。這時,當然就需要透過鑑輔會針對孩子的實際狀況進行鑑定,以確認哪些學生能夠獲得應有的協助。
- Jun 29 Fri 2018 21:21
了解特殊兒童的核心特質/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教室裡,孩子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質。特別是當一群特殊孩子在資源班團體裡,彼此交叉互動、排列組合,總是會激盪出不同的火花與劇本。
過動兒推了亞斯一把,亞斯咬了過動兒一口。妥瑞兒眨眼勸架,唐氏兒嘴巴張的大大,自閉兒尖叫跳了幾下。對立反抗孩子一旁看著笑話,選緘兒依然不說話。
- May 20 Sun 2018 17:08
老師,無法被取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常常問一件事情,「身為一位老師,你是否期待孩子在畢業之後,也許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再回來學校看自己。」
當孩子還記得你,記得你對他的好,而且孩子也因此變得更好。這對老師來說,會是一項很大的成就感。
有時候我們自己回想,在過往的求學過程中,還讓自己記得的老師,印象深刻的老師,或想要對他說聲謝謝的老師,應該不會只是局限在只教我們國、英、數、社、自這些內容的老師。
演講中,我經常強調一件事情,老師是無法被取代的。
特別是當老師,在教學中,除了基本的國、英、數、社、自之外,如果願意與孩子分享一些生活經驗,對於週遭事物的看法,陪伴孩子面對校園生活的壓力,或關心孩子的情緒、感情與人際等。當你和孩子分享、關注這些課本外的事物,孩子將受到你強烈的影響。
老師真的不要忽略自己的影響力。特別是同一句話,有時候,老師說,和爸媽講,對於孩子來講,可能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回想,那些年,曾經改變我們的老師,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關心,一個微笑,都足以讓孩子在求學的生命之中,遇到生命中的貴人。
或許,你會說這是輔導或資源班老師在做的事。自己又不是住海邊,哪管那麼大?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老師的角色,真的不需要如此自我設限。
我常常講一件事情,我們的教育總是在於強調,孩子以後過好生活,而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好好過生活。
讓自己有好成績,也許對未來多了些選擇的機會。但教育不應該只是期待孩子在課業上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入社會後,賺大錢,過好生活。如果我們讓孩子慢慢學會細細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讓孩子好好懂得對待自己,對待生活周遭的他人,以及關注周圍的事物,孩子也能學會好好過日子。
對於教育,我們真的不要給自己框架住了,不要被自己設限了。
- Feb 28 Wed 2018 16:22
科任老師如何面對教室裡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一般校園裡,視不同的學科,科任老師一個禮拜在某個班級裡往往大概只有一兩堂課或多些。在國小40分鐘、國中45分鐘的上課時間裡,科任老師總是得面對一些挑戰。例如當班上有些孩子出現了一些情緒行為問題,且明顯干擾到上課的秩序,這時對於自己來說到底要不要處理?
有時,老師對於「處理」會有一種心理負擔。擔心當自己處理的時候,接下來會影響到上課教學進度。同時,另外一種情形是對於眼前這孩子,科任老師對他特質的陌生。因為相處時間相對短暫,而沒有辦法像導師那麼地熟悉。
面對班級經營,我常常強調一件事情:「誰的場子誰負責!」這裡所要強調的是,無論你是導師、科任老師、實習老師、代理、代課或兼任老師等。只要你今天站在臺上,這個時間的班級經營就是屬於你來負責。
當我們面對班上孩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卻選擇不處理,這時就需要面臨因不處理所產生的後果。最常遭遇到的代價是:孩子的問題更加惡化,狀況更加變本加厲。例如孩子上課講話,我們漠視了,這時孩子可能就繼續講話,因為他發現一件事情:老師不處理,或草草了事處理,而讓自己更肆無忌憚地繼續干擾著上課。這時,很容易演變成一種狀況:老師繼續講,但是底下的孩子繼續干擾。
- Dec 30 Sat 2017 16:43
翻轉特殊學生的個案研討會議/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這些年,在校園服務的過程中,有些學校會邀請自己參與特殊學生的個案研討會議。一般來說,會安排這樣子的會議,主要在於學生在班上或校園裡所出現的行為、情緒、人際或學習等問題,往往深深地困擾著親師生三者。
這樣的會議,往往由學校校長、相關處室例如教務、學務、輔導等主任和組長,以及導師、科任老師和相關老師的出席例如輔導室或資源班導師。
如此大陣仗,多少也反映了學校對這項會議的重視程度。只是相對另一方所邀請的家長,在形單影隻的情形下,雖然也有家長會邀請熟悉孩子的人員陪同參與,但是整體來說,卻也顯得相對弱勢。
類似會議在開始進行時,往往會由校長或主任們在開場白、說明會議目的及人員介紹之後,接著就邀請相關出席的老師們針對自己在教學上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擾,逐一由老師們一個一個進行說明,接著再委請家長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再請出席的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結論與建議。
當面對這樣子的開會模式,其實不用討論到最後,很明顯的已經讓出席的家長處在一種防衛的狀態。無論是面對親師參與人數的落差,或對於任何家長來說,當面對這麼多老師在自己的面前,逐一數落或提及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各種狀況。說真的,在心裡上總是難以承受與面對。
- Dec 01 Fri 2017 09:07
讓我好好了解你:與特殊孩子產生「關係」/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同學們,把課本收起來。」「為什麼?」「現在要考試。」「你又沒說?」「我現在不是說了嗎!」「不行,你現在說不行,你一開學就要說,行事曆上又沒有註明今天要考試?」「我只是考十個英文單字而已,你幹嘛反應那麼大?」「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你一定感到莫名其妙,只是在課堂上臨時抽考而已,為什麼眼前這孩子反應這麼激烈?
我經常在各級學校的特殊教育研習的場合,和當下參與的老師們分享一件事情。這也是我自己給自己在演講中的使命,期待透過研習讓每位老師能夠與班上的特殊孩子,在彼此之間產生「關係」。
這當中的關係,主要在於讓老師們覺得班上這些特殊孩子,是值得,也需要我們真正去了解他、認識他、接納他,並懂得如何與他們相處。
有時,為了課堂上老師們可以很快地進入這群特殊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時,對自己來說如何將表演發揮至極致,如何自然地詮釋不同類型孩子在課堂上的狀況,以吸引場上的目光與注意,並讓老師們產生共鳴,「沒錯,沒錯,我們班上那個孩子就是那樣。」而與這些孩子產生了初期的「關係」。
- Jul 12 Wed 2017 14:48
以合理的態度面對資源班服務/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這一篇文章主要想和大家談的是特殊需求孩子接受分散式資源班【註1】的協助,無論是抽離或外加,對於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可能存在的想法、感受以及行為反應。
這當中,主要考量孩子的身心特質,是否有他實際的特殊需求。這需求可能來自於學科補救、人際互動與社交技巧的加強、情緒管理的課程安排或是專注力的提升。
由於有些孩子,在資源班課程的參與上,是採從原班抽離的方式。因此,對於被抽離的孩子來說,時而得面對同儕的異樣眼光或疑問,或過度的關心。
有時,同學們不經意地問「你去上什麼課?」「什麼是資源班?」「你為什麼要上那種課?」「為什麼我們不用上?是不是有問題的人才要去上?」「上資源班的人是不是都……」說真的,有些孩子會不堪同學們如此你一言,我一語地問著。
當孩子對於「資源班」三個字顯得過度敏感,甚至於對這些字眼本身存在著一種負面的解釋。你會發現有些孩子會對於資源班遲疑著,甚至於逃避、抗拒而不願意前往上課也大有人在。
- Feb 27 Mon 2017 18:58
為什麼我要跟自閉兒玩在一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老師,為什麼我要跟自閉兒玩在一起?」「老師,我媽媽說不能跟過動兒同一組?要你重新分組!」教室裡,老師面對班上有特殊學生,在同儕安排與分組的情況下,有時候會遇到孩子拋出以上的疑問,而不知該如何處理。
為什麼我要跟自閉兒玩在一起?當然,一般孩子這個疑問很自然,這也讓我們有機會來思考當中的理由。當然,沒有人可以強迫誰跟誰玩在一起。但不能同一組?如果你要拒絕,你總得提出合理的理由。例如「這位過動兒曾經打過我,令我心生恐懼。」
當然,我們必須去考慮一般孩子在和特殊生相處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校園裡,曾經有孩子被安排與自閉兒同一組。但是,受限於自閉症孩子的語言表達與溝通限制較少回應,或是激烈的情緒表現,而讓老師所安排的小天使心裡感到挫折,甚至於產生壓力,不想到學校。有些孩子會認為自己被對方拒絕。這些孩子難免心裡產生委屈,或面對特殊生的某些行為舉動產生畏懼。
當安排一般孩子和自閉症同一組,希望他們玩在一起。孩子會反問你:「老師,你能不能先玩一次給我看?」孩子並非想打臉,但可能真的讓你現場額頭三條線。
- Jan 13 Fri 2017 16:19
Attention!特殊學生衛教宣導的必備觀念/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特殊學生的衛教宣導,對於學校許多人員,例如輔導室老師、資源班老師、特教班老師、班級導師或者是家長與孩子和同學來說,都是一件相對敏感,但卻又需要的事情。
在進行特殊學生的衛教宣導前,首先我們可以先來思考一件事,進行這樣子的宣導活動的主要目的,以及期待達到的效果會是什麼?當然,這些心裡所存在的期待也必須要合理。
由於衛教宣導的對象及模式不盡相同。例如有些是在原班進行、或全年級進行或屬於全校性的活動。宣導的過程,是在談論疾病?是針對孩子的個別特質進行說明?或是透過相關影片的觀賞,以提升孩子對於身心障礙或資賦優異的認識?
或許,宣導的目的,多少希望校園裡的老師以及同學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合理的對待,身旁具有特殊需求同學的身心特質以及學習如何相處。讓這些孩子們能夠在校園裡,可以獲得友善的對待,以及感受融合的好經驗。
尤其,當老師決定採取在班上進行宣導時。特別是,很容易在講授的過程中,讓同學們「對號入座」,心裡很清楚知道你在說誰時。這時,事先與家長的溝通,甚至於取得家長的同意,是很關鍵的一件事。
- Dec 30 Fri 2016 08:58
別再笑說資源回收班?!/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資源班、資源班、資源回收班,資源回收的時間到了!」
在國小、國中校園裡,有些調皮的孩子、愛嘲諷的孩子、缺乏同理的孩子、無法夠感受別人心情的孩子,很容易開起這種一、點、都、不、好、玩、的、玩、笑。
這點,讓特殊需求的孩子到資源班,很敏感,心很是受傷。
根據特殊教育法第 19 條:
「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
生身心特性及需求;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Dec 03 Sat 2016 14:08
融合之前,請先啟動對於障礙的基本認識/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當班上有特殊生,在第一時間,對於老師來說,在心裡上難免有些(甚至於強烈)感到焦慮、不安、苦惱與不知所措。特別是,當校園裡的支持系統並非那麼完善時,在第一線的老師們,縱使想要對眼前這些孩子的「融合」做些努力。往往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一直認為特殊教育是一種「預防」的概念。當孩子經過不同領域的鑑定之後,無論是醫療診斷或是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鑑定。在我們知道這些孩子的診斷,無論是身心障礙裡的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或其他障礙等。當然,也包括資賦優異的孩子。
在演講過程中,我常常分享一件事「當你知道什麼是亞斯伯格症,並不等同於知道該如何與亞斯伯格症相處。然而,當我並不清楚亞斯伯格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更別想要幫助他。」基於專業倫理,我甚至於認為「如果老師對於亞斯伯格症不了解,那最好先不要碰他。」
當然,這話說的強烈,但卻也現實。會如此反映,主要的癥結點在於,對於診斷的「無知」「認識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在和他互動當下,不知不覺會「誤踩」許多的地雷。
踩地雷,並不可怕。但是重點在於,當我們腳踩了地雷卻不知道。這時,這群特殊需求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將不時被掀起波浪。引爆,再引爆。歇斯底里,情緒激動,而一發不可收拾。
- May 31 Tue 2016 23:47
分組,看見你的細膩與體貼/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關於分組這件事,我想應該可以再更細膩。讓孩子自由分組,或者由大人強迫分組,甚至於憑運氣抽籤,各有不同的考量。
當然,在進行分組這件事情上,對於老師來說,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每個孩子在班上這生態的優劣狀況,小朋友之間的關係連結強度,及班上成員的特質。無論是主導性、輔助配合、參與、相對弱勢、遭受排擠、衝突,或者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等,都有助於進行分組的決定。
當然,透過自然分組,在找與被找之間,在邀請與拒絕之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交手與互動。孩子在形成小組的過程中,多少得經歷團體的動力。同時,每個小朋友多少也得啟動自己的社交天線,及展現人際互動能力。
只是,不同身心特質與能力的孩子,在面對這複雜的團體動力時,各自也存在著不同的感受。無論是趨近,或是逃避。
說真的,不像學科學習,例如當數學不會,把評量、考卷擺在那邊。一個月後,它還是平放在桌上,等待你去解題。這種單向式的關係,相對單純。
- Nov 29 Sun 2015 22:03
不能沒有你——關於特殊生班級融合的一些想法/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不能沒有你——關於特殊生班級融合的一些想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融合很好說,融合不好做。但融合卻一定需要做。」這是我常常在說的一句話。面對特殊需求孩子,友善的校園,莫過於對這些天使的身心特質有著一份想要了解與認識他們的心意。同時,知悉他們需求的特殊性,給予接納及所需要的協助與融入。
當然,在這樣友善氛圍的校園裡,天使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身為「一個人」的尊重。
沒錯,現在的孩子不容易教。而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班級老師更是需要多出許多時間與心力來了解、相處與協助孩子的班級融入。這一點,當然讓老師很難繼續維持在舒適圈裡。
在校園服務過程中,其實自己很怕聽到一些話。例如「我們班上孩子那麼多,我哪有時間去了解他?處理他的問題?」「他在班上根本聽不懂,留在原班只是浪費時間?」「對於班上的孩子,我一定是一視同仁,這樣才符合公平原則。」這些話,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稍微深思之後,反而讓自己全身冒了許多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