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校園服務的過程中,有些學校會邀請自己參與特殊學生的個案研討會議。一般來說,會安排這樣子的會議,主要在於學生在班上或校園裡所出現的行為、情緒、人際或學習等問題,往往深深地困擾著親師生三者。

這樣的會議,往往由學校校長、相關處室例如教務、學務、輔導等主任和組長,以及導師、科任老師和相關老師的出席例如輔導室或資源班導師。

如此大陣仗,多少也反映了學校對這項會議的重視程度。只是相對另一方所邀請的家長,在形單影隻的情形下,雖然也有家長會邀請熟悉孩子的人員陪同參與,但是整體來說,卻也顯得相對弱勢。

類似會議在開始進行時,往往會由校長或主任們在開場白、說明會議目的及人員介紹之後,接著就邀請相關出席的老師們針對自己在教學上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擾,逐一由老師們一個一個進行說明,接著再委請家長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再請出席的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結論與建議。

當面對這樣子的開會模式,其實不用討論到最後,很明顯的已經讓出席的家長處在一種防衛的狀態。無論是面對親師參與人數的落差,或對於任何家長來說,當面對這麼多老師在自己的面前,逐一數落或提及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各種狀況。說真的,在心裡上總是難以承受與面對。

這些年,當自己在出席會議中,發現這樣的開會模式,我往往會在第一時間中斷會議的進行。當然,如此的中斷,對於主持會議的人來說,當下總是感到尷尬或不舒服。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往往會告訴與會人員,既然今天主要的開會目的是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是否可以調整一下會議的進行方式。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請每一位老師,分別來分享自己和孩子在相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

很有意思的是,當話題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為聚焦與孩子的成功經驗上,這時當第一位老師分享了與孩子相處的正面經驗後,緊接著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老師,在「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台語)的情況下,也會開始侃侃而談自己與這個孩子相處的成功經驗。

這時,仔細觀察你將發現,出席會議的家長原本緊繃的神情,將逐漸放鬆而有了微笑。因為他們發現一件事情,原來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並沒有原先設想的那麼壞、那樣糟。

當每位老師逐一把成功的經驗分享之後,這時,我會歸納出一件事:將這些問題解決的方法蒐集起來之後,其實就是一份非常有效能夠協助老師們解決孩子問題困境的辦法。

當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待孩子與彼此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自己原本就已經存在了正面的成功經驗。同時,讓老師們感受到自己也有所作為,在班級經營上也能部分做得到,而不是一味的加重彼此對這個孩子的無力感。

個案研討會議既然要開,我想關鍵就在於如何有效的解決問題,達到親師溝通共同的目標。同理家長的感受,也讓老師們看見自己的有能力。讓會議的召開,創造出它存在的價值、意義與效果。




Photo:Yosomono,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