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校園裡,視不同的學科,科任老師一個禮拜在某個班級裡往往大概只有一兩堂課或多些。在國小40分鐘、國中45分鐘的上課時間裡,科任老師總是得面對一些挑戰。例如當班上有些孩子出現了一些情緒行為問題,且明顯干擾到上課的秩序,這時對於自己來說到底要不要處理?

 

有時,老師對於「處理」會有一種心理負擔。擔心當自己處理的時候,接下來會影響到上課教學進度。同時,另外一種情形是對於眼前這孩子,科任老師對他特質的陌生。因為相處時間相對短暫,而沒有辦法像導師那麼地熟悉。

 

面對班級經營,我常常強調一件事情:「誰的場子誰負責!」這裡所要強調的是,無論你是導師、科任老師、實習老師、代理、代課或兼任老師等。只要你今天站在臺上,這個時間的班級經營就是屬於你來負責。

 

當我們面對班上孩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卻選擇不處理,這時就需要面臨因不處理所產生的後果。最常遭遇到的代價是:孩子的問題更加惡化,狀況更加變本加厲。例如孩子上課講話,我們漠視了,這時孩子可能就繼續講話,因為他發現一件事情:老師不處理,或草草了事處理,而讓自己更肆無忌憚地繼續干擾著上課。這時,很容易演變成一種狀況:老師繼續講,但是底下的孩子繼續干擾。

 

我們可以重新來思考,對於科任老師來說,在這40分鐘、45分鐘裡。主要的任務在於讓這堂課的教學能夠繼續上下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這時,讓我們重新思考處理的定義。其實它反映的是一種班級經營技巧、能力及態度。也就是說,當孩子一直在講話,這時老師的處理,也許是讓孩子參與、回答問題,讓他表達意見。甚至於,走向孩子、站在他身旁上課,或進行分組討論。讓說話這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種可被接受的情況,而讓老師可以有效地掌握上課的節奏。

 

當然,如果眼前的孩子具備了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分,例如孩子取得情緒行為障礙的資格,診斷身分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時,對科任老師來說,是可以在學期一開始時,試著了解ADHD孩子的身心特質,如何與這些孩子相處,及面對這些孩子的班級經營注意事項。

 

另外一種老師會面臨的情況是,在教室裡孩子的情緒突然莫名其妙地激動了起來(其實,情緒被引爆往往有特定因素,只是當下老師沒有發現)。這時,對於老師來講,由於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原因到底是如何?這時,可以試著給孩子有些時間,讓他的情緒慢慢地沉澱。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做的是,減少持續對這孩子給予太多的刺激,例如口頭警告,或太多的說理。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其他孩子對於眼前這孩子,給予言語上的刺激。老師的要求須要有些彈性。例如,當要求全班同學寫評量或畫畫,但是眼前這孩子因為情緒激動,在不穩定的狀況下,我們先讓這孩子情緒沉澱,也就是說,第一時間如果孩子評量沒有寫、畫畫沒有畫,這時老師可以先不進行要求。等課堂結束後,再將孩子的狀況,跟導師進行說明與溝通,把孩子在教室裡面的情況讓老師了解。必要的時候,透過聯絡簿也讓家長瞭解孩子的狀況。


Photo:Nick Amoscato,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