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切,嘴巴閉起來,吃飯就吃飯,別在那邊亂說話。該學的不學,老是學一些不三不四的東西。」美食街用餐區,雖然大家彼此保持社交距離,但人潮擁擠的,讓媽媽感到旁人的耳朵與眼睛全部開啟注意著你。

 

「媽媽,我哪有亂說話,阿哲真的得痔瘡啊!他這幾天在教室裡都坐立難安,稍微動一下,就痛得哇哇叫!都把我們嚇一跳。還有,還有,他走起路來,還真的像隻行動不便的企鵝呢。」阿亮愈說愈起勁,忘記口中的那口咖喱飯還沒吞下去。只見媽媽滿臉通紅,難為情,眼睛四處飄移,小聲警告著阿亮,「你嘴巴再不閉起來,我們現在就馬上離開。」

 

阿亮一頭霧水,自己到底哪裡說錯,阿哲真的得痔瘡啊!這是班上公開的事情啊!

 

讓我們以上述「痔瘡」為例,關於認為孩子亂說話,所延伸出來的思考。

 

(一)敏感的字眼?

為何我們會認為孩子亂說話?當今天孩子在公共場所提及痔瘡這字眼時,我們是否會感到難為情?

 

假如自己對這些字眼會感到尷尬,那麼試著想想,自己是如何來看待這字眼。是否對這些字眼自我設定,認為是不雅、噁心、粗俗或難登大雅之堂。

 

(二)在乎別人的評價?

認為講這些,談這些,有損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他人會不會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價,而在對方的印象中,打了折扣?是否存在著偶像包袱?

 

進一步思考,當你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那麼這別人是指誰?對自己來說重要嗎?還是在乎在意的是,別人的眼光,認為我們怎麼會教出這樣亂說話的孩子?

 

讓我們感到難為情的是,別人質疑我們教養的眼光。

 

(三)迴避討論私密的話題?

 

當我們和孩子討論一些比較私密、敏感的字眼,我們的反應往往也決定了孩子的反應。

 

當我們太過於閃躲談論這些事情,你會發現孩子,有些孩子很自然的,他也會設定這個話題,在家裡是不能討論的。

 

因為大人迴避,孩子自然而然為了保護自己,為了符合大人的期待,有些孩子也會採取保護狀態,有樣學樣,不做討論。但不討論,不等同於問題不會發生。

 

無論是痔瘡的字眼,或其他較為私密的話題,例如手淫、自慰、月經等。

 

(四)自我覺察情境的適當性

 

當我們很自然而然的討論、說出一些事情,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他就會很自然而然的看待這件事情。當然重點是,我們談論的場合是否符合當下的情境。

 

例如孩子在使用「痔瘡」這字眼,場合是否恰當?同時,說話的音量是否有覺察到,已經干擾到四周用餐的人。

 

我們需要讓孩子清楚,自己在乎在意的,或許不在於「痔瘡」這兩個字,而在於孩子似乎忘了覺察,此時此刻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

 

不是不能說,能是必須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情境,以適當的方式說。


 

PhotoC Technical, CC Licensed.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博客來:https://reurl.cc/v1rbNa

金石堂:https://reurl.cc/EzkNAn

誠品:https://reurl.cc/gm9bOz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VXKZAQ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