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幹嘛愈擠愈過來,站過去一點啦!真的很討厭耶。」「我看不太清楚啊!而且又不是我要靠過來,是他們在後面推來推去。」小智無奈說著。「你真的很煩耶,你再不過去一點,我要跟老師講你在騷擾我。」小美氣急敗壞警告。「你別亂講話,誰在騷擾你啊!真的很臭美ㄟ。」畫展作品前,騷動著。

 

「同學們,看展覽請保持安靜,不然下次校外教學就別跟出來。」

 

校園裡,不時遇到有些孩子,時不時,誤踩性騷擾的界限上,而不自知。其中往往來自於有時眼神的碰觸,導致對方的不舒服,或是身體不經意或刻意的碰觸,無法維持適當的身體的距離,或脫口說出來的話語,讓對方聽起來產生心理上極度的不悅,讓當事人產生被騷擾的不舒服主觀感受。

 

無論是眼睛、視線如何注視對方、看對方?需要看多久?看哪裡?怎麼看?對話時,到底要如何的靠近?距離該如何維持?當對方坐著,對方站著,當對方走過來,當對方是女生,我是男生,當對方有一群女生,我是男生,當對方有一群男男女女,我是男生,我該如何與他們互動?我是女生,反之亦是如此,我該如何拿捏?

 

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距離,社交感受不盡相同。當孩子本身不喜歡他人太過於靠近,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練習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與他期待對方如何做回應,例如我「我有些害羞,你坐在那邊,你站在那邊就可以,這樣我會比較自在一些。」

 

人與人相處,兩性互動是需要引導孩子如何學習,保持彼此的尊重。這當中,亟需敏銳的自我覺察能力,自我控制以及細膩的敏感對方的感受。啟動自我覺察,適切的拿捏自己的言行舉止,至少讓對方能夠感受到,是一種受尊重的狀態。

 

人與人互動,兩性關係的界限,是需要讓孩子了解。但與其告訴孩子負面的提醒暗示,例如不能OOO。倒不如直接、具體的列舉出,正向互動的內容,讓孩子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自己該如何拿捏,如何做。同時,不時的進行實務演練,一次又一次刻意練習,直到熟練。

 

正向表列取代負向提醒,對於年幼的孩子,特殊需求孩子的行為引導相當重要。當我們告訴孩子十種適當的互動方式,也許他忘記其中的七種,至少還記得的三種,他所表現出來的,也會是符合社會規範的模式。


PhotoNico Leon-Johnson, CC Licensed.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博客來:https://reurl.cc/v1rbNa

金石堂:https://reurl.cc/EzkNAn

誠品:https://reurl.cc/gm9bOz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VXKZAQ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