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家有國中、高中生的青少年父母來說,當面臨孩子在情緒、行為、學習或人際上出現一些狀況。在父母想要進一步說服孩子尋求第三者的專業協助,例如學校輔導室、相關醫療院所兒童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等往往會面臨孩子的當面拒絕。孩子本身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尋求以上這些資源管道的需求與必要性。反之認為,如果爸媽自己覺得有問題,自己可以攜伴(爸媽兩人同行)前往。

 

面對這種處境,讓我們先仔細來思考當中所要傳達的訊息。一是,孩子是否有主觀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出現了異樣?例如情緒上的焦躁、行為上的衝動、人際上的疏離或課業上的落後等。二是,上述這些現象是否足以對自己產生困擾。三是,孩子本身自己如何看待被幫忙這件事情?四是,自己如何認定上述這些心理專業與自己的關係。五是,父母與老師又是以如何的心態看待。

 

當孩子把被幫忙放大成是自己有瑕疵、有狀況、有障礙、生病了、不完美。這時,是很容易導致孩子對於周遭他人的建議,產生抗拒與激烈的情緒反彈、否認以及拒絕尋求專業協助。這也關係到孩子如何來看待自己的自我概念,對於這些就診經驗,自己是否賦予一些負面的解讀,或讓自己產生過度的負面連結。

 

我們需要考量青春期孩子本身對於自我的概念與形象,以及他人眼光的在乎程度。當然也會在於希望在別人的印象中,自己能展現出好的一面。讓孩子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特質,這些不同的特質排列組合,連帶的也會造成我們在生活、學習、人際、感情、情緒、行為或工作上的困擾。讓孩子了解,適時地解透過專業人員給予進一步的協助,而有助於改善他的生活品質、情緒穩定、人際關係及學習狀態。

 

在與孩子溝通時,重點並不在於急著要孩子立即得接受自己有了毛病、診斷或障礙,而是讓孩子看見自己被協助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採取正向表列,例如提升自己的專注力、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進一步協助改善與父母、老師的關係。讓自己有效運用3C產品、有效的時間管理。讓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或讓自己的睡眠品質能夠提升等。這些溝通的方式,在於避免孩子對自己產生了負面評價,而是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在於正面的改善。同時,讓孩子了解每一個人所尋求的資源與協助需求不盡相同。

 

當父母與老師本身以較為正面積極的方式來看待心理專業(例如精神醫療、心理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等),也有助於讓孩子對於自己身心狀況,以比較合理的方式來對待。我曾接觸過有家長對於孩子就診一事抱持著預防的概念,寧可在孩子關鍵階段,主動尋求諮詢,而不是在孩子有狀況出現的時候,才進一步尋求就診。就如同家長敘述的:就像船,定期得要靠岸一樣。這就如同面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亞斯伯格症、強迫症或憂鬱症等,當我們採取比較負面的評價,當然也很容易讓孩子給予自己錯誤或扭曲的解讀。

PhotoBoris Thaser,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