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孩子第一次接觸。你可以特別留意孩子當下的反應,以做為相關評估與判斷的參考。

例如對於有些患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傾向的孩子,往往在他們接觸一個新的情境時,總是讓自己喚來無盡地焦慮。這些焦慮的呈現,自閉兒很容易反映在自我刺激上,例如轉圈圈、搖晃身體或擺動雙手、對於特定物品過於專注,甚至於不安地四處走動、尖叫。而亞斯伯格症孩子,則容易出現自言自語的反應,或者不時摳弄著手指頭、咬著手指頭,或拉扯著衣角。

至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孩子,則對於新的刺激容易感到興奮,而讓自我控制失去了準頭而明顯出現狀況。例如四處走動、未經允許亂碰物品等。

然而,如果你觀察到這孩子,第一次來很穩定,第二次來很穩定,第三次來很穩定,但直到第四次開始出現失控的狀況。這時,我不會考量他或解釋孩子是衝動的問題。而是會去思考,他前面三次自我控制良好,至於第四次的表現則會考量孩子是否在試探自己的底線。

有些孩子對於陌生情境的適應需要一些時間。當他跟你熟悉之後,當他對於情境掌握了解之後,或許你會發現他則逐漸表現出自在地跟你對話。

有些孩子第一次眼神沒有和你接觸,當然他可能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訊息。可能對你陌生,可能不好意思,可能害羞,可能覺得與你接觸讓他感受到不安,當然也可能孩子討厭你。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則容易在第一次新環境的接觸上,依然保持緘默、不說話。畢竟,對於孩子來說,緘默可以讓自己處在一個制高點上,可以掌控整個局勢,而讓自己不至於去焦慮、不安需要開口這件事。

至於有些妥瑞症孩子,他們在第一次接觸上,可能因為陌生、擔心、焦慮而增加自己不自主抽動行為(tic)的頻率,例如擠眉弄眼、聳肩、發出怪聲等。

當孩子第一次在跟你見面時,他能夠和你自然而然的對話、互動。這時,孩子的社會性以及適應性都有一定的水準了。此外,當他能夠配合你,針對你所提出的要求進行。這時,孩子的順從度與態度也OK。

當然,第一印象,仍然只是一個參考。提醒自己,請勿以偏概全。



Photo:Lance Neilson ,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