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在心理治療所問了一個孩子「如果以後在路上遇見我,你會不會跟我打招呼?」當時,孩子斬釘截鐵地回應「不會」。「那我如果是牙醫師呢?」,孩子爽快地回答「會」!


沒錯,在我們的社會裡,一般人,甚至於孩子對於「接受心理服務」這件事,還是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當然大人怎麼想,孩子就怎麼看。


我常常自我解嘲,但也很現實地說到「在校園裡的專業團隊服務,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對於老師來說,是又愛又恨。」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一位特殊需求孩子轉介物理治療服務時,對於班級老師來說是沒有壓力的。因為,至少這孩子的肢體動作表現與問題,和老師自己並沒有多大的關聯。同樣的,在轉介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服務,也是存在類似的狀況:老師不至於認為孩子的障礙,自己要負多大的責任。


但唯獨轉介心理治療服務卻讓老師處在猶疑、兩難。怎麼說?一是有時老師認為轉介心理師是否也反映著自己的班級經營出了問題?是否自己的能力不夠?不然為什麼其他老師沒轉介?二是為什麼轉介心理治療服務,但心理師卻要入班看我上課?
關於後者,我常常補充說明,其他臨床心理師我不知道,但是對我自己來說,一般在國小階段,如果轉介的孩子屬於ADHD、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妥瑞症、選擇性緘默症或對立反抗疾患等,初期我都會選擇入班觀察老師的班級經營與孩子的表現。因為,教室裡是孩子很關鍵的生態。至於國中階段,受限於青春期孩子較為敏感,因此入班觀察的考量會降低許多。


說真的,有些老師還是不習慣上課被觀看。曾經有導師跟我說:「心理師,我下一節課沒課,我可以一起和你看下個老師上課。」當時,我心裡OS著「可是我需要看的是老師你的課,不是下一節老師耶。」畢竟,孩子上課出狀況是在這位導師的時間。


對於入班觀察這件事,我常無奈地說:「老師對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心理師入班觀察,多少可以提供自己班級經營的具體建議,提升自己的教學效能。恨的是,為什麼要看我上課?讓自己覺得被監督、不舒服。」當然,這裡的「恨」字,應該修飾一下,是一種「厭惡」「尷尬」「不自在」的被觀看經驗。


但這當中,其實要反映的是,入班觀察及班級經營的調整,都是基於孩子的特殊需求。微調、改變,無論孩子、老師、父母、治療師或心理師都是一種很自然、且必要的課題。


當然,無論是不想打招呼的孩子,或不想轉介而被入班觀察的老師,他們所顧慮的想法及敏感的感受都很真實也自然。溝通,讓對方了解「心理服務是怎麼一回事」,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慶幸,在這方面,自己多年後,也慢慢學習到如何向服務的孩子、老師或父母反映他們實際的需求與真實感受。同理,讓孩子、讓老師、讓父母更願意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欣喜遇見許多美好的改變。


期待有一天,在街上,遇見服務的孩子,他會趨前大聲喊著「嗨!心理師!」當然,熱情的ADHD孩子通常會這麼做喲。


Photo:Jaso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