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選擇性緘默症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面對助人工作者來說,例如輔導老師、資源班老師、心理師,在輔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得面臨一項挑戰、煎熬與燒腦,眼前孩子除了不說話,甚至於,身體連動也不動。

 

我們如果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嚴重程度,以一道光譜來看,輕微的孩子也許在原班教室,只是說話聲音比較小聲,比較被動,語句比較短,非必要時,不主動開口說話。

 

除了說話之外,其他身體動作、課堂參與,有時與一般孩子沒兩樣。當然,這是相對較為輕微的狀況。

 

隨著光譜往另外一端移動,這時,我們會遭逢眼前這孩子,除了不說話之外,就如同木頭人一般,雕像一樣,站在原地不為所動。這時遑論要讓孩子開口。

 

當孩子如果身體不動,面無表情,不願意坐下來,或不願意進行一些他能力範圍的事。這時,要讓孩子開口說話,其實難度是更加來得高。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音被聽見這件事情很微妙,但卻也是在進行疑似選擇性緘默孩子,行為觀察與分析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

 

有些孩子很敏感自己的聲音被周遭他人聽見。

 

因此,只要身旁出現一些較為陌生或不熟悉的人,通常轉為不說話緘默,或把音量壓低,或躲在熟悉的媽媽後面,在耳朵旁輕聲細語。

 

為了讓孩子很自然地了解,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並不會有什麼樣的狀況發生。(雖然,他們總是很容易自我預設,聲音被聽見是一件很糟糕或可怕的事。)或是讓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可以自然地說出話來。

 

這時,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避免讓孩子的注意力,聚焦在開口說話這件事情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默在教室裡面不說話,老師不時的鼓勵他「說啊,說啊,老師會等你,慢慢說,不要急,不要怕。說錯,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各位小朋友請安靜,我們讓他慢慢說。」「來,好好說。」老師不時的鼓勵著小默,希望他能夠開口說話。

 

但是,當老師越這麼說,小默就越不容易開口,就越來越退縮。時間越拖越久,小默的臉部表情就越來越僵硬,眼神不知道要擺在哪裡,渾身不對勁。

 

這時,小默的肢體動作,就像公仔、雕像一樣,完全不動。這情況讓他顯得更尷尬,不自在,其他同學也顯得不耐煩。「老師,不要再叫小默說了啦,他根本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對嗎?他一直不說話,浪費我們上課的時間,幹嘛問他?」

 

 

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越是這麼鼓譟,就讓老師越顯得不耐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篇想要和你談的是,如何和選擇性緘默孩子互動。

沒錯,你可能已經有心理準備,這類型的孩子,明明會說話,在學校卻不開口,既然他沒有這個意願,那我也沒什麼好說,我們就慢慢的等,等他想講,再來談。

等待,是沒錯。但等待指的並不是消極,我們什麼事情都不做。

當我們擺明了,不想和孩子對話。當我們表示了,孩子反正什麼也不說。時間一久,這些孩子就會慢慢暗示自己,既然你們認為我不會說,那麼我也就不說了。

該如何和選擇性緘默孩子溝通,這裡,我們的場景,拉回到校園裡,也就是這些孩子開口說話最是困難的地方。

先來說說,儘量避免做的事情,特別是,在課堂上,在大庭廣眾面前,直接把孩子點起來,直接問他問題。如果我們心思夠細膩,我們需要敏感,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景,對這類型孩子來講,其實是處在莫大的壓力源。

一步一步來,試著先從人少的情境開始。先避免讓這些孩子把焦點聚焦在,大家都在等我說話,大家都在看我說話。當這樣的想法被喚起,這時孩子很自然的,焦慮又會開始放大。

教室裡,老師可以試著選擇,旁邊人比較少的時候,特別是在一對一的情況下。

當然,我們很習慣性的想要問孩子一些事情。師生之間,很容易存在上對下,命令以及服從的狀態。你心裡面會想,如果我不問,那他怎麼可能會說,這的確是一種兩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我們可以重新來思考,這麼多年下來,我們曾經幫這些孩子改善他的緘默,努力了哪些地方?

 

無論是在教室裡,與老師的互動,和同儕的相處,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有機會多與他人開口說話,或是在家裡,透過家人與他進行比較屬於內在的對話。

 

由於孩子在家裡相對比較沒有焦慮的問題存在,因此,我總是會讓父母瞭解,請記得在家裡多和孩子,針對他的緘默以及焦慮,進行比較內在的對話,讓孩子有機會瞭解他自己的身心特質,以及探索造成自己緘默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時,瞭解自己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導致自己逃避開口說話。

 

有些選擇性緘默孩子,不是很願意面對自己不說話的問題。

 

有些孩子很怕被問,因為在被問的過程中,一旦他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很容易,他心裡就在想,對方很可能會繼續問第二個問題,緊接著再問第三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問個不完。因此,有些孩子索性就不再做反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班上,最容易遇到幾種困境。例如自己的不,而被老師以及同學誤解。這些誤解,包括被懷疑自己是否程度不?是否上課聽不懂,無法回答問題有些同學會覺得,選擇性緘默孩子不好相處,不願意跟人家相處,甚至於認太過於高傲。

 

一般人很難去體會,一個簡簡單單的,到底有什好緊張,好焦慮也因這樣子的態度,讓班上同學以及老師在面對選擇性緘默孩子,很容易感到不以

 

然而,有了,才有後續合理的對待,這是我一直以來深信的一件事情

 

是否需要讓同學們知道,我的孩子是選擇性緘默症?在考慮這件事情,試著從父母以及孩子的立場來考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協助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有一項非常關鍵的安排,就是在班級中,為孩子安排友善接納的同儕。一般常以小天使為稱呼。如此的考量,在於選擇默症孩子在教室於老師比較難口。但是對其他小朋友來說,要突破說話,相對較為容易些

另外的目的,也在於製造選緘兒在校園裡,有成功開說話經驗。時,也讓一般同也有機會了解眼前緘默的同是有能力說話的。

然,他需要一些時間開口,或說話的音量較為,或說話較為簡短。甚至於,要開說話之前,依然會顯得焦慮、不安、不自在。但他,開口了。

小天使的安排,並非只是選好同學,直接要求孩子彼此互動,這麼容易解決了。

首先對於同選擇優先考量他們對選緘兒友善,願意主,或他其他活動中,彼此有交集,與這些同學互動,選緘兒相對較自在。

至於互動時間的安排,除了原班分組安排同組之外,另外在「部分」課餘時間,讓彼此有互動機會。我在這裡強調是「部分」,而不是「每節」課時間。畢一般同,他依然有屬於自己的人際與動權益。

強調小天使選擇之後,接下來就必行「職前訓練」以及「在職訓練」。職前訓練的目的,主要在於小天使可以熟悉眼前,被協助的緘默同學,他的身心特質。同時讓小天使事先瞭解在互動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以及注意事項。當小天使有疑惑,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向提出,尋求解惑

小天使在下,可以主約選擇默同學。在安全的前提下,離開教室,在校園進行互動。離原班教室遠,對選擇默同學來說,相對較自在些

小天使知道,和選擇默同學聊天時,可以針對彼此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行分享與討論。這有助於選擇默同學,開口說話的願。同時,提醒小天使說話速度可以著放慢,留一些機會讓緘默做反,不催促他說話。

如果發現選擇默同於依小天使們,這時可以再增加新的小天使進來。每增加一次人際互動複雜,對選擇默孩子就是一戰。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事,錯過,就錯過了。

曾經出現令人遺憾的事情,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經常處於安靜、緘默的情況。而園所卻沒有將問題反映與告知家長,畢竟班上調皮搗蛋、愛發脾氣的孩子總是吸引了老師的目光與心力。

待孩子進入小學之後,國小老師發現孩子表現不對勁,反映給家長,並進一步詢問孩子過往在幼兒園是否出現緘默現象。當疑惑的家長回到幼兒園詢問,園所才和家長反映,孩子是不常開口。

然而,這遲來的訊息,造成第一時間錯過了解與掌握孩子的緘默問題,而延誤了孩子學齡前的黃金介入階段。對於父母是情何以堪,難以接受的。

對於班級老師來說,面對班上疑似特殊學生,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你可以思考這次溝通的目的是什麼?目標設定是什麼狀態?例如希望家長陪伴孩子就診,以進一步釐清孩子選擇性緘默的問題。

當老師對孩子的發展與表現感到疑慮,你可以清楚反映給家長,孩子在教室裡的情況。例如每回孩子被問到問題時,經常不開口說話回應,眼神迴避,不時摳弄手指頭,或是咬衣服的領子、袖口等焦慮表現。

同時,明確告訴家長,在班級經營上,你已嘗試了許多的方式,想要來協助孩子克服選擇性緘默的問題(當你的確也這麼做)。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改變的成效有限,例如孩子緘默問題依舊。

向父母反映你對於孩子緘默的擔心,例如長時間的不說話,可能造成他與班上小朋友產生疏離,及同學對他容易留下負面的刻板印象。由於長時間不回應,少了記憶提取的經驗,與注意力經常聚焦在是否被要求開口這件事,也令人擔心孩子日後的學習表現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縱使你高度懷疑孩子似乎存在了障礙的問題,並不建議老師太過於直接、武斷或先入為主認為孩子是什麼樣障礙或疾病。特別是,當孩子以往並沒有前往兒童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就診,或接受早期療育相關的評估經驗。你卻直接告訴父母「孩子是選擇性緘默症」。

有時,當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不說話的情況,卻面臨家長不以為然的質疑。「怎麼可能?我的孩子在家裡話可多了!」甚至於,過了幾天,家長秀出手機,拿出證據,讓你看看孩子在家裡說話的模樣,以反駁老師的判斷。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提醒著我們:選擇性緘默症的改變是需要長期以及細微的介入。我們父母以及老師的任何一個舉動,都足以影響到這些敏感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於未來學習情境的適應。當然,這也影響到他們日後擺脫緘默,選擇開口或讓開口說話的焦慮指數降低的關鍵。


其中,班級情境的轉變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就存在著許多的關鍵變數,不得不謹慎思考。

當選擇性緘默孩子在原班的狀況持續不理想,是否建議轉班?在實務上,過往要求轉班成功的例子其實是非常少。無論是對一般生或各類型特殊學生等。因為,這牽扯到在整個校園系統編班的複雜性及教師生態問題(例如在201班不說,在202班開口,這又反映出什麼狀況?)。因此,提出轉班的要求,在實務上,並不建議。


另外,有些家長考慮是否要讓孩子轉學?或者在小六升上國一的時候離開原來學區的學校,選擇其他的校園。其實,轉學及離開原來學區,非必要,其實並不會優先考量。


當孩子轉學或國中轉換原來學區的學校。從好處來看,換了原來班上的群體,減少了原有同學對於選擇性緘默症的負面標籤或印象(如果存在的話)。這時,對當事人來說,少了新同學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及先入為主的觀念,相對讓自己開口說話的動機提升。但是從缺點看,孩子又必須要重新適應新的同學,這又將是另一種班級適應的壓力,也撥弄了孩子的抗壓性。
當孩子面對一群新同學,如果孩子又持續保持緘默,這些負面經驗的累積,是很容易更加深孩子原來的緘默狀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對於選擇性緘默孩子來說,如何讓他學習面對自己所處的緘默狀態,自我覺察自己的緘默、不語,已經對於他在生活上、學習上、人際上、工作上,實際造成自己的困擾與痛苦。

 

當然,這情況,我也在思考是孩子真的無法面對,選擇逃避而不願意透過開口、筆談、或3C媒介觸及類似問題。還是說,當事人其實相當清楚知道自己長時間陷入在如此的泥沼當中,而無法脫困。


引導孩子面對及了解自己的身心特質與狀態,對於當事人來說,是需要一股十足的勇氣。同時,對於協助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艱困的挑戰。畢竟,在每一回合的交手當中,若稍有所閃失,往往讓緘默的孩子更往內退縮,更處於拒絕任何的溝通與互動。


這段期間,時而發現,有些孩子其實已經能夠自覺到自己的緘默狀態,且內心有一股想要改變的動力。也許突破緘默,克服焦慮困難重重。但是只要當事人有著如此想要改變的動機存在,這時改變的機率相對就會提高。


面對了,了解了,接納了,就比較有機會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狀態,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著不合理的解釋,是否自己太過於專注在負面的訊息上,或是誇大、強化、扭曲自己的焦慮情緒。特別是,當自己在需要開口說話的情境,是否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狀態,或是預期自己可能存在著失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了,面對班上長時間不開口說話的小朋友,老師該怎麼辦?


首先,請留意這孩子不開口,是否只出現在課堂上。特別是,當老師點名要求他開口回答問題。同時,釐清孩子的不說話是否普遍出現在每個課堂上?還是在特定老師的課堂上,才出現緘默的現象?


確認孩子在教室裡,是否和其他小朋友說話?如果有,說話的音量是否足以讓第三者聽見?或對於聆聽的同學來說,音量的大小是否適當?並留意孩子說話的內容是否局限在特定範圍,或多數時間傾向被動聆聽。


進一步和家長確認,小朋友在家裡是否開口說話?如果有,說話是否和一般孩子的發展順利?


面對班上不說話的孩子,老師在教學上,可以先試著以全班同學朗讀的方式,仔細觀察與注意該孩子是否和同學一樣進行朗讀,或僅是張口,但是沒有發出聲音。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群很容易被誤解的孩子。當孩子在教室裡被問的時候,選擇不說,有時老師第一個直覺是「連這個問題你也不會?」特別是,當老師一問再問的時候,孩子依然不回答,這時就更容易去懷疑這個孩子的心智是否有問題?是否程度有問題?當然有些老師也可能誤以為這個孩子在消極反抗,一種「在我律師抵達之前,保持法律緘默權」的做法。

我們還是誤解了這群沉默的天使。

當孩子長期在教室裡不說話,同學就很容易認為這個孩子不好相處、高傲或者甚至被認為是自閉。有的老師乾脆懶得再問,反正問了,他也不會說。同學也開始會嘲笑「連這麼簡單也不會回答,笨喔!」

說真的,面對如此一波一波又一波的不友善回應。當這些氣氛,瀰漫在教室裡的每個角落與空氣中的時候,更加使得這些孩子保持緘默,口中的聲音更難在教室裡面出現。

友善一點的老師常以為這個孩子的特質就是安靜、害羞、內向。既然這是他的特質、他的個性,所以就不需要去改變他。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孩子很安靜,安靜到一般的老師可能會忽略了他的存在。除非,你在課堂上,點了他,把他叫起來,回答問題。不然,你的目光很可能不會停留在他身上太久。

「我很想幫幫他。但是,又很怕會不會幫了倒忙,適得其反?」

你的細膩觀察,發現了他的存在。你的貼心舉動,燃起想要推他一把的動力。

「我知道,他在位置上,靜靜的坐在那裡。從他的眼神,我可以發現其實他是很渴望像其他同學一樣,自在地開口說話。」

「我很想鼓勵他、告訴他,開口說話這件事是很自然、很簡單、很隨性的。但是我心裡面也很清楚知道,面對一個開口說話容易焦慮的孩子。這樣子的理所當然,其實是很容易忽略了他的實際感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安靜、沉默、不說話,對於許多爸媽來說,初期很容易認為這是孩子尚未適應環境,或是個性害羞、內向所造成,而不是那麼擔心。往往心想,也許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比較適應了,應該自然而然就會說話。畢竟,在家裡,孩子可是說的很自然。

但是,當孩子的緘默狀態持續呈現時,特別是開始對人際上、學習上、生活上產生困難與困擾。這時,爸媽與老師就開始頭痛了。

當然,孩子在班上緘默不說話的因素很多。但這不全然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問題。這一篇文章,我的目的在於協助各位讀者釐清,如何鑑別選擇性緘默症這一件事。當然,孩子是否為選擇性緘默症,並非爸媽說了算,也絕非自己臆測猜想。請記得,關於診斷,請尋求相關醫療院所兒童心智科,由醫師與相關專業人員(例如臨床心理師)協助判斷。

口吃與構音問題vs選擇性緘默症
有些小朋友因為說話語暢有困難,出現了口吃問題。或是因為構音問題,而在表達與溝通上出現了挫折。例如他人的嘲笑、不耐煩、聽不懂或者是惡意的模仿。這時,多數孩子索性就開口不說話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核心問題是在口吃和構音問題,而不做選擇性緘默症的解釋。

泛自閉症vs選擇性緘默症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眼前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在協助的過程中,我們彼此很容易陷入焦慮的泥淖中。

我們很急著期待孩子開口。這種焦慮感,很是自然,毋庸置疑。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愈是急迫要孩子開口,孩子愈是不講話。這種長時間的僵局,讓彼此焦躁,像是在跟時間賽跑。

或者,正確的說,是時間依然在跑,但是彼此卻原地不動。

有時,孩子的緘默,讓人看不到路途的終點。或許,孩子也急。或許,孩子不知所措。或許,孩子安於現狀。畢竟,不說話也讓自己處在一個制高點,掌控全場的狀況。

我們很急。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緘默會愈來愈頑固。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想寫選擇性緘默?我想目的無外乎希望受到如此困擾的孩子能夠被看見。

常常在與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分享時,總是提醒一件事:在校園裡,取得情緒行為障礙身分的孩子,不能都僅只是常見的ADHD孩子。沒錯,ADHD在校園裡的盛行率是明顯偏高。

唯《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第9條》本法第三條第八款所稱情緒行為障礙,指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顯著異常,嚴重影響學校適應者;其障礙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

前項情緒行為障礙之症狀,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
焦慮性疾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有其他持續性之情緒或行為問題者。

然而,在情緒行為障礙所涵蓋的對象與範圍裡,其中偏向於焦慮疾患的選擇性緘默孩子卻甚少被轉介出。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場又一場的分工合作任務,一切都是為了讓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在校園裡能夠自在開口地說話。

父母、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輔導老師、臨床心理師、同儕(班上小天使)每個人的角色缺一不可。當然,這裡還包括當事人尋求協助的動機。這動機的力道很重要,往往也決定著孩子是否有機會破繭而出,打破緘默。

相對強迫症孩子尋求改變的意願。說真的,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這方面相對是薄弱了許多。

或許在班上的緘默,也讓孩子取得相對的制高點。至少,只要我不開口、話不說,別人也拿我莫可奈何。開口說話的啟動密碼握在自己的手中,什麼時候需要拋出?多少力道拋出?如何拋出?拋給誰?多少當事人可以自行決定。

雖然,心想,和實際行動脫口說,當中還是有一道鴻溝。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你預期他應該在該開口的場合說話,但他卻選擇緘默。他們並非說話有問題,不是啞巴也非泛自閉症孩子。但在有些特定的場所,例如學校,他們就是不說話,但在家裡說話又可以很自然。在臨床上,這是一種屬於焦慮的疾患。

在校園諮商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回到家卻很容易長時間窩在電腦前,讓自己輕鬆自在許多。但父母通常無法諒解,總覺得老師抱怨他在學校不說話、成績也退步、哪有回家還成天窩在網路前面的道理?

有時,你可能會遇到更糟糕的狀況。有些孩子回到家,乾脆也不願意和你說話。這種不說,通常和在學校的不說不一樣。學校裡的不說是一種焦慮,在家裡則大都是屬於意願的問題了。

自我表露的階段性平台
但網路至少是個替代性,讓緘默的孩子有了另一個出口。這樣的平台有它階段性的任務與角色,你先不急著要把它拆解。雖然,我們不需要像忠孝橋引橋(北門高架橋)維持了39年的任務,因「西區門戶計畫」拆除,才功成身退。但我們可以試著了解孩子在網路上的使用狀況:是流連在線上遊戲,還是熱衷於聊天室或其他。

當然,如果在聊天室裡有他在班上的同學或認識的人,這當然最好。有些孩子適合筆談,就像在線上使用鍵盤敲打一樣,這也是另一種自我表露的方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性緘默:一場無言的焦慮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不說話,我就是不說話。沒有人知道我為什麼不說話。說真的,連我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不說話,我知道你等的很急,也很無力。這從你的說話的速度、語氣、音量、字眼、眼神、表情、嘴型、肢體動作及不斷留意時間的流逝。我可以觀察的出來你的無奈。不說話,很抱歉,只好讓你一直開口說話。

雖然,我知道你想盡辦法要讓我說話,但我依然不說話。

不說話,我也很矛盾。說真的,不是我不說,但每回被期待開口時,嘴巴就像被下了魔咒般,上下唇相黏相依,無法開啟。當然,聲音也就被塵封在漆黑的山洞裡。不說話,不是我不說話,只是真的沒有那麼容易開口說話。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特別是在大庭廣眾、光天化日之下?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我痛恨這種聲音無緣無故被偷走的感覺。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我害怕當我被迫選擇緘默時,對方疑惑或不耐地注視著我的眼神。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我討厭在教室內同學及老師先入為主為我設定我就是一副安靜、沒有意見的模樣。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我多渴望能夠自由自在地說出任何我想要說的話。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如果你突然發現我的微弱聲音逐漸從緊縮的喉嚨發出時,請默默給予我一些支持。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如果你突然發現我遺失的聲音再度被找回時,請不要四處張揚,試著就像你對待一般同儕的態度就可以。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 我很清楚我的聲音在家總是原封不動地出現,那是我最喜歡自己的時光,因為我可以聽見我自在的聲音。
  • 但是,我更期待不要再偷走我的聲音,讓我能夠控制我的聲音,一種任何時刻,任何場合,無所不說的自由自在。
  • 是誰偷走我的聲音?


source: http://www.selectivemutism.org/news/PeopleMagazine_SMArticle_image1.jpg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