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對於選擇性緘默孩子來說,如何讓他學習面對自己所處的緘默狀態,自我覺察自己的緘默、不語,已經對於他在生活上、學習上、人際上、工作上,實際造成自己的困擾與痛苦。

 

當然,這情況,我也在思考是孩子真的無法面對,選擇逃避而不願意透過開口、筆談、或3C媒介觸及類似問題。還是說,當事人其實相當清楚知道自己長時間陷入在如此的泥沼當中,而無法脫困。


引導孩子面對及了解自己的身心特質與狀態,對於當事人來說,是需要一股十足的勇氣。同時,對於協助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艱困的挑戰。畢竟,在每一回合的交手當中,若稍有所閃失,往往讓緘默的孩子更往內退縮,更處於拒絕任何的溝通與互動。


這段期間,時而發現,有些孩子其實已經能夠自覺到自己的緘默狀態,且內心有一股想要改變的動力。也許突破緘默,克服焦慮困難重重。但是只要當事人有著如此想要改變的動機存在,這時改變的機率相對就會提高。


面對了,了解了,接納了,就比較有機會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狀態,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著不合理的解釋,是否自己太過於專注在負面的訊息上,或是誇大、強化、扭曲自己的焦慮情緒。特別是,當自己在需要開口說話的情境,是否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狀態,或是預期自己可能存在著失敗。


當然,要釐清這些想法,無論是透過筆談、對話或是3C媒介,這都是可進行的方式。有些狀況相對較輕微的孩子,在一對一的情境下,當他認為你具備信任感,讓他覺得放心、自在的情況下,有時也會斷斷續續表達出自己的一些感受。


然而,如果面對的是,只要你一觸及類似的議題,孩子就瞬時選擇迴避。這時,對彼此來說,都需要一些時間與耐性,以充分調整自己的節奏。好讓孩子以漸進的方式,面對自己內在那一塊相對陌生、威脅或無法直視的心理狀態。


有時,孩子選擇不說或看似不願面對。其實,也可能存在著他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心裡那股複雜糾結的情緒,及矛盾交錯的想法。當然孩子不說,往往也讓眼前的協助者,無論是父母、老師、治療師、心理師、醫師也處在一種相對焦慮的急迫狀態。但是這種急迫的氛圍很容易渲染給當事人,而造成他更顯得無力感、焦慮,而更加逃避。


面對自己的內在狀態,孩子總是存在著害怕、恐懼、厭惡、無力、不安而令人想要逃避。讓我們試著幫孩子去揣摩、去感受、他那股內在的感受。由於每一個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其實反映著很明顯的個別差異。我們的同理是否能夠貼近,這多少也決定了我們對眼前這孩子的了解程度到哪裡。說對了,貼近了,其實孩子有被呵護、被接納、那股窩心的感覺。


如何選擇適當的人來進行引導,協助孩子面對自己的內在狀態。這時,可優先以孩子在當下關係中,相對比較能夠接受的重要他人為主。例如孩子在家裡如果能夠很自在地跟爸媽對話,這時該角色就會先委由爸媽負責。至於親子對話的方式內容以及話題的延伸,可以由了解個案的專業人員,例如心理師、輔導老師提供給家長建議。如果當事人能夠願意和心理師、輔導老師直接面對面,共同來看待眼前這緘默的課題,這也是很好的安排。


逃避很容易,面對需要勇氣。讓我們一起為緘默的孩子使些力。



Photo:Norbert Urba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