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錄影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覺察。


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看別人行為的仔細程度,往往會勝過於對自己行為模式的了解。我們總是很容易將問題歸咎於他人,甚至於就像拿起一把尺,開始去比照對方是否有按照這把尺的規格表現,來進行糾正、除錯。但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行為表現。


我常常思考一件事,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在腦海裡是否有畫面?如果孩子不存在任何的畫面,這時對於自己的行為舉止、說話模式就很難能夠有清楚的覺察。


如果再加上孩子自我控制失去了功能,衝動行為蠢蠢欲動地出現。這時,在自我覺察能力的薄弱及衝動行為發酵的藤原效應加持下,孩子的行為表現將更難以讓他人接受。


關於自我覺察的訓練,其實我們可以運用手機錄影的方式,一起和孩子來進行這道練習。


你可以事先告訴孩子,你會透過錄影的方式來讓他看見自己的行為表現。錄影的目的倒不是為了搜集孩子不適當行為表現的證據,來告訴他有多糟糕、多壞而作為處罰的依據。而是讓孩子知道,錄影的過程中,就像行車記錄器將孩子當下的行為記錄下來。


錄影的時間與其錄二十分鐘,倒不如建議你只要每一段錄兩分鐘。同時,反覆播放給孩子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將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以及有待改善的行為,透過暫停的模式,讓孩子加強印象與腦海畫面。並和孩子相互討論自己可以如何地進行調整。


這方式也很適合運用在團體裡。錄影之前,依然讓孩子了解我們現在要做這件事。或許,你會說「偷偷錄,不是比較自然,比較好?」但我建議請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當下所要進行這件事的目的: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偷錄,很容易喚起孩子們強烈的負向情緒,不被尊重的感受,及對我們產生質疑,瓦解彼此的信任感。


以下舉出在團體中,進行錄影的例子,以做為參考,你可以依此類推。


在團體中,告知孩子們錄影事項,請特別強調內容只限於團體中的成員觀看,並且目的是作為自我覺察練習使用。

接著選擇其中一個孩子擔任繪本朗讀,其他孩子則在旁一起聆聽。在朗讀的過程中,你開始發現不同的孩子開始出現不同的行為表現。例如無聊摳手、碰觸別人、躺在地上、望著天花板發呆、講話或是挖鼻孔。


錄完之後,我們請孩子們仔細觀看錄影中的內容。特別提醒孩子一件事:過程中,請注意自己而不是別人。因為在實務上,往往發現孩子容易說別人勝過於看到自己。


當一次一次看了之後,接著再重複進行朗讀活動。這時,引導孩子開始修正自己的行為表現。透過錄影的方式,讓孩子練習在腦海中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畫面。有畫面,就有覺察能力。當畫面有了,孩子就比較容易進行行為修正與調整。


一個小小的錄影動作,對於孩子的自我覺察以及行為的調整,將產生大大的效用。




Photo:anthony kelly,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