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臉書塗鴉牆上,自己Po了一則貼文。緊接著,我們目不轉睛地將注意力聚焦在那紅底圓形白色的數字上。我們或許充滿期待,或許滿是好奇,但無疑那是一股動力。

耶!數字開始出現1、2、3、4……15、16、17……臉書的通知訊息,有如聖誕老公公拋下的禮物,讓我們樂此不疲。
我們喜形於色這些數字的累積與變化。

ㄟ這些數字怎麼不動了?我們狐疑著,心裡不斷吶喊著「按啊!快按啊!快按讚啊!」

我們開始顯得有些浮躁、不耐。

畢竟,無論是按讚、選擇不同的心情或留言,終究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讓我們想要繼續貼文「做」下去。

來按讚!來按讚!來按讚!這期待「立即性回饋」的渴望與需求,讓我不禁想要和你談一談,在我們身旁這一群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孩子。

在實務中發現,對於ADHD孩子來說,在他們的「特殊需求」上,立即性回饋正扮演著關鍵的力量,他們的需求總是分外明顯。特別是,當孩子面對眼前感到困難或乏味的事物,或學習動機真的起不了勁,或他的專注力明顯渙散。這時,立即性回饋,正可扮演著學習的助燃效果。

例如有些老師在班級上,面對學習缺乏動力的孩子。會適時調整上課的教學模式,像是從單行道式的課程教學,轉換成分組競賽或搶答方式。或將孩子的回應,轉換成比賽積分般,記錄在黑板上呈現出來。這些分數的改變,就像立即性回饋一樣,牽動著ADHD的關注。

你當下的一個回應,是很容易喚起他「繼續」參與的動力。如同孩子在玩線上遊戲一樣,分數的跳動,關卡的破解,等級的升等,無時不揪著孩子的心。相同的,課堂上,當老師沒有立即回應,或延宕時間才反應。這時,ADHD孩子的學習動力很快就熄滅。

但是,教室裡第一線老師們也清楚知道,現實中,是很難常常給予孩子如此立即性回饋或類似的上課模式。甚至於,我們也不禁思考:真的有如此「急著」回饋的必要嗎?奬勵終究是一種外在動力,更何況如果還期待「時效性」的回饋,這多少強人所難,是否真的得需要如此呢?

然而,考量ADHD的身心特質,「立即性回饋」卻是一種階段性的必要。因此,回饋的時間與頻率和次數,可以參酌ADHD孩子的學習狀況、專注力表現與課堂參與度,而慢慢拉長時間。例如以前寫對一題給一次回饋,逐漸調整成寫對三題、五題才給予回饋。以前只要他一舉手,就允許他回答。慢慢地,逐漸拉長至三次、五次才讓他回答。

這種情況就像臉書的按讚數很吸引人,被回饋也感到窩心。當我們多了解這群特殊需求孩子的身心特質與學習特性,適時微調教學與互動方式,對他們來說就會是一種關鍵的協助。

只是,延宕滿足感對於ADHD孩子在情緒管理及自我控制上,是一件非常關鍵、且需要學習的能力。當ADHD孩子能夠等待,甚至於當他的學習動力如果能轉為內在學習動機:例如目標、熱情、好奇心、興趣、自信心、參與力或好心情,是真的勝過於我們不惜以立即性回饋,奬勵的方式在推動。


立即性回饋不是給不給的兩難,卻可以做為視情況調整的教學策略,與考量ADHD孩子特殊需求的貼心選擇。



Photo:Jim Heising,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