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自我肯定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多數的人,在生活上,在工作中,大都是用自己擅長的能力,生存。

 

只是,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們很容易眼中只剩下他的弱點。

 

針對他們的弱點,不斷訓練,不斷補強。哪裡不足,就補哪裡。不知不覺中,將所有的時間、心思與體力,all in 在這些弱點的訓練上。

 

沒錯,弱點是需要補救加強,這一點無庸置疑。

 

但可不可以不要眼中,只看見孩子的弱點,卯起來,要求孩子加把勁,像在孤島上,不斷地在弱點上,復健再復建,早療再早療,補救再補救……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到頭來,孩子眼中只有弱點,心中只剩弱點。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孩子的競爭力,你是否曾經想過,在我們自己心目中的競爭力,到底究竟是什麼?

是孩子面對未來,生存的能力,或是孩子與他人之間的較勁與評比,或是要來證明我們的教養或教學能力?

談到競爭力,許多父母以及老師,馬上聯想到的,大多數是孩子的學業成就。

分數往往成為我們大人評比的指標,在這分數底下,不僅讓孩子們不時的進行比較。同時,羨慕,嫉妒在這當中,不時的交錯著,而我們的教育卻也很少教孩子如何懂得欣賞別人的成就。

當然,學業成績的表現,對於現階段孩子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

當孩子本身取得了比較高的分數,或許也給予孩子未來,在升學上,多了一些選擇的機會。

然而,這裡的選擇,卻也關係到孩子是否對於未來的目標設定,能夠有明確的方向。否則,如果只是有了分數,自己卻也茫然,無所適從。

同樣的,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逐漸找出孩子的亮點,我依然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獨一無二的亮點,等待我們大人去發掘。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多數的孩子都不希望別人在自己身上投射出異樣的眼光。孩子多少希望可以和大家一樣,做一樣的事,上一樣的課,參與一樣的活動。在這一樣的氛圍中,比較容易讓自己感受到舒適及安全。

然而,對於孩子來說,這又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既期待和大家一樣,但在現實的狀況下,自己又需要特殊教育的協助。

孩子希望在班上能夠跟同學一樣考一樣的考卷,上一樣的課。但很殘酷、很現實的是,當自己考原班這些評量、考卷,自己在程度上、理解上的確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如果考資源班的考卷,心裡又會顧慮是否招來同學異樣的眼光。

身心障礙孩子,確實存在著接受特殊需求的服務的必要。例如有些學科,像國語、數學無法跟上班上的進度。這時,對於具備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孩子,視他的需要,有些時間會進行課程的抽離或外加,到資源班接受補救教學的協助。或者,為提升社交技巧,孩子會透過小團體進行協助。

對於在校園裡和其他同學的不一樣,總是讓有些孩子心中存在著疙瘩。有時,對於一些就診經驗與特教服務顯得排斥,能逃避就不去。在有些轉銜階段(例如小六升國一、國三升高一)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解決了,自己沒有需要再回到醫院看醫生,自己沒有必要再到資源班或輔導室上課。當然,如果孩子本身他的情況,正如他所言,問題解決了,問題不復存在了,這些當然就不需要。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清,你這次數學考多少?」「幹嘛要讓你知道?」「唉呦,我只是問問看而已嘛,幹嘛大驚小怪的。」「拜託,還不是你這次考得好。問我幾分?我看你是存心想笑我,對吧?」「ㄟ,你很敏感耶!比一下會怎樣?」

「來比啊!來比啊!」小清挺身趨前,抬高下巴,漸漸逼近個子嬌小的小虹。「要比是吧?來啊!來啊!」小虹節節往後退,嚷著「小清,你很無聊ㄟ!」「說我無聊?你不是愛比嗎?那就來比身高啊!」小虹悻悻然地走開,小清像是扳回了一城,忽地吐了一口氣。

比較,很討厭。比較,惹人嫌。但不比較,似乎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好不好?

有時自己不比較,但是一旁的同學、老師、父母或手足總是在一旁哇哇叫。老是有意無意地提醒你:這裡不好、那裡不妙。就像隨身準備了一把尺,老愛擺在你的身上量啊量,分明就是要讓你知道。

比較、比較到底要跟誰比較?向上難比較,向下看熱鬧。向上比較,心情糟糕。但是往前有個強勁目標,盡心努力似乎成績與表現會比較好。向下比較,容易拿翹。心情爽快,心花怒放,心滿意足,但表現卻很可能呈現停滯狀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向ADHD孩子說聲『Perform at your best』。讓思緒發揮創意,讓體力爆出活力。
  • 向亞斯伯格症孩子說聲『Perform at your best』。讓堅持與專注,熱情與投入有所成果。
  • 向腦性痲痺孩子說聲『Perform at your best』。讓每步細微的位移,都是一場精緻的力與美的演出。
  • 向選擇性緘默孩子說聲『Perform at your best』。讓沉默之聲揮別,說唱出悅耳動聽的內心之聲。
  • 向唐寶寶說聲『Perform at your best』。讓每一道喜悅的微笑,拉近同儕的熟悉與關係。
  • Perform at your best』。
  • 一則在 Youtube『The drench Clever Hamsters jazz band』上,所發現的廣告Slogan,獻給每一位獨一無二的孩子及父母們。
  • Perform at your best』。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xBJlxb3NAQ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我沒辦法?』很害怕從父母的口中聽見這樣的一句話。
  • 『我沒辦法?』所以呢?
  •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不假思索地脫口說出這一句『我沒辦法?』,然後呢?
  • 期待孩子突然間的頓悟,立即調整或改變自己不被期待的情緒或行為?
  • 這一點,當生理年齡都成熟的大人,已經選擇放棄之後,年幼的孩子本身怎能有自發性地激盪,而期待他有所改變。
  • 或許,孩子長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讓您感到無力、無助或無奈。
  • 但是,在您脫口說出『我沒辦法?』之前,或許可以先靜下來思考,面對這些親職管教上的挫折,自己曾經如何地嘗試『有辦法地』去做過?
  • 『我沒辦法?』,並無法讓父母期待有所改變。
  • 『我沒辦法?』,甚至於很容易讓孩子一絲絲的改變動力,消弭不見。
  • 『我沒辦法?但是我嘗試找辦法,或許在過程中會讓我發現好方法』。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NmsdPeg-6Y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您是否發現自己對孩子好表現的保存期限通常較短,鼓勵、讚美一番後可能隔天就消失、淡忘。相對地,孩子不理想的表現(例如考試不及格)則常常被放著防腐劑,不時被父母三不五時就提及(你再不努力一點,小心像上學期一樣不及格)。迫使孩子對自己的注意力及能力印象常常停留在這些較差的表現上,進而對自己的能力懷疑、失去信心。


  • 以下幾點建議提供予您參考,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好。
  1. 將孩子好的表現視覺化,例如平時可將他所完成的任何拼圖、堆疊的城堡積木、著色或繪畫的圖紙、完成的評量、溜直排輪的模樣等一一以數位相機拍下再列印輸出,貼在孩子的房間、遊戲室或家中醒目的牆壁上。
  2. 平時可與孩子逐一閱覽牆上這些他所完成的任何事物,讓他逐漸累積自己 "有能力的感覺",從中不斷肯定自己努力與表現,並對自己產生好的感覺。
  3. 當讚美孩子時,建議以具體的人、事、時、地、物回應孩子,例如 "你好棒,睡覺前能把地墊上的積木都收回整理箱裡"。
  4. 與孩子一起進行 "發現優點比賽",家中如有兄弟姊妹時,讓孩子彼此腦力激盪找出對方的具體優點並向對方說出來。讓孩子學習嘗試看到對方的優點,及練習將注意力專注在較為正面的事物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