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人,在生活上,在工作中,大都是用自己擅長的能力,生存。
只是,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們很容易眼中只剩下他的弱點。
針對他們的弱點,不斷訓練,不斷補強。哪裡不足,就補哪裡。不知不覺中,將所有的時間、心思與體力,all in 在這些弱點的訓練上。
大多數的人,在生活上,在工作中,大都是用自己擅長的能力,生存。
只是,面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們很容易眼中只剩下他的弱點。
針對他們的弱點,不斷訓練,不斷補強。哪裡不足,就補哪裡。不知不覺中,將所有的時間、心思與體力,all in 在這些弱點的訓練上。
談孩子的競爭力,你是否曾經想過,在我們自己心目中的競爭力,到底究竟是什麼?
是孩子面對未來,生存的能力,或是孩子與他人之間的較勁與評比,或是要來證明我們的教養或教學能力?
談到競爭力,許多父母以及老師,馬上聯想到的,大多數是孩子的學業成就。
分數往往成為我們大人評比的指標,在這分數底下,不僅讓孩子們不時的進行比較。同時,羨慕,嫉妒在這當中,不時的交錯著,而我們的教育卻也很少教孩子如何懂得欣賞別人的成就。
其實,多數的孩子都不希望別人在自己身上投射出異樣的眼光。孩子多少希望可以和大家一樣,做一樣的事,上一樣的課,參與一樣的活動。在這一樣的氛圍中,比較容易讓自己感受到舒適及安全。
然而,對於孩子來說,這又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既期待和大家一樣,但在現實的狀況下,自己又需要特殊教育的協助。
孩子希望在班上能夠跟同學一樣考一樣的考卷,上一樣的課。但很殘酷、很現實的是,當自己考原班這些評量、考卷,自己在程度上、理解上的確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如果考資源班的考卷,心裡又會顧慮是否招來同學異樣的眼光。
身心障礙孩子,確實存在著接受特殊需求的服務的必要。例如有些學科,像國語、數學無法跟上班上的進度。這時,對於具備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孩子,視他的需要,有些時間會進行課程的抽離或外加,到資源班接受補救教學的協助。或者,為提升社交技巧,孩子會透過小團體進行協助。
對於在校園裡和其他同學的不一樣,總是讓有些孩子心中存在著疙瘩。有時,對於一些就診經驗與特教服務顯得排斥,能逃避就不去。在有些轉銜階段(例如小六升國一、國三升高一)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解決了,自己沒有需要再回到醫院看醫生,自己沒有必要再到資源班或輔導室上課。當然,如果孩子本身他的情況,正如他所言,問題解決了,問題不復存在了,這些當然就不需要。
「小清,你這次數學考多少?」「幹嘛要讓你知道?」「唉呦,我只是問問看而已嘛,幹嘛大驚小怪的。」「拜託,還不是你這次考得好。問我幾分?我看你是存心想笑我,對吧?」「ㄟ,你很敏感耶!比一下會怎樣?」
「來比啊!來比啊!」小清挺身趨前,抬高下巴,漸漸逼近個子嬌小的小虹。「要比是吧?來啊!來啊!」小虹節節往後退,嚷著「小清,你很無聊ㄟ!」「說我無聊?你不是愛比嗎?那就來比身高啊!」小虹悻悻然地走開,小清像是扳回了一城,忽地吐了一口氣。
比較,很討厭。比較,惹人嫌。但不比較,似乎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好不好?
有時自己不比較,但是一旁的同學、老師、父母或手足總是在一旁哇哇叫。老是有意無意地提醒你:這裡不好、那裡不妙。就像隨身準備了一把尺,老愛擺在你的身上量啊量,分明就是要讓你知道。
比較、比較到底要跟誰比較?向上難比較,向下看熱鬧。向上比較,心情糟糕。但是往前有個強勁目標,盡心努力似乎成績與表現會比較好。向下比較,容易拿翹。心情爽快,心花怒放,心滿意足,但表現卻很可能呈現停滯狀態。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xBJlxb3NAQ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NmsdPeg-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