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喚起—面對八仙樂園粉塵氣爆事件的漫長復健路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夏日的夜,樂園裡,充滿著青春的歡樂,與年輕的繽紛色彩。人生有著許多成形的、未成形的夢想正在未來等待。彩色派對裡,眾人歡呼著,熱情著,陶醉著,奔放著。但人人陷入危險之境而不自知。暗黑的災難之神,正伺機而動。
霎時,火紅烈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無情地朝著年輕的生命吞噬而來。驚慌、失措、狂奔、哀號、尖叫。生命,找不到出口。
世界突然變了。
生命被迫翻轉。
目前分類:刊載於親子天下康健文章 (28)
- Jun 30 Tue 2015 09:38
同理心的喚起—面對八仙樂園粉塵氣爆事件的漫長復健路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Jun 01 Mon 2015 13:26
6建議,陪伴孩子面對女童割喉案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6建議,陪伴孩子面對女童割喉案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國小女童割喉案》,糾結著許多為人父母的心,有如刀割的痛、不捨與難過。對於龔姓嫌犯在校園裡,殘暴的隨機殺人舉動,除了令人憤慨、激動、不滿、憤怒之 外。緊接而來,則是一波波對於校園安全的擔心、焦慮與不安的思緒縈繞在爸媽的心中,久久揮之不去。而這事件也同時讓身處在校園的孩子產生害怕與恐懼。以下 6點建議,和您分享如何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與因應。
不敢上廁所的恐懼
女童割喉案由於發生在孩子所熟悉的校園廁所裡,對於每日需要上廁所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因此產生相似情境的負向連結,而衍生出害怕、恐懼、焦慮、不安等情 緒,進而出現拒絕在學校上廁所的迴避或逃避反應。請仔細敏感家中孩子是否開始出現在校憋尿、不上廁所的行為表現,以進一步澄清孩子受此事件的影響程度。
悲憤情緒的出口
無辜受害女童的生命消逝,喚起了人們心中的不捨、傷心、難過與悲傷。同時,面對兇殘的龔姓嫌犯,心中亦激起了滿滿的憤怒、激動、生氣、憤慨等強烈情緒。面 對這次的女童割喉案,大人與孩子們的複雜情緒透過電視新聞、臉書訊息等傳遞,如同積壓能量已久的火山,是需要適時的情緒出口、噴發、宣洩和表達。在安全、 溫暖、放心的陪伴下,和孩子彼此分享,聽聽親子對於這事件的內在感受。
- Oct 03 Fri 2014 17:30
愛情有什麼道理?
愛情有什麼道理?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喜歡的尊重與表達
讓孩子知道,喜歡一個人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當我們尊重了孩子如此的感受,並接受了他這份感受。我想,孩子開啟彼此傾心對話的意願就容易高一些。讓孩子了解喜歡一個人,其實有著許多的表達方式,這當中並沒有標準答案。
在施與受之間,如何讓彼此免於壓力與負擔,這是一件大人與孩子都在共同學習的課程。讓孩子了解在感情這段路途上,自我與對他人情感的覺察,是相當關鍵的一件事。這些需要細微地去感受自己與對方,無論是眼神、表情、姿勢、肢體動作、使用的言語、語氣、語調或音量等。
★跳脫二分,非黑即白的關係
沒錯,對於陷於戀愛中的青少年朋友,多少期待戀愛讓兩人形成如膠似漆的關係。然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並非僅是像開關一般,不是ON,就是OFF。引導孩子了解,男女之間的關係有時如同年輪蛋糕一般,漸層式,一圈一圈又一圈,在ON與OFF之間形成無限的可能組合。有時,雖然無法持續成為人們眼中欽羨的男女朋友,但卻可以轉換成很好的、彼此關心的男的朋友、女的朋友,彼此的好朋友。
- Sep 26 Fri 2014 16:27
康健雜誌線上諮詢:Q:如何戒除自慰?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應
Q:如何戒除自慰?
【基本健康現況】
正常。
【目前遇到的問題】
目前因為民間信仰的關係,有發 生一些事。例如自慰後的幾天去拜拜,或者是隔天去拜拜或隔幾個星期,因為要向神明請示事情,求籤,擲筊的結果是因為自慰的關係,所以神明認為自己不應該來 向他請示事情,因為有時候人有生理需求,一直壓抑好像慾望會變的很強也不是辦法,也不是說真的是故意要褻瀆神明,有時候真的自慰了的當下要怎麼辦,如何去 面對神明?
【將諮詢的問題】
我該如何減少手淫的次數及到最後 完全的戒掉,是不是不要想著這一件事就可以了,有時後會看成人影片可是當下我是盡量的不去自慰,還有去運動轉移注意力,可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想做這 樣的事,然後就自慰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請醫師不要認為我迷信,因為是事實,我現在都會比較晚睡,大約11點12點,睡眠品質也不 好,也比較沒辦法放鬆身體,有時就會自慰但這是問題之一,不是全部,請醫師您幫幫我,我不道如何是好。
- Sep 26 Fri 2014 16:17
康健雜誌線上諮詢:Q:感覺沒人了解我怎麼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應
Q:感覺沒人了解我怎麼辦?
【基本健康現況】
今年13歲。
【目前遇到的問題】
一直感覺沒人了解我怎麼辦?
【將諮詢的問題】
會是叛逆期的原因嗎?還會常感到憂鬱,可是也沒有睡眠不好的問題,每次發洩哭一哭就好了,還可能是憂鬱症嗎?可是最近還會有想自殺的念頭,有什麼辦法可自我調整,才不會常感到難過?
- Sep 26 Fri 2014 16:13
康健雜誌線上諮詢:Q:常常心情不好想哭?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應
Q:常常心情不好想哭?
【基本健康現況】
我是一個蠻沒自信,而且自卑感很重的人,大家在一起時總是比較安靜,不會發言,就覺得會不知道要說什麼、有點尷尬的感覺。
【目前遇到的問題】
我常常感到難過,也沒有特定的原因,快樂對我來說算是蠻難的。我常常感到難過,有時也會突然哭了起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好像對什麼事情都不太感興趣。
【將諮詢的問題】
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A: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首先,釐清為什麼感到沒有自信,是因為給自己訂了太高標準,或是一直處於挫敗、挫折之中,如果常常用負面解讀事情就有可能陷入自卑的惡性循環。
- May 31 Sat 2014 10:24
別讓青春期孩子遠離你的4大關鍵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別讓青春期孩子遠離你的4大關鍵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5少年少女蹺家5天 找到了》一則青春期孩子集體蹺家的新聞事件,再次重重地敲出現代親子關係疏遠的這扇門。孩子們為什麼不願意留在家?選擇流浪在外?面對新聞的這一刻,是該讓我們冷靜下來思考、覺察、調整與青春期孩子的親子互動關係了。
關愛,誰說了算?
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孩子總是感受不到我對他的關愛?反而抱怨父母老是愛叨唸、愛囉嗦?」「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好,為什麼他總是感受不到?」在施與受之間,提醒自己,請勿傾向一廂情願,試著了解孩子的需求。
說話講重點
青春期孩子常覺得父母的提醒、叮嚀,像一部壞掉的CD Player一樣,跳針、跳針,囉嗦無法停止。在與孩子對話之前,請先想想,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在哪裡?清楚並聚焦在這個重點,讓說話用在刀口上,溫柔而堅定,乾淨俐落,句句關鍵。
傾聽與陪伴
- May 31 Sat 2014 10:08
5建議,跳脫教養的恐懼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5建議,跳脫教養的恐懼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怕養出另個鄭捷 爆母集體恐懼症》《小五生赤裸跳樓亡 母目睹崩潰》這兩則新聞事件,深深地勾起了身為父母在教養上的焦慮與自責。面對捷運車廂裡、月台上,一步一步走著的鄭捷。想像在校園樓梯間,一步一步往五樓頂走著的孩子。這些看似熟悉的臉龐,但又令父母陌生的身影與腳步,讓我們再次思索當中所要傳達的教養訊息。以下5點建議,讓我們跳脫恐懼,重新在親子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上,彼此努力。
★建議一:重新申請教養授權碼
「孩子,對不起。請原諒爸媽沒有好好經營彼此的關係,我們對你不太熟,請讓爸媽有機會再次認識你、了解你。」請勇敢地、坦然地向孩子表達出你對他的陌生,但是你願意嘗試改變的動機。
說出來,向孩子重新申請能夠走進他內心世界的授權碼。當然,你是否能夠取得帳號與密碼,這要看孩子是否感受到你想要改變的誠意。至於你能夠走進孩子內心的第幾層,這就要視自己的練功程度,可以進階與升等到哪裡。
★建議二:以呵護肌膚般的態度對待孩子
你可能會十分敏感自己的臉部是否紅潤、光澤。或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肌膚,預防暗沉、細紋斑點。但對於眼前的孩子呢?是否我們也是如此的敏感。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像沙漏般,一天一天地在形成。他很少會像跳電般,突然地改變。
請以天天呵護肌膚的態度,敏感彼此的親子關係。多與孩子分享,試著聽聽孩子怎麼說,關於彼此對於生活周遭事物的看法與感受。親子關係需要每日細膩的保養,以適時維持最佳的互動品質。讓彼此的生活多一些交集,多一些花樣。生活是需要體驗,想想當孩子暫時離開了3C產品、線上電玩遊戲,這時彼此可以去哪裡?
- May 24 Sat 2014 08:59
7建議,陪伴孩子面對重大社會事件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7建議,陪伴孩子面對重大社會事件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一場令人怵目驚心、難過、感傷的不幸事件,竟然如同電影情節般,不思議地跳脫到您我平時所熟悉、安全、規律的捷運車廂上。這事件不僅衝擊著人們對於周遭生活的信任,同時對於大人與孩子的內心產生極大的恐懼與不安。以下7點建議,和您分享如何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與因應。
說出心中的恐懼
孩子不說,不表示孩子沒事。建議您,主動與孩子一起分享這事件,說出彼此存在心中的害怕、焦慮、驚慌、恐懼、憤怒、不安、傷心、難過、疑惑與擔心。讓孩子知道,面對這事件,這些情緒反應的出現是很自然的,讓他了解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說出來,讓負向心情有所紓解與釋放。
安心的貼身陪伴
面對這事件的內心衝擊,有些敏感的孩子是需要一些時間安心調適。在這段時間,您可以多陪伴,輕輕地搭肩、擁抱、握著手。或讓孩子選擇隨身攜帶能夠安心的小物品,如同平安符、護身符般,平穩心情。
回到原來的節奏
讓生活繼續維持原來的生活節奏,特別是對於平時需要搭乘捷運上下學的孩子。恢復常態,如同以往一樣,讓孩子能夠感覺生活的內容,依然像以往一樣自然在運轉。穩定與規律的節奏會讓孩子感到安心與自在。
行兇細節不討論
和孩子討論與分享這事件時,過程中,避免和孩子太過於將焦點放在行兇者如何刺殺無辜受害者的殺人手法與犯案細節。以預防孩子對於該犯案情境的過度注意,及可能反覆在腦海中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與畫面。
- Jul 17 Tue 2012 20:23
克服孩子挑食,父母可以做的十件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克服孩子挑食,父母可以做的十件事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健康寶寶飲食全指南》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負責心理師)
孩子東挑西揀,這不吃、那不愛;偏偏營養均衡很重要。 如何讓孩子在初嘗食物的美味時刻,便能享受「哇,好好吃」的愉悅? 掌握10撇步,建立孩子飲食好習慣,給孩子一個最健康的起跑點!
建立美味關係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讓孩子能夠啟動胃口,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法。無論是發揮你的炒、 焗、煎、煲、熬、滷,或紅燒、清蒸、冰鎮的功力,讓孩子可以一次美味到胃,留下美好的飲食印象。有時,你也可以動手讓料理的食物變身,以各種不同的造型姿 勢在餐桌或餐盤上粉墨登場,也會讓孩子食指大動、垂涎三尺。
- Mar 13 Tue 2012 19:31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我的孩子發育有點早,要怎麼教他/她不自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
我的孩子發育有點早,要怎麼教他/她不自卑?
A:
一、看見其他的美好。當孩子對於自己的胸部明顯發育,身高異於同儕,或聲音突然變得沙啞而過度負向注意,並感到自卑時。建議你,試著讓孩子看見自己其他的外在美好。例如「我的聲音雖然聽起來很沙啞,但是我的眼睛很亮喲,同學都會說我的眼睛很迷人、會說話,眼睫毛很長喲。」試著讓孩子知道「美」這回事,要看自己聚焦的是什麼。例如有些小朋友,很在意自己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有些孩子則是對於膚色很注意,有的喜歡古銅色的健康肌膚,有的則愛自己的白皙皮膚。
二、真實的不安感受。「哇!你真的是高的像長頸鹿耶!」小朋友總是對著班上高過自己一個頭、常常感到不自在的男同學瞎起鬨、愛嘲笑。請你提醒自己,當孩子面對性早熟所衍生的焦慮或壓力,是非常真實及強烈的一種情緒感受,無論是小女生的胸部提前發育,或著小男生的身高明顯異於同儕。請試著同理,並幫幫孩子說出這些心理感受。例如「媽媽在想,當同學說你的胸部豐滿的像乳牛,這些話,聽在你的耳裡一定讓你感到相當難堪、尷尬、不知所措。」
- Jan 13 Fri 2012 13:54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公公曾嘲笑我兒子笨又皮,還說他是壞小孩,會不會造成傷害?》/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公公曾嘲笑我兒子笨又皮,還說他是壞小孩,會不會造成傷害?
我有一個讀小二的兒子,常常會在做錯事被罵、被處罰後哭鬧不停,說「你幹嘛打我」,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做錯事;在學校上課又愛跟同學說話,回 到家又愛看電視,每次跟他講道理總是說知道,事實上卻是有聽沒有到…… 從他出生到上幼稚園之前,一直都是我自己帶,到念幼稚園才讓公公婆婆幫忙帶。可是公婆總是對他說負面的話,打擊他的信心。公公總在人前嘲笑說他笨又皮,將 來一定是個壞小孩,而不肯定他;小時候他被我公公打,總會躲在陰暗角落,有時候還會被關在門外……因為我們是跟公婆小姑共住同個屋簷下,我又不敢去維護 他。請問他現在的狀況是否和我公婆的管教有關?請問專家我該如何與他溝通?
A:
一、落石崩塌的風險
當孩子總是被長輩嘲笑、數落、責罵或批評,這些負面語言的累積就像連日豪雨般,讓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如同落石不時的滾落。當我們選擇讓孩子持續曝露 在這些語言刺激,而沒有適時發現及肯定他的好表現,以做好預防自信塌陷的措施,總有一天,孩子的身心發展很有可能如同走山、崩塌。
二、尋找替代的道路
- Dec 30 Fri 2011 22:05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孩子一直咬手指,是怎麼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孩子一直咬手指,是怎麼了?
請問專家,我家老大今年國小三年級,在校人際關係普通,功課也還可以,但他一直無法改掉咬手指頭的壞習慣。他常常是在看電視看得很專心時,會咬手指或隨手取得的物品,比如抱枕。我曾問他是不是有心事或壓力,他說:「沒有啊!」他也說不出原因,我應該怎麼處理呢?
A:咬手指所要透露的訊息,一般反映著孩子的不安與焦慮。因此,當下的糾正、制止或責罵,建議你優先丟至資源回收桶,再予以刪除。
- Dec 19 Mon 2011 12:05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喪偶媽媽如何母兼父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否需服藥?》/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喪偶媽媽如何母兼父職?
你好。先生在不久前逝世,留下我和兩歲半的兒子。小孩對爸爸的離世,也知道。從事情發生後的那幾天,他拒絕談他的爸爸,到後來可以和大家說 「爸爸去西方極樂世界」。他,是明白的。我收拾心情後,一直很積極的在蒐集單親媽媽如何養育男孩的資料,好好的把小孩帶大。但是,我找了很久還是沒什麼頭 緒。 我想知道:一、有哪些書籍可以參考?二、從媽媽角色到如今的母兼父職,我應該如何扮演?三、如何幫孩子做心理建設?謝謝!
A:
一、此刻的你,不孤單
當你突然被迫走進喪偶這條陌生路途,初期的孤單與失落,總是讓人無所適從。令人感恩的是,在這現實與虛擬的世界中,有著他人的生命經驗分享。建議你可以走進「單親媽咪快樂生活網」(http://singlemothers.yam.org.tw/),這裡有許多可參考的書籍連結與訊息。
二、失落的心情調適
- Dec 13 Tue 2011 23:15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否需服藥?》/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否需服藥?
孩子自小一開始就有容易分心、動作慢的毛病,現在已經小學三年級了,各科老師無一不抱怨,同學也一直抱怨她,導致她在班上人際關係不好。老師 要求我們家長對她嚴格一點,但是只要我們一沒提醒,她馬上就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我們有帶她求助過兒童心理師,心理師說她的狀況還好,測驗時狀況也沒有很嚴 重,所以藥物可以選擇要或不要服用,我到底該如何取捨?
A:
一、釐清學習能力。當孩子學科表現不理想,在考量是否注意力有狀況之外,建議父母與老師可以重新評估孩 子在各學科的基本能力與程度。做法上,請先以一對一的方式,排除任何可能的干擾因素下,試著以單一題目來讓孩子作答,從中觀察孩子是否能夠順利完成或正確 回應。以進一步澄清是理解問題、手眼協調、書寫困難等,或僅是單純的注意力表現的問題。
二、服藥前的思考。當決定讓孩子接受藥物之前,可以先思考對於孩子的注意力,先前我們曾經嘗試過哪些努力?例如老師適 時趨近孩子的座位、請孩子回答問題或上台練習、座位的適當安排等。當然,也包括父母平時所給予的生活管理或時間管理的訓練,而不能只是口頭上的提醒。假如 在彼此努力過後,孩子的注意力表現仍然沒有明顯改善,而持續影響到她的生活、學習與人際,這時藥物的考量就會是選項之一。
三、藥物並非全能。請記得,關於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如果僅僅想依靠藥物,但沒有其他配套措施,例如教導孩子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的話,效果將仍然有限。當數學不會,這時服藥後還是不會,但是比較容易被我們教會。在服藥的同時,請多正向回饋給孩子,讓她也能夠看見自己可以做到的好能力。
四、服藥後的觀察。當孩子接受藥物輔助後,無論孩子是短效藥物利他能(Ritalin),或長效藥物專思達(Concerta),請記得委請老師在班上協助,進行觀察與記錄,以有效掌握孩子服藥後的作用與副作用,在服藥的全有全無之間,做為你與就診醫師後續溝通用藥的參考。
- Oct 13 Thu 2011 21:13
《親子天下》請問教養專家線上諮詢《如何讓孩子樂觀、有自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如何讓孩子樂觀、有自信?
我的小孩今年小三,沒有自信。他總認為自己很倒楣、很不幸,有一天他問我:「媽咪,我是剖腹產還是自然產啊?」我說:「剖腹產,因為當時胎位 不正。」他居然說:「你看,我從出生就這麼倒楣,沒辦法自然出生……」放學回來他偶爾會說:「我今天很倒楣……」我可以怎麼做,讓他成為樂觀有自信的孩 子?
A:你是否發現,孩子在看待周遭的事物,總是存在著負向的解釋。這就好像戴著沾滿灰塵的眼鏡,放眼看東西或看自己,老是覺得不滿意、不對勁。培養孩子的樂觀與自信,試著先從孩子如何看待事物開始,進而調整存在他心裡面,有如蟑螂般的負向思考,並習慣看見自己的優勢與美好。
1.記錄自動化想法。什麼是自動化?當一個刺激出現時,例如一聽到「剖腹產」,孩子能不能立即覺察到自己聯想到什麼?引導孩子練習寫下來,並判斷這些想法合理、不合理。
2.觀點PK賽。為什麼剖腹產就是這麼倒楣?試著與孩子討論、比較,不同的選擇可能存在不同的意義,倒不是二分、非黑即白的觀點。
3.想法逆轉勝。學習樂觀,有時是需要翻轉一下自己的負向思考。和孩子一起練習,當出現對自己不利的想法時,如何把念頭倒轉過來,說說對自己有利、能帶來正向的話。我們怎麼想,孩子就怎麼看。
4.好話倉庫。建議你,平時多與孩子一起在繪本、文章或影片對白裡找找好話,放在自己的思考倉庫,有一天這些好話會派上用場。
5.事物多美好。試著一起與孩子對周遭所見所聞的事物,多說幾句讚美的好話。看見事物的美好亮點,會是一個好習慣。
6.優勢浮現島。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相對優勢的能力,試著讓孩子看見他自己擅長的表現、集滿點數的興趣與熱情的所在,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能力。
7.搭起成功舞台。每個孩子只要放在對的地方,他就有機會發光發亮,你可以試著給孩子如此展現能力的機會。(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 Oct 11 Tue 2011 21:15
《親子天下》28期‧2011/10/1‧p24 請問教養專家《我是個單親爸爸,我的女兒快三歲,慢慢懂事了,我該如何讓她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親子天下》28期‧2011/10/1‧p24 請問教養專家《我是個單親爸爸,我的女兒快三歲,慢慢懂事了,我該如何讓她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父母離異,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承受之重。大人和小孩都需要時間,慢慢來調適這場家庭關係的轉變。特別是對於處在成長階段的幼兒,如何去接受與調適媽媽不在家的殘酷現實,更需要大人細心協助。
一、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說明。當孩子問:「爸爸,媽媽去哪裡了?為什麼都不在家?」對於三歲前的幼兒來說,「結婚」、 「離婚」這些詞,都相當抽象、模糊,他們很難了解。試著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說明,例如「爸爸和媽媽現在沒有住在同一個房子裡,但是,你有兩個家喲,一個是 爸爸家,一個是媽媽家,都是愛你的家。」
二、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半。當孩子主動提及:「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不要我了?」請記得在孩子面前不 要批評或指責另一半,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分開是大人的決定,且媽媽只是住在另一個房子,仍然是愛他的。例如「爸爸和媽媽說好了,我們兩個人住在兩個房子 裡,這樣大家都比較快樂。雖然你沒有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我還是寶貝的爸爸,媽媽還是寶貝的媽媽喲。」
三、同理孩子的情緒及感受。當孩子哭說:「爸爸,我好想媽媽,我要找媽媽。」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的情緒及感 受,並讓他知道你能了解他的感受。例如「寶貝,爸爸知道你看不到媽媽,很難過,很想念媽媽。現在我們來數一數,再過幾天就可以和媽媽見面喲。先想一想,你 想和媽媽說什麼話。」試著讓孩子有安全感,如果你和另一半先前有討論過共同見面的時間,請具體的告訴孩子。(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原文刊載於:《親子天下》28期‧2011/10/1‧p24 請問教養專家
- Sep 02 Fri 2011 11:08
天天準時上學不遲到《親子天下》26期‧2011/8/1‧p62-65 家庭&教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天天準時上學不遲到《親子天下》26期‧2011/8/1‧p62-65 家庭&教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2011-08
•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負責心理師)
美好的清晨時光卻像戰場:孩子賴床不起來; 好不容易起了床,又拖拖拉拉、還不吃早餐; 終於可以出門了,偏偏又忘東忘西……如何讓孩子天天準時、從容上學去?
現在幾點鐘?快起床,還睡,上學快遲到了,你知不知道?」「叫你早點睡不睡,現在賴床還發什麼脾氣?動作快!遲到了,你就知道。」「你還拖拖拉拉,不就刷個牙,到底要刷到什麼時候?」媽媽持續嘮叨、催促著。
「你幹嘛,我的巧克力吐司不要烤啦!又乾又難吃,誰吃得下!」吃個早餐得三催四請、動作慢吞吞的哥哥,咬了一兩口吐司,一臉不耐的說:「不吃了,我飽了。」隨後將剩下三分之二的吐司留在餐盤上,臭著臉往房間找衣服去。
- Jul 08 Fri 2011 09:08
《親子天下》25期‧2011/7/1‧p24 請問教養專家《夫妻恩愛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回覆
Q:孩子和我們同睡,不小心讓孩子看到夫妻恩愛的情況;孩子假裝繼續睡,其實他都看到了,我們也感覺到孩子好像醒了,該怎麼辦呢?事後該主動問孩子嗎?
A:
當父母恩愛被發現的那一剎那,這突如其來的看與被看,無論對於孩子或父母都是一場驚心、尷尬、羞怯的視聽初體驗。但在你驚訝、不知所措之餘,或許轉個彎,換個角度想,這也是親子彼此在性教育上的學習契機。以下分享五點建議,讓你與孩子彼此自然的看待「恩愛」這件事。
一、反應別過度。恩愛被看見的那一瞬間,父母的當下反應會決定孩子往後對這性畫面存在的印象與情緒。這突如其來的尷尬讓人不知所措,但請將自己的情緒反應強度凍結、停在低點,請冷靜,別尖叫而嚇著孩子。
二、穿衣不裸露。在這恩愛被發現的時間點,基於尊重孩子的感受,請試著放慢動作,先將裸露的身體以棉被或衣物包覆著,再自然的起身穿上衣服。畢竟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裸露身體可能是陌生、不自在的。
- May 27 Fri 2011 08:09
孩子被欺負,不敢講怎麼辦?《親子天下》23期‧2011/5/1‧p58-61 家庭&教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孩子被欺負,不敢講怎麼辦?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負責心理師) 出處:親子天下23期
「怪怪,哥哥最近回家怎麼都悶悶不樂、不說話,每次回來就直接走進房間,把門用力關上?」媽媽很疑惑。「姊姊今天脾氣很不好,放學回來就大發脾氣、摔書包,大聲罵妹妹『你才笨頭笨腦』!」媽媽向爸爸抱怨說。「媽媽,我頭痛不舒服,明天不想要去學校。」看似沒有生病感冒,但手心隱約有一道傷痕的弟弟向媽媽如此要求。
父母直覺的認為孩子在學校似乎發生了一些事,但孩子幾乎什麼都不想說。當房間傳來哥哥的咆哮聲,您隱約聽見:「為什麼都是我?為什麼?為什麼?我又沒有做錯事,你們幹嘛要這樣對我!」此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校園有時就像一處非己所願的羅馬競技場。被打、挨罵、被欺負、被排擠、受霸凌可能無時無刻出現在身邊而苦痛不堪。如何協助孩子勇於開口對父母說,是讓孩子遠離校園羅馬競技場的第一步。在這當中,需要父母的敏感察覺、懂得轉移孩子注意力、催化孩子適時說出來、對話時的專注傾聽、減少不必要的語言刺激、協助孩子自我思考行為因應,與安心承諾保證的親師溝通等。
七步驟,讓孩子願意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