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刊載於親子天下康健文章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媽,你偏心!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為什麼你都親弟弟,不親我?」「每次你都只說姊姊很棒!」明明手心、手背都是肉,都疼得不得了。哪來偏心?父母該如何拿捏,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公平?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妹妹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可以?」略微感冒的姊姊放聲大哭。
「媽媽最偏心,都不陪我,每天只顧著抱弟弟喝奶奶。」哥哥吵著說。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先洗澡,哥哥就可以不洗澡、看《海綿寶寶》。」妹妹向爸爸抗議。
「阿公最偏心,為什麼姊姊的生日蛋糕比我的大,禮物比我貴?」弟弟向阿嬤抱怨。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Q:我女兒今年一年級,兒子滿兩歲。下課後如果姊姊寫功課或讀書,弟弟一定會吵她。如果送姊姊上安親班,感覺有點不負責任;讓弟弟上幼稚園,又於心不忍。但同時把兩個人放在同一個空間,媽媽可能會瘋掉,請問如何是好?

A:姊弟的相處並非是一種全有全無、冷盤熱食的二分法。雖然同在一起會讓媽媽傷透腦筋,但就如同烹調料理一般,如何煎炒煮炸,視情況來安排姊弟之間的互動內容,才能品嘗一道道孩子成長的美味佳餚,以下分享三點建議:

一、做相同的事。當姊姊需要寫功課或讀書,建議您讓弟弟和姊姊做相同的事。例如姊姊在看書,就由媽媽陪同在旁與弟弟一同翻閱繪本;姊姊在寫字、做勞作或繪畫時,則同時陪同弟弟塗鴉或玩彩繪。

二、親子好時光。當姊姊需要在獨自的情境寫功課或讀書時,建議您選擇足以吸引弟弟的玩具,陪伴弟弟在另一空間活動或玩遊戲,以轉移弟弟當下對姊姊的注意力。這類吸引弟弟的玩具,平時可先收起來,等待上述這個時間點再拿出來。親子需要獨處時光,您正好可利用這段時間,享受與弟弟獨處的美好時光。當然,也請記得要安排您與姊姊的獨處時光。

三、想像的魔力。當姊姊已經完成功課、姊弟處於同一空間時,想像遊戲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時透過姊姊相對較為成熟的想像能力,剛好可以引導正值想像遊戲發展關鍵年齡的兩歲弟弟一起來扮演。這些遊戲從最基本款的扮家家酒、買賣東西、醫生病人、加油站等日常生活經驗,或是王子公主、童話故事、卡通內容,甚至自創都可以。無論是對彼此的想像力、創意、角色替代或情緒抒解等,都是一種加分的效果。(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如何有效改善學生說髒話的習慣?

A:說髒話,對於開口的學生來說,往往存在著魔力:簡潔、有力量、傳染情緒、好玩、吸睛被注意。但無形中,卻不斷蓄積負向能量而不自覺。

除了大人本身不脫口說髒話外,分享下列四個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發現負面的情緒。對於部分學生,說髒話的背後往往蘊藏著生氣、憤怒或不滿等負向情緒。當學生脫口說出髒話,先不急著當場糾正或指責,試著同理並反映學生當下所經驗的事件與感受到的情緒,例如:「老師覺得同學不遵守遊戲規則讓你感到憤怒,所以才說髒話。」

二、你知道在說什麼嗎。學生說髒話,內容往往與私密的性器官或性行為有關,除了讓聽的一方感到羞澀、不自在、被冒犯,說的人不見得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當學生又冒出髒話,建議您試著先探詢學生:「知道XXX是什麼意思嗎?」再以很自然的態度,向學生說明這些字詞在兩性教育上的正向意涵。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人常對孩子說:小孩子要有禮貌。但對許多孩子來說,禮貌很抽象,家長需要給予更具體的例子和示範。

     人潮擁擠的大賣場,小男孩推著購物車橫衝直撞,隨口說著:「閃邊、閃邊!」被撞著的中年男子大聲嚷著:「誰家的孩子,這麼沒禮貌!」小男孩依然視若無睹不予理會。「小朋友,這裡人多熱鬧,請放慢速度,慢慢逛,」微笑的阿姨對著小男孩這麼說著,購物車竟也神奇的緩緩而行……

     玩具區裡,小女孩任意將物品外包裝拆散,玩弄後不歸位而隨處放。「嗨!聰明的小朋友,我猜你一定知道玩具的家在哪裡,」一旁的爺爺如此說著,小女孩隨即點點頭,做該做的事,將外包裝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處,並向爺爺說「再見」後,快步跑向故事書那一區。

     禮貌是可以教導、也應該教導的親子課題。禮貌讓大人與孩子學習以友善的態度面對生活周遭的人,無論熟悉或陌生。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讓彼此覺得被尊重,也讓人心裡舒服。禮貌甚至是一種生活習慣,有了禮貌,一切將如雪球般,為孩子成長的路上滾出正向的能量。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以下提供七點建議,而成功的金鑰密碼,就在於父母的優先示範。

     教孩子認識禮貌的七個好點子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小孩承諾大人要做到某件事,但信任孩子的承諾後,孩子事後卻做不到或沒辦法負責任,該如何處理?

A:這是一場關於親子間的承諾、信任與責任的舞動關係,下列五點因應策略,提供給父母參考。

一、信任月台與承諾車票。以孩子能夠聽得懂的方式,讓他了解當自己未購買「承諾車票」,那他就無法登上「信任月台」,就無法啟動「責任號列車」到達他想去的地方,做他想做的事。

二、自我覺察行駛技術。父母與孩子討論「該做的事完全沒做到」時,建議您,先不急著探詢孩子沒做到、列車嚴重誤點的原因。但可以引導他自己說出在完成列車啟動這件事情上做了什麼(自我行為覺察),以降低孩子習慣對該做未做的事找藉口。

三、責任號列車誤點的代價。 溫柔且堅定的讓孩子了解「責任號列車」需要到達目的地,無論發車的時間正值孩子最愛的卡通時間或遊戲時段,仍需啟動。運用孩子原先在意的時間,將該做的事 做完。承諾該做的事未做,就像沒有購買車票就直接登上列車,除了應該補足原先的票價之外,孩子必須給付額外收費的代價(行為後果)。

四、協助孩子設定自我提醒時刻表。當完成事情之後,協助孩子在未來如何適時提醒自己啟動列車,做該做的事,無論是運用便利貼、計時器或鬧鐘。同時也可以將列車到站改成一小站一小站,藉由任務分段增加完成的機率。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Q:我家哥哥快六歲了,近半年來都一直說會怕,尤其怕黑或一個人。問他怕什麼,他就開始編理由,我該怎麼幫助他呢?

A:怕黑或怕一個人,是許多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況。為使孩子對於黑或一個人獨處能夠適當的反應,下列四點建議,提供父母參考。

一、 讓黑變得有意思。為降低孩子對於黑的過度負向注意,建議父母可以嘗試將黑與孩子的愉快經驗做連結。例如:關掉房間的燈,玩手電筒照亮遊戲,在一關一開間, 讓孩子逐漸適應黑暗;與孩子一起躲在暗暗的棉被裡輕鬆說故事,讓孩子感覺就像在野外的帳篷露營一般;與孩子玩躲貓貓,透過捉迷藏讓孩子逐漸適應黑暗,以及 一個人的躲藏。

二、勇氣號夜行列車。讓孩子有選擇一個人面對黑暗的機會,並因此獲得應有的勇氣獎勵。例如給孩子一個任務,到黑暗的房間取 東西,並提供二選一的機會:一是自己獨自行動,做為勇氣號夜行列車的正駕駛,獎勵多一些;一是由父母陪伴前往,但做為副駕駛,獎勵少一點。二選一,讓孩子 在勇氣與獎勵之間,自己做決定。

三、美麗的星空夜晚。讓孩子想像自己是星星,父母是月亮,彼此在夜空中盡情享受聊天的樂趣。透過擁抱、搭肩、輕撫、手牽手等細膩肢體互動,親子一起躺在床上,適時微調光亮明暗,讓孩子的心在父母溫暖的臂彎中能夠更為安定。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小孩子很愛說話,如何請他適時的「休息」一下呢?

A: 孩子愛說話,基本上是好事。但愛說話到令父母頭痛,問題往往在於「不該說話時說話,或是說了不該說的話」。為能讓孩子掌握說話時機,孩子必須學習兩道功 課:一是自我覺察,能夠察言觀色到聽者的反應。二是自我控制,能夠將說話這件事,收放自如,該說就說,該停就停。下列四點關於孩子愛說話的因應策略,提供 父母參考。

一、投手捕手好默契。父母可以善用引喻的方式,讓孩子知道適當的說話就像棒球場上,投手與捕手間的默契。說的人就像是投手(孩子),他必須能夠看得懂捕手(父母)的眼神、表情、手勢或動作。例如當對方點點頭,他可以繼續說;但是如果輕微搖搖頭,他就應該休息閉口。

二、料理達人阿基師。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讓他知道說話這回事就像廚師做料理一樣。說出來的話就像是一道一道菜,如果要讓聽的人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菜就要出得剛剛好。出一道菜,休息一下,讓客人細細品嘗。

三、腦力激盪運用轉移。如果孩子還是說個不停,可以適時請孩子喝喝水、吃水果;或當下請他做一些家事;或請孩子把要分享的話用筆寫下來;或父母適時離開現場;或直接告訴孩子「換我說」,並向他強調「一次只能一個人說」。

四、愛說話與樂於分享。孩子很愛說話,並不表示他的自我控制煞車出了問題,有時也是一種喜歡與人分享的特質。或許你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想要跟我分享許多事,但我想好好享受你剛剛說的話。所以,現在你可以先安靜休息一下。」(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我孩子小二了,個性較內向、固執,遇到較不熟悉的人,都不會主動打招呼。連我們要他叫人,他也不肯。請問我該怎麼做?

A:其實孩子不會主動叫人,特別是較不熟悉的大人,和禮貌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

為使孩子開口說話無負擔,感覺與大人說話很自在,以下五點建議提供參考:
一、找出孩子開口說話的成功經驗。父母可以先想想,孩子先前主動與大人打招呼是在什麼樣的情況?是遇見熟悉的大人?或對方向孩子微笑?或大人與孩子分享玩具?或在自己的家裡?將這些「例外」的經驗讓孩子知道。

二、不要急於強迫孩子一定要開口打招呼。給孩子適應的時間,特別是對於陌生的大人。

當父母過於急切,容易適得其反,讓孩子對與大人開口說話產生排斥或恐懼。當打招呼變成一種不愉快的負向經驗,孩子反而更討厭做這件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