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拒學與懼學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回,只要過了禮拜天中午之後,孩子總是抱怨頭痛,頭暈,想吐,噁心,腸胃不適,咳個幾聲。這種現象到了晚上睡覺前,越來越明顯。孩子不斷地明示,暗示爸爸媽媽自己渾身不舒服,這也意味著隔天星期一上學,是否可以請假。

 

到了臨出門前,孩子的症狀越來越變本加厲,你可以感受到孩子整個人的不對勁。

 

帶著孩子就診,醫生檢查之後,卻發現沒有明顯的生理問題。

 

這時,爸媽陷入兩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又婷今天出門了嗎?目前在班上還沒有看到人,她是不是在家?請你確認一下。還有她已經連續翹課、曠課好幾天了,再這麼下去,到時候能不能順利畢業?說真的,我也沒有把握,只是我必須要告訴你,請媽媽多加注意。」

 

媽媽心裡在想,「這孩子到底怎麼了?怎麼又不去學校了?明明昨天晚上已經跟我談好,但為什麼每次又是出爾反爾?」說真的,工作上的事情,已經忙著焦頭爛額,再加上那不管事的爸爸,讓自己心裡面又開始煩躁了起來。

 

媽媽打電話給女兒,如同以往,她還是不願意接聽。媽媽傳了line,孩子也是已讀不回。「難道我今天又要向老闆請假,回家去處理嗎?」只是說真的,回到家,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除了確認孩子是否在家裡以外,自己無論怎麼跟她說,孩子根本甩都不甩。

 

「要不要上學?是我的自由,能不能畢業,我都不在乎了,你們這些做大人的,幹嘛管那麼多?」媽媽只要想到又婷總是跨在口中的這些話,自己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拒絕上學這件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搬家,遷移戶籍之外有時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孩子要轉學」這件事。

 

或許是父母,對於學校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是在目前的環境裡,學校沒有辦法滿足或提供孩子與家長的需求。使得家長因而讓孩子轉到體制外或實驗性學校。當然,有些父母考量的是升學率,考量的是學校對於課業的整體要求,以及學校生活管理是否嚴謹這部分,在家長選擇私立學校時,特別明顯。

 

有時,家長考慮轉學則陷於無奈。例如在親師溝通上,家長已經耗費許多心力、心思、時間和體力,與老師進行溝通。但是發現,在整個溝通的成效上,老師的改變,似乎如銅牆鐵壁般,無法進行任何的微調以及撼動。同時,在行政系統上(例如校長、輔導、學務等),發現也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持,使得家長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考量以轉學,來降低孩子在原先就讀學校可能存在的傷害或風險

 

有時,孩子轉學也顯得委屈。例如校園裡,在班上,遭受到同學無情的霸凌。然而,整個校方在處理上,似乎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而孩子在校園裡,卻也已經產生畏懼害怕上學,害怕進入教室,害怕面對欺負他的同學,甚至於害怕一般的同學或老師改換環境,成為父母不得不的另外一種思考與決定。希望能夠提供給孩子一個友善、穩定、安全的學習氛圍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父母往往苦於孩子很難與自己分離,而對於上學出了問題。雖直覺認為孩子有分離焦慮,但似乎又發現不盡然如此。

一般來說,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往往容易在和主要照顧者分開的當下,明顯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這時,如果孩子被迫送到學校,除了在出門前,或抵達學校後,出現想要逃避或抗拒之外。課堂上,焦慮的呈現往往會不斷地問「媽媽呢?媽媽呢?老師,我的媽媽去哪裡?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媽媽會不會回來?老師現在幾點了?老師要下課了嗎?老師我要找媽媽?我要回家!」同時,孩子會不時的探頭向外看。孩子當下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在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的身上,同時分離焦慮不斷地擴大。

分離焦慮的孩子,焦慮來源主要在於當主要照顧者離開自己的視線之後,容易產生過度焦慮。這明顯和依附關係的發展有所關聯。

所謂的依附關係,是指孩子最早與重要他人所建立的情感關係。當孩子在依附關係的建立過程中,發展得並不順利。這時,孩子很容易處在一種不安全感及不信任的狀態。

有些孩子會擔心主要照顧者受到傷害。當然,這樣子的擔心其實是過度,而且是不合理。往往這樣子的擔心,在孩子的心裡會不斷地擴散、擴散再擴散,就像害怕、恐懼的漣漪一樣的擴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我想要和各位來談懼學症(school phobia)這件事。

對父母來說,實在無法想像,要孩子到學校去上課竟然是如此的困難。無論是前一晚孩子不斷地宣示「我不要上學!」,或臨出門前歇斯底里的情緒,使盡全力激烈抗拒,甚至於說出威脅你的話「你要我去上學,我就跳樓給你看!」,或做出威脅性的動作,例如跑至廚房拿菜刀,作勢想要傷害自己。

孩子把父母嚇住了!為什麼到學校這件事,對他來說竟是如此害怕、恐懼?當然,每一個孩子懼學的理由都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一件事情,假如今天我們強迫孩子到學校,但他竟出現如此強烈的情緒反彈,多少就意謂著一件事:學校這情境,對孩子是一個強烈的壓力源。

至於這壓力源是什麼?有待我們進一步釐清。

我們試著來抽絲剝繭孩子不去學校的可能各種狀況,這有助於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點。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很怕聽到這句話『我沒辦法,孩子就是不願意去上學』。
  • 雖然這句話,許多父母出自於無奈。
  • 出門前那一剎那,孩子激烈抗拒不願出門,怎麼辦?
  • 或許您腦海中會疑慮『上學這麼恐怖嘛?』『在學校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別人可以,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行?』。
  • 當抽絲剝繭之後,如果您理性上相信孩子到學校是安全的,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
  • 雖然對於孩子來說,上學這回事可能是莫名的恐懼與焦慮。
  • 無論如何,該是您一鼓作氣或腦筋急轉彎開始思考如何行動讓孩子一步步進入校園。
  • 漸進、漸進、漸進,初期的不二法門,急不得。
  • 原則、原則、原則,請千萬不要妥協。
  • 面對低年級或幼稚園的孩子,難以上學這件事,請發揮一下問題解決能力(沒有標準答案,執行、嘗試才是關鍵)。
  • 改變到學校的時間。儘量選擇早一點,此時校門口的人或許少一點,視覺壓力輕一點。
  • 改變到學校的路線。繞路或換一下行進路線,途經吸引孩子的地方,試著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
  • 改變進入學校的方式。從前門,從後門,有時從側門。
  • 如果由父母陪伴上學,請儘量到校門口就好,改由班級導師或愛心媽媽或輔導室老師接手,雖然孩子極有可能會大哭一場。
  • 再次確認,重複第二遍。
  • 如果您理性上相信孩子到學校是安全的,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
  • 頭過,身就過。進入校門後,障礙就少一半。
  • 雖然這也許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無論是拒學症(school refusal)或懼學症(school phobia),其中都意味著孩子不去上學這件事。
  • 有些孩子,第一次沒到學校上課,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可能就更不敢,或更不想到學校上課,無論是因為課業進度沒跟上,或預期面對到校上課後同學及老師可能的關心或注意。
  • 有些孩子,第一次沒到學校上課,隨後可能會因為這次沒到學校上課所享受到的輕鬆,特別是做了許多自己喜歡的事,使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到學校上課的意願也逐漸低落。
  • 如果孩子該到學校上課卻沒到,首先須思考的是,孩子當時人會在哪裡?是在家裡?是在外遊蕩?是沈溺在網咖?或是任何您想的到的地方。
  • 如果在家裡,那孩子到底在做什麼?怎麼了?是情緒憂鬱、低落、畏縮,對於任何事都缺乏興趣?或是在家裡整天沉迷在線上遊戲、電視或電玩?或是仍然專心地複習學校功課的進度?或是任何您所遇見的狀況。
  • 當孩子拒學或懼學,如果真的要求他依規定到學校,那孩子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緒反應激烈?身體抱怨不舒服?消極反抗後妥協?被強制要求到校後反而顯得自在?或其他您曾遇過的任何現象。
  • 無論是拒學或懼學,當中某種程度地反應出孩子選擇逃避的方式來因應問題,當父母選擇讓孩子持續維持在家裡,無論您是受限於無法說動孩子的無奈,或是您有自己所堅持的理由,當這些現象不去上學的時間持續延續,此時孩子逃避上學的行為將更被強化。
  • 當您的孩子出現拒學或懼學的問題,上述所列的議題您可以先行思考,或許對於接下來想辦法讓孩子上學的重頭戲會有所參考。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