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只要過了禮拜天中午之後,孩子總是抱怨頭痛,頭暈,想吐,噁心,腸胃不適,咳個幾聲。這種現象到了晚上睡覺前,越來越明顯。孩子不斷地明示,暗示爸爸媽媽自己渾身不舒服,這也意味著隔天星期一上學,是否可以請假。
到了臨出門前,孩子的症狀越來越變本加厲,你可以感受到孩子整個人的不對勁。
每回,只要過了禮拜天中午之後,孩子總是抱怨頭痛,頭暈,想吐,噁心,腸胃不適,咳個幾聲。這種現象到了晚上睡覺前,越來越明顯。孩子不斷地明示,暗示爸爸媽媽自己渾身不舒服,這也意味著隔天星期一上學,是否可以請假。
到了臨出門前,孩子的症狀越來越變本加厲,你可以感受到孩子整個人的不對勁。
「媽媽,又婷今天出門了嗎?目前在班上還沒有看到人,她是不是在家?請你確認一下。還有她已經連續翹課、曠課好幾天了,再這麼下去,到時候能不能順利畢業?說真的,我也沒有把握,只是我必須要告訴你,請媽媽多加注意。」
媽媽心裡在想,「這孩子到底怎麼了?怎麼又不去學校了?明明昨天晚上已經跟我談好,但為什麼每次又是出爾反爾?」說真的,工作上的事情,已經忙著焦頭爛額,再加上那不管事的爸爸,讓自己心裡面又開始煩躁了起來。
媽媽打電話給女兒,如同以往,她還是不願意接聽。媽媽傳了line,孩子也是已讀不回。「難道我今天又要向老闆請假,回家去處理嗎?」只是說真的,回到家,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除了確認孩子是否在家裡以外,自己無論怎麼跟她說,孩子根本甩都不甩。
除了搬家,遷移戶籍之外,有時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孩子要轉學?」這件事。
或許是父母,對於學校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是在目前的環境裡,學校沒有辦法滿足或提供孩子與家長的需求。使得家長因而讓孩子轉到體制外或實驗性學校。當然,有些父母考量的是升學率,考量的是學校對於課業的整體要求,以及學校生活管理是否嚴謹。這部分,在家長選擇私立學校時,特別明顯。
有些父母往往苦於孩子很難與自己分離,而對於上學出了問題。雖直覺認為孩子有分離焦慮,但似乎又發現不盡然如此。
一般來說,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往往容易在和主要照顧者分開的當下,明顯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這時,如果孩子被迫送到學校,除了在出門前,或抵達學校後,出現想要逃避或抗拒之外。課堂上,焦慮的呈現往往會不斷地問「媽媽呢?媽媽呢?老師,我的媽媽去哪裡?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媽媽會不會回來?老師現在幾點了?老師要下課了嗎?老師我要找媽媽?我要回家!」同時,孩子會不時的探頭向外看。孩子當下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在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的身上,同時分離焦慮不斷地擴大。
分離焦慮的孩子,焦慮來源主要在於當主要照顧者離開自己的視線之後,容易產生過度焦慮。這明顯和依附關係的發展有所關聯。
所謂的依附關係,是指孩子最早與重要他人所建立的情感關係。當孩子在依附關係的建立過程中,發展得並不順利。這時,孩子很容易處在一種不安全感及不信任的狀態。
有些孩子會擔心主要照顧者受到傷害。當然,這樣子的擔心其實是過度,而且是不合理。往往這樣子的擔心,在孩子的心裡會不斷地擴散、擴散再擴散,就像害怕、恐懼的漣漪一樣的擴散。
這次,我想要和各位來談懼學症(school phobia)這件事。
對父母來說,實在無法想像,要孩子到學校去上課竟然是如此的困難。無論是前一晚孩子不斷地宣示「我不要上學!」,或臨出門前歇斯底里的情緒,使盡全力激烈抗拒,甚至於說出威脅你的話「你要我去上學,我就跳樓給你看!」,或做出威脅性的動作,例如跑至廚房拿菜刀,作勢想要傷害自己。
孩子把父母嚇住了!為什麼到學校這件事,對他來說竟是如此害怕、恐懼?當然,每一個孩子懼學的理由都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一件事情,假如今天我們強迫孩子到學校,但他竟出現如此強烈的情緒反彈,多少就意謂著一件事:學校這情境,對孩子是一個強烈的壓力源。
至於這壓力源是什麼?有待我們進一步釐清。
我們試著來抽絲剝繭孩子不去學校的可能各種狀況,這有助於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