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兒童發展與遲緩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一段時間,我常笑說,從市府轉運站連接捷運板南線市政府站的樓梯,幾乎快成為我個人的運動場。

 

怎麼說?因為大多數的人使用的都是一旁的手扶梯,而那時樓梯幾乎快成為我在使用(哈!當下,常常都我一個人走)。

 

雖然,自己最近也習慣搭乘手扶梯了(年紀漸長,體力有點時不我予)。

 

倒是有一回,突然看見一位媽媽讓年紀約莫一歲多的孩子在一旁練習爬樓梯,而且小小孩還爬的很起勁(你就可以想像那樓梯的使用率究竟有多低了)。

 

文章標籤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特質,這些氣質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

 

但是排列組合之後,對孩子的發展總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有些父母發現家中,有的孩子很好帶,但另一個孩子卻是磨娘精。

 

了解孩子的氣質,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理解孩子的特質,在教養上,找到最適合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孩子需不需要看兒童心智科?」「需不需要去掛復健科?」「需要找語言治療師嗎?」「需要安排臨床心理師嗎?」「職能治療師是在做什麼?」「物理治療師和我有關嗎?」

有時,面對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長拋出以上的疑問。我經常在思索是:孩子有沒有需求?如果有,自然而然,爸媽就該尋找相關的服務或協助。

只是這個需求,對於父母來說,卻也是很難加以判斷與拿捏。有時,一忽略,卻也很容易錯過孩子早期療育的關鍵介入。

有時,父母會問「那要到什麼情況才要找?」說真的,如果你心裡面有那麼一點點的不放心。無論是,對於孩子的認知、語言、粗動作、細動作、社會情緒或感官反應等發展的疑慮。這時,你是可以進一步尋求相關的評估與協助。

我並不建議家長自己在茫茫的網路世界裡,自己去拼湊、去猜測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當我們耗掉太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甚至於,因為訊息的錯誤判斷,往往很容易錯過孩子的療育黃金時刻。特別是,對於一到三歲,或四到六歲的孩子。這時,每一個階段可都是非常敏感與關鍵。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而不太希望你稱他是特殊生,也別說自己是什麼障礙。

但很尷尬的是,自己在教室裡的「爆點」總是比別人多。莫名其妙的生氣,往往讓旁人一頭霧水。而激動指數飆高與反應強度破表,也往往讓同學與老師招架不住、退避三舍。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一樣地在同一個教室裡上課,寫一樣的作業,考一樣的考卷。

但很尷尬的是,有些課,像是國語和數學。在原班教室裡,自己總是無法照單全收,常常終年打折扣。如果勉強了自己和同學考同一張考卷,發下來的分數總是難堪。而如果和同學一樣寫了原班的作業,論質論量,自己總是消化不良。也因為學習進度落後,自己有時「得」被抽出來到「資源班」上課而和他人不一樣。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儕的關注,以及展現自己強項的機會。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寶寶愛微笑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愛笑,這是我的招牌笑容。雖然,你們覺得我常常笑得莫名其妙。我知道,當你們在笑,我也會跟著笑。雖然,我不見得知道有什麼好笑。但是,這不重要,因為你們都在笑,我也喜歡笑。

有時,你們覺得很奇怪叫我不要笑。但是我還是想笑,因為你們有和我說話,讓我開心讓我微笑。當然,你們奇怪的表情,也讓我覺得很想笑。

我愛笑,因為在我的眼裡,在我的世界裡,很多事情都很單純。這讓我常常保持微笑。

我愛笑,因為我的情感表達也很簡單。喜怒哀樂,這四種基本款,還不難。看了電影《腦筋急轉彎》,我也學會知道在我的腦袋裡,一樣會有樂樂、憂憂、厭厭、驚驚、怒怒。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腦性麻痺孩子搖搖晃晃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知道,我走起路來,很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當然,你們也很愛學我,跟在後面,邊笑邊鬧,搖搖晃晃。

我知道,你們覺得這樣很好玩。我只能苦笑,因為這真的不好玩。雖然,我的表情僵硬、誇張、無法控制。所以,你們也可能看不出來,我是哭,是笑。

我知道,一直到我長大,我走起路來,仍然會搖搖晃晃。

雖然,我從小已經很努力、很努力,練習好好走路。但說真的,能夠移動的搖搖晃晃,我已經心滿意足。至少,我可以慢慢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搖搖晃晃到我想去的地方。雖然,這樣的距離,對你們來說,只要不到五秒鐘就可以跑到的地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的發展有著一定方向,及一定的順序。
  • 在黃金前三年,發展特別敏感。
  • 每一階段,每一步伐,領著孩子朝向穩定的發展領域前去。
  • 有些孩子的發展速度慢了些,有些孩子的發展裹足不前。
  • 不同的孩子在疑似發展的原因上,不盡相同,有些孩子在單一領域上出現落後,有些孩子則同時合併兩種、三種甚至於更多的發展落後問題。
  • 這些落後可能存在於孩子的認知發展、語言表達或理解能力,或在於粗動作發展、精細動作發展、或在於社會及情緒發展、或生活自理能力、或其他如視力問題、聽力問題及在重要器官的發展上出現問題等。
  • 使得有些孩子經過醫療院所發展評估後,結果顯示認知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社會情緒發展遲緩或非特定性遲緩 (例如視知覺、聽知覺、感覺統合) 等問題。
  • 為使您對於學齡前兒童發展的檢核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建議您連結至:台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 http://www.tpscfddc.gov.tw/medicine/check.htm
  • 網頁上將提供您初步的發展篩選與評估,使第一線的父母或幼托園所老師能夠更加敏感及留意寶貝的發展順序與進度。
  • 發展檢核更分為滿四個月、滿六個月、滿九個月、滿一歲、滿一歲三個月、滿一歲六個月、滿二歲、滿二歲六個月、滿三歲、滿三歲六個月、滿四歲、滿五歲及滿六歲等指標。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眼神會說話,眼神能夠傳達出您無法想像的豐富訊息,特別是對於牙牙學語的嬰幼兒。
  • 親子凝視是父母與寶貝之間最直接、最容易的一道幸福享受。
  • 分享一篇去年接受《媽媽寶寶雜誌》李藹芬小姐採訪的親子文章。
  • 本文主要在於強調眼神接觸在親子互動中,對於小寶貝發展的關鍵與重要性。
  • 原文刊載於2009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文章連結:http://www.mombaby.com.tw/babycare.php?serialno=1001150001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躲貓貓』:一種不須多做解釋的互動遊戲,總是喚起許多大人們的童年經驗。
  • 『躲貓貓』對於正值早期療育的遲緩兒卻很有意思。
  • 從『躲貓貓』的遊戲過程中,您可以學習觀察孩子的人際、情緒與行為等特質。
  • 無論是孩子總是想當尋找者(從中享受掌控感),或是總有能力躲得好好的能夠不被找到,或是焦慮不知所措地一直無法順利躲藏起來。

  • 對於分離焦慮的幼兒,躲貓貓可以躲出與主要照顧者(特別是媽媽)的安全依附關係,雖然孩子須要在不斷減敏感的過程中,經驗媽媽從視線離開的分離焦慮。
  • 對於自閉症幼兒,躲貓貓可以讓其在躲的過程中(通常須要大人在旁引導陪伴),經驗突然被同儕發現的人際互動刺激,或者在大人引導扮演尋找的過程中,讓自閉症幼兒練習目標行為建立的搜尋。
  • 對於ADHD幼兒,躲貓貓在規則中要求小朋友學會如何自我控制,特別是維持適當的活動量安靜地躲著,或者練習不能脫口說出別人躲在哪裡的衝動控制。
  • 對於害怕黑暗的幼兒,躲貓貓可以在遊戲的歡樂中,讓他們暫時轉移對黑暗的恐懼與焦慮。

  • 一起動動腦,『躲貓貓』還可以讓孩子躲出什麼成長的樂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自閉兒目光深深地專注於,陽光投射在紅氣球上的光與影。
  • 亞斯伯格執著於氣球為什麼是紅色,堅持要換成自己所忠於的藍氣球。
  • 選擇性緘默女孩尷尬地佇立在人群中,表情平板地望著紅氣球隨風往天空飄盪。
  • 過動兒突發奇想以筆尖,想在臉紅的氣球上畫起一抹微笑,蹦一聲,氣球瞬間在他的眼前顯露出氣餒。
  • 唐寶寶微笑地,像疼愛心愛寶貝般,以雙手幸福呵護著紅氣球,久久無法忘懷。
  • 腦性痲痺兒的紅氣球,調皮地高掛在樹梢上,任孩子如何手足徐動仍然不願意下來。
  • 語言發展遲緩的女孩,口腔動作張力微弱地無法吹起屬於她的紅氣球。
  • 先天視障男孩,以觸覺輕輕地撫著圓鼓鼓地紅氣球,讓想像力奔馳在屬於他自己的紅色世界。

  • 每個孩子應該都該有屬於他/她自己的紅氣球,就像好朋友一般親密,能懂他們的心世界。

  • 從Google選擇『圖片』輸入關鍵字 “red ballon”,會有好多的紅氣球與您見面。
  • 如果您喜歡看電影,1956年法國電影Ballon rouge, Le(紅氣球)推薦給您。相關連結:http://www.imdb.com/title/tt0048980/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適用對象:學齡前一般幼兒或發展遲緩幼兒。

  • 建議您,以早、中、晚分段的方式,協助幼兒重新整理當天的記憶。
  • 例如,起床後,事先告訴幼兒早上(午餐前)即將接觸的人事時地物。
  • 中午時,引導幼兒回想早上所經驗的人事時地物。
  • 如果幼兒語言表達或記憶提取較無法順利進行,建議您,嘗試幫幼兒整理並說出起床後至中午這段時間的經歷。同時預告下午(晚餐前)即將接觸的人事時地物。
  • 傍晚時,再次引導幼兒回想早上及下午所經驗的人事時地物,同時預告晚上這段時間(睡覺前)即將接觸或進行的人事時地物。
  • 睡覺前,建議您可採問答的方式,協助幼兒回想今天一整天,從早上、下午至晚上所經驗的人事時地物,同時對於明天早上的人事時地物進行預告。

  • 至於回想(記憶提取)的內容,可排除較為瑣碎、每天類似的事物,例如吃飯、刷牙、洗臉、上廁所等流水帳。
  • 建議您,在內容的選擇上,可以針對幼兒來說較為特別、新鮮、有趣、深刻、學習性,或與他人互動等經驗為主。
  • 在重新整理、協助幼兒記憶提取的過程中,建議您多引導幼兒表達出在經驗這些人事時地物的情緒感受,無論是正向的情緒反應,例如開心、愉快、興奮、高興;或是負向的情緒反應,例如生氣、難過、傷心、害怕、緊張等。
  • 例如在小公園溜滑梯時,與綁著hello kitty蝴蝶結馬尾的小朋友說話,覺得很緊張;在麥當勞發現一位小朋友穿著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湯瑪士布鞋,覺得很開心。
  • 同時別忘了將一些相關的經驗加以整合,嘗試與幼兒日常生活經驗做聯結,以幼兒能理解的方式,賦予這些經驗與他/她的關聯性或意義性,使幼兒在記憶提取時能夠更加順利。

  • 如果父母因工作或幼兒就讀幼稚園而無法全程陪伴時,建議您至少能夠每日適時協助幼兒進行上述經驗的整理及練習記憶的提取。
  • 同時留意幼兒在語彙使用的豐富性,或詞句表達的組織性是否發展順利,判斷依據可以生活周遭或幼托園所同齡幼兒的表現做參考。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目的:提昇自己對於孩子各成長階段的敏感性,為孩子留下各成長階段的影像記錄,及日後回憶與瀏覽孩子成長記錄時能立即判斷孩子當時影像的生理年齡。
  • 適用對象:家中有學齡前嬰幼兒,年齡範圍從出生後至六歲前。
  • 所須工具:數位相機、電腦、照片撥放軟體。

  • 現象:許多家有新生兒父母,在寶貝嬰兒階段您會不時拿起數位相機為他/她的成長過程留下記錄,且在剛出生那一段時間照相的頻率相當高,之後隨孩子年齡的發展,照相頻率開始降低,且兩次照相的時間間隔開始拉長。這時,隨著時間繼續往前推移,不知不覺中,您寶貝的數位照片的數量、檔案及容量,在家中電腦的硬碟、隨身碟或光碟儲存中將迅速累積。
  • 問題:當您寶貝的數位照片愈來愈多,檔案愈來愈大時,假如當時您在拍攝照片後未做好檔名處理及整理,這時您在翻看照片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挫折感-來自於自己記憶提取困難的挫折,這張照片是寶貝幾歲?幾個月?

  • 理由:由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嬰幼兒階段,有著許多重要的發展領域在進行,無論是認知、語言、粗動作、細動作、社會情緒、感覺知覺或生活自理能力等。
  • 當自己能習慣性為孩子在每個月留下記錄,此時多少也能提醒自己必須時時刻刻留意孩子的發展指標是否順利、停滯或落後,以讓自己隨時保持敏感性。
  • 建議1:拍完照片後建議以當天日期做為檔名儲存,例如,當您家中寶貝生日為96年1月1日,如果今天(97年10月10日)您為他照相,此時數位照片檔名建議儲存為971010xxx(後xxx為流水編號)。
  • 當日後您再看到此照片時,只要進行簡單減法算術,您即可馬上轉換到孩子的生理年齡(例如1歲9個月)。
  • 建議2:當您孩子生日仍為96年1月1日,除平時您想拍就拍外,此時,特別建議您在每月1日為家中寶貝留下影像記錄。如果您寶貝生日為1月18日,則為每月18日拍照。
  • 這部份的目的在於結構式地為孩子留下每個階段的影像記錄(例如1歲9個月、1歲10個月、1歲11個月,依此類推)。

  • 補充:當然,如果您對於一般嬰幼兒孩子的發展指標不熟悉,建議您,網路書店或實體書店有許多這一類型,關於不同年齡發展的書籍,例如新手父母出版的『新生父母的1歲孩子』『新生父母的2歲孩子』『新生父母的3歲孩子』『新生父母的4歲孩子』『新生父母的5歲孩子』『新生父母的6歲孩子』等可放在手邊做為參考。
  • 如果您家中習慣以數位錄影的方式為寶貝留下成長記錄,每月階段性的拍攝同樣可以適用。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老一輩常以「大隻雞慢啼」,來看待孩子發展緩慢的現象。
  • 「他爸爸小時候還不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將這些遲緩的憂慮暫時擱置到旁邊,一切等以後再說,長大自然就會好?
  • 但,如果把大隻雞放著不管,可是他長大後不啼呢?
  • 很難想像,甚至於不敢想像,如果將孩子發展遲緩問題視而不見、任其發展,長大後一切會變得怎麼樣?
  • 對於不能叫的鬧鐘,有時還得費一點小力敲敲看,說不定它還能響,但這終究還是有一些付出(至少您還做了敲一敲的動作)。
  • 將孩子發展上的落後放任不管,對於需要大人陪伴成長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殘忍及不公平的對待。
  • 別再老一輩說了,別再「大隻雞慢啼」,這是許多從事早期療育服務者最害怕聽到,也最不想聽到的一句話。
  • 當您已經敏感地發現孩子發展上的落後,請謹記0至3歲的療育黃金階段,開始動手做,讓孩子的發展被看見。


Photo:David Goehring, CC Licensed.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腦性麻痺兒童的動作復健中,每一小步的移位、每一個肌肉的伸展、每一個關節的活動、每一次的被動拉筋或平衡訓練等,都讓大人們看見挫折忍受度的極限挑戰。
  • 選擇性緘默兒童嘗試在班級同儕前開口的一剎那,您會發現一鼓勇氣不斷在蘊釀。
  • 過動兒用之不盡的活力中,讓您體會生活上精力充沛的鬥志。
  • 亞斯伯格症對興趣的專注與投入,讓您發現對事物的熱情及堅持如何閃爍發光。
  • 自閉症兒童在人群中的疏離,讓您體會出孤獨也可能是一種享受。
  • 分離焦慮幼兒適應與母親分離這件事,您終於體驗出一小步一小步的完成終究能連成一道道大改變。
  • 唐寶寶的微笑及開朗中,大人們試著發現樂天知命的生活哲理。




  • 這群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告訴著大人們一件事:這世界對於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及無窮的可能性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氣質這件事,每個孩子打從一出生就存在的特質。
  • 氣質的英文書寫拼字為 temperament。
  • 如果您接觸過發展心理學,或修過嬰幼兒相關的課程,這個字對您來說並不陌生(雖然您一直想要背熟這九項氣質指標,但有時又有所疏漏)。
  • 如果您為人父母,曾焦躁著帶著孩子奔波於各醫療院所的心智科、復健科進行早療評估,您應該也不陌生那一份份的量表填寫。(當然,對於部份父母來說,不斷在醫院裡填寫著關於孩子發展的各式各樣量表,顯得有些無奈與質疑,這些抱怨就留待往後部落文章裡再說)




  • 回歸分享本文的初衷。在部落文章Attention!別成為孩子眼裡的中古車?一文中,特別提醒父母們一件事-在管教孩子之前,請先試著瞭解孩子。
  • 也許您會發出一個問號彈?該如何瞭解?從哪裡瞭解?也許嘗試從孩子天生的氣質開始會讓您有所依循及參照。
  • 本文先就九項氣質指標做條列式的摘要,提供給您初步的概念與認識。



 

  1. 注意力分散度:這一點您應該可以很容易區辨,孩子是否專心或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擾而分心。
  2. 活動量:您的孩子是精力充沛,或是電力用盡須要充電,活動量是多?是少?
  3. 規律性:您的孩子在每天的吃、喝、拉、撒、睡等重複性生理需求是否規律。無論是睡覺或醒來時間、口渴或肚子餓,以及大小便這些事。
  4. 趨避性:您是否注意到孩子在第一次接觸新的或陌生的人、事、物、情境等刺激時,是表現出向前趨近或退縮、逃避反應。
  5. 適應性:您可以觀察孩子在接觸上述新的或陌生的刺激後,須要多久時間才能逐漸感到適應(時間長?時間短?)。
  6. 反應強度:您可從孩子最基本的喜、怒、哀、樂等語言或動作表現判斷,是反應微弱或反應激烈(如同蜜蜂嗡嗡聲相對於高瓦數擴大機)。
  7. 反應閾:簡單說,您的孩子需要多少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或社會情緒刺激量,才能做出某種反應。
  8. 情緒本質:您可觀察孩子的情緒表現,總是傾向於正向或負向,無論是快樂vs不快樂,或開心vs 憤怒等。當然,必須提醒一件事,您所看到的外在表現不一定等同於孩子的內在感覺。
  9. 堅持度:您可以判斷當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或想要做一件事(當然也包括不想做),當遭遇到阻礙時,他是否會堅持或放棄(這一點在您與孩子鬥牛時感受會最深)延伸閱讀堅持?父母與孩子的鬥牛賽/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從事早期療育服務,最擔憂父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長大就會好』。這一句話讓許許多多的遲緩兒失去了被協助的機會,特別是錯過零至三歲的黃金期更令人扼腕。
  • 別再自嘲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大隻雞慢啼的迷思,讓大人們很容易蒙蔽孩子發展遲緩的現況。試想在缺乏大人積極的養育、教育及照顧下,這群遲緩的小朋友們又將有什麼條件能夠自己啼?
  • 每一類障礙都有屬於他的核心症狀,例如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語言溝通、社會能力及固執、堅持、刻板及儀式行為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反應在注意力缺陷、過動及 衝動等自我控制缺乏問題;妥瑞氏症不自主的抽動(tic),無論是聲音或動作;選擇性緘默症在一般認定該說話的情境下緘默不說話;唐寶寶及智能障礙兒童在基本認知能力上的落後等。當然,並非每一位遲緩兒的問題皆以達到這些障礙標準。
  • 由於在0至3歲的發展階段,對於這群疑似遲緩兒來說是一非常重要的黃金期,當父母能適時察覺這群孩子的問題,並適當地通報及轉介,此時積極性的早期療育介入,無論是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或特教老師等協助,對於孩子在認知、語言、粗動作、精細動作、生活自理或社會情緒領域都是極具可塑性及成長性。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