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而不太希望你稱他是特殊生,也別說自己是什麼障礙。

但很尷尬的是,自己在教室裡的「爆點」總是比別人多。莫名其妙的生氣,往往讓旁人一頭霧水。而激動指數飆高與反應強度破表,也往往讓同學與老師招架不住、退避三舍。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一樣地在同一個教室裡上課,寫一樣的作業,考一樣的考卷。

但很尷尬的是,有些課,像是國語和數學。在原班教室裡,自己總是無法照單全收,常常終年打折扣。如果勉強了自己和同學考同一張考卷,發下來的分數總是難堪。而如果和同學一樣寫了原班的作業,論質論量,自己總是消化不良。也因為學習進度落後,自己有時「得」被抽出來到「資源班」上課而和他人不一樣。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儕的關注,以及展現自己強項的機會。

但很尷尬的是,自己的行為失控、干擾秩序,總是喚來老師的糾正、數落與抱怨。同儕的關注反而落在自己的難堪表現處。自己的強項像是隱藏版,在教室裡沒有人瞧見。沒有舞台,也別想展現。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能夠自由自在地,與自己喜愛的同學分組、討論、彼此合作。

但很尷尬的是,因為自己在班上成績的落後,反應也不像其他同學一般的俐落。同時,在班上的人際也屈指可數,關係薄弱。使得,分組哨音一響起,自己只能原地痴痴等待,或被晾在一旁,感受孤獨與落寞。

雖然,有些孩子看似和一般同學“不一樣”。無論他們是受困於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選擇性緘默症、學習障礙、智能障礙、腦性麻痺或妥瑞氏症。但是,所謂的“不一樣”卻是反映著他們的“特殊需求”。而不該是成為彼此關係阻隔的一道牆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我想,這份企盼的心情與感受,其實是身為“一個孩子”很基本的內在需求。一種希望能夠被周遭他人接納、了解、同理的友善對待

他希望能夠和班上同學“一樣”。

你,聽見了嗎?



Photo:Jane Kostenko,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