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安心亞,但卻可以讓自閉兒很安心。」這是我常常在演講中,所提及的一段話。怎麼說?面對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孩子,往往對於情境改變很敏感。如果老師對於這些孩子的特質有第一時間的了解,這時,提供結構化、SOP的程序,往往可以讓泛自閉症孩子有所遵循。結構、秩序、可預期,孩子的心也就相對穩定而安心


當日常生活事物,如同行星在軌道上運轉,孩子就比較可以掌握事物的節奏。雖然,外在的環境仍然瞬息萬變。但給這群孩子們多一點的時間,慢慢調適。有些事,少安勿躁,急不得。讓泛自閉症的孩子們可以先有個舒適的心理圈,在這圈內,可以先降低焦慮,用低耗能,卻專注來學習日常生活能力。


我常常向老師們提及一件事,我和他們彼此之間有個差異。老師們需要教國、英、數,有課要教,有班要帶,會有教學上的壓力。然而,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我,比較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好好來處理孩子的行為與情緒。


也因為如此,我會建議班上的老師們,面對泛自閉症孩子,可以先依他們的特質,順著他們的特質,例如固執、刻板、重複等,先滿足他們結構、秩序的需求。以減少因改變或未知所產生的情緒波動,而同步影響到老師的班級經營,及教學進度。

 

但是,當你的角色傾向於一對一,或一對少。例如父母、資源班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心理師、治療師或醫師等。這時,我們就需要扮演推動「改變」的那位大力士。當然,力道仍需適中,姿態可以優雅,改變仍需漸進微調


畢竟,泛自閉症孩子在每回面對事物的變動,其內在的焦慮與不安的情緒是很容易被喚起。然而,為了避免孩子在長期結構與不變的環境中,漸漸僵化而卡住,失去了彈性。同時,以上所提及的瞬息萬變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泛自閉症孩子是有需要漸進接受改變:軟化固執,提升彈性。例如,原先很執著一定要坐在靠窗位,偶爾改換至走道位也能釋懷。原本無法忍受無預警的抽考,或下課時間的調整,漸漸地也認命接受。


親師角色各就各位,彼此一起合作。讓泛自閉症孩子在安心與調適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逐漸融入生活與學習中,穩定成長




Photo:brett jorda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