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似ADHD?常常容易浮現在普通班級老師的念頭中,特別是當這孩子常常明顯干擾著課堂的教學與秩序,或者注意力明顯渙散、不集中。
  • 通常,老師認為孩子有ADHD的傾向,但是父母卻不這麼認為。
  • 疑似ADHD?確認診斷ADHD?這對班級老師到底有什麼差別?
  • 除了確認診斷,取得正式特殊學生的身份(情緒行為障礙)。
  • 除在期初編班班級人數可能的減少,及孩子接受資源班的特教協助,或專業團隊的服務外(例如臨床心理或職能治療),對於老師在班級經營策略上是否有所差異?
  • 當孩子確認為ADHD,但就診醫師考量暫時不需要服藥,或者父母本身對於藥物的輔助(無論是利他能、專思達或思銳)有所疑慮?此時,孩子疑似ADHD?或確認診斷ADHD對於老師來說是否還有差別?
  • 或許我們可以靜下來思考,疑似ADHD所要傳達的訊息到底是什麼?
  • 這當中,或許在告訴我們,孩子的自我控制問題還不至於嚴重,或明顯成為一種障礙,如果以正向的思考來想的話,畢竟ADHD是屬於一種跨情境的障礙,你在家是這樣,在學校也差不多如此。
  • 這當中,或許也在告訴我們,親師之間對於孩子所呈現的問題,在親師溝通及彼此互信上,仍有轉圜的空間。
  • 當然,疑似ADHD也讓我們思考父母管教這個關鍵字的存在。
  • 更重要的,或許是讓我們看見班級老師對於ADHD這群無奈的孩子,多了更細微的觀察與更貼心的關注,假如我們並不汲汲於考慮孩子得吃藥這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