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專注力訓練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們可以先思考,陪伴的起心動念,是關於情感的陪伴,還是想維持孩子的專注力。

 

如果是情感的陪伴,這部分很是自然。

 

在時間的允許下,當孩子在書寫作業,父母可以在一旁,進行靜態的事務,讓親子在同個空間,情感也是交流。

 

反過來,當我們考量陪伴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這時我們就必須要來思考,造成孩子分心的原因是哪些?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展遲緩主要發生在六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可能分別或同時在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粗動作、細動作以及在日常生活自理上,與同一年齡孩子相比較,出現明顯的落後或遲緩。

普遍來說,發展遲緩孩子在專注力上,都有某種程度的狀況。針對不同類型的發展遲緩孩子,在討論專注力這件事情的時候,則需要有不同層面的考量。

能力範圍內的考量
例如就認知發展遲緩孩子,會特別強調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他是否能夠維持適當的專注力表現。

一般來說,當孩子在認知上出現落後,往往很容易讓他在該項活動上,產生逃避、放棄而不願意主動趨近。

因此,在考量這類型孩子的專注力時,給予符合他能力範圍內的活動或練習,將明顯影響到孩子專注力的表現。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說「專注力是一種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充分建立規律性,讓所有的事物就定位。例如每個東西都有它既定的位置,久而久之,就很自動化地知道東西放在哪裡。同時,東西拿出來,在使用後,就立即物歸原處。

亂中有序?除非孩子真的做得到,否則,各就各位對於日後的提取也比較順利。

當父母常抱怨「孩子,你習慣真的很不好耶!」這不好的習慣,往往東西總是丟三落四的,每次都需要花好多的時間、浪費很多的時間、耗損好多的時間在找東西。而且,還不見得找的到。同時,別讓孩子老是找藉口說「等一下」。這等一下往往等到天荒地老,東西都還是沒收好、沒放好。當然最後就老是找不到。

專注力是一種孩子與生活周遭的事物,產生關聯性的能力。專注力缺乏的孩子,看待事物往往流於表面,無法深入內裡。就像「秒」看一副畫,快速掃瞄,無法仔細去欣賞、端詳,注意力持續性差也就草草結束。

讓孩子對於周遭事物看個所以然、更入味、更有趣。這一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孩子,還真的必須要向亞斯伯格症孩子拜師學習。雖然,亞斯孩子容易陷入對特定事物的過度執著與專注,然而這一點,正也是ADHD孩子在專注力上、對於事物的關注所缺乏的。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專注力,或許你馬上想到的是孩子的成績表現。這自然,也沒錯。合乎父母與老師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這裡,關於專注力,我想談的是孩子對於周遭事物關注的程度。

我們常常會不時的提醒,反覆地抱怨,無時無刻的叮嚀孩子「要專心、要專心、要專心」。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

但是,很抱歉,專注力卻無法用喊的,就可以喊出來。如果那麼有神效,或許現代父母要練的可是肺活量,或如何保養自己的喉嚨與聲帶。

既然專注力用喊的沒用,那麼爸媽為什麼還是要那樣聲嘶力竭地吶喊呢?喔!不對、不對,吶喊和罵小孩是兩件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是媽咪,我的專注力回不去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在朱自清的散文裡「…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嗯,在你孩子的書房裡,我想你也很難忘記他專注寫功課的背影。(真的有認真到喲)而且這背影持續在你的腦海裡很久(媽咪,因為我一直很專心寫功課),無論你的手機答鈴傳來「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 怎麼愛你都不嫌多」,沒錯他還是低頭專心寫著功課。這一點你很確定。

好吧!到這裏,你一切都不需要擔心。嗯,孩子的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專注眼前事物,很好。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能維持一段時間,沒話說。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不受外在不相關刺激干擾,漂亮。那你還在擔心什麼?

「媽媽,我的國語習作第五單元完成了,我可不可以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寫數學評量。」嗯,休息,這符合人性,應該。畢竟,孩子腦袋瓜裡,他顆電瓶也持續耗電五十分鐘了,是該休息休息,喘口氣。

「那我可不可以吃糖果一下?」「嗯,那麼愛吃糖,不怕蛀牙?」「媽咪不是啦!是手機借我Candy Crush 一下啦!十分鐘就好,或讓我過三關,意思意思。」「這……」你有些猶疑,但想想只有十分鐘應該也不為過。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不該邊吃飯邊看電視?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吃飯就吃飯,看什麼電視?」嗯,爸爸講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七點新聞報導著,爸爸你在……「拜託,我看個新聞不要在旁邊吵,關心一下國家大事社會現況,這有什麼不對?」嗯,爸爸說的也對。畢竟爸爸是戶長,一家之主,新聞是該了解、要關心。

「吃飯就吃飯,看什麼電視?」嗯,媽媽講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八點檔的連續劇現在正演著,媽媽你在……「嗯,我忙到現在才有時間吃飯,看一下電視放鬆一下,這有什麼不對?」嗯,聽起來好像也蠻有道理的。做孩子要懂事、要貼心,這一點不要跟媽媽太計較。

「吃飯就吃飯,看什麼電視?」爸爸一手拿碗一手拿遙控器,一下子55台TVBS,一回兒跳到51台東森新聞,一下子又是52台中天新聞,接著又來個53台民視新聞、54台三立新聞。

「吃飯就吃飯,看什麼電視?」媽媽看的目不轉睛,有時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有時邊拍桌叫好叫罵,有時邊喃喃自語,眼前的飯菜被涼在一邊。(媽媽再不吃就變成剩菜剩飯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假作業不拖拉!快樂過新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眼前一本寒假作業,就像一塊八吋的大蛋糕。我想,你不會把蛋糕擺著連放27天,最後才一口把它吞進肚子裡。(謎之音:好吧,縱使你想,胃口及食量也很難這麼大,不噎到才怪!)當然,面對寒假作業也是如此。

蛋糕或許你不愛吃,但終究寒假作業你還是得要寫。蛋糕放久了,容易酸,容易壞。寒假作業拖久了,爸媽可能警告你「皮在癢」,當然像夜裡蚊子般的轟炸機,也不時在你的假期裡轟轟作響。嗯,我猜你的寒假也不會太好過。

我發現,最好的解壓方式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完。這比把事情拖在那邊,不動聲色,接著讓自己聽音樂、散步、看電影、賞花,暗示自己好紓壓效果還強。畢竟,紓壓完,事情還是在那裏沒動。除非,這些放鬆之後,讓你的腦袋小宇宙瞬間爆發,啟動該有的書寫執行力。

當然,問題也卡在這裡。如何讓自己退冰、解凍、動起來,特別是在這麼美好的寒假裡(尖叫聲!連放27天耶!千萬別說,美好的時間怎麼可以浪費在‥‥‥寫作業)。我常告訴孩子一件事:做該做的事,做想做的事,做喜歡做的事。嗯,沒錯,順序是如此,先把該做的事,做完。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錯萬錯不見得都是專注力的錯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在跟你說話,你的眼睛在看哪裡?」「我沒有在看哪裡啊!」「那我說的話,你有沒有聽見?」「拜託,我又不是耳聾,怎麼會聽不見!」「好,那你好好跟我說,我剛才在說什麼?」「說什麼?你可以再仔細說一次嗎?我剛剛沒聽清楚。」「所以我就說嘛,你根本沒有專心在聽我說。」「唉呦,你再說一次不就得了。」

「孩子到底是給我裝蒜,假裝沒聽見?還是他的注意力真的那麼差?」我想,這是許多爸媽會遇到疑問。面對孩子看似充耳不聞,到底是態度,還是專注力的問題,讓我們繼續討論下去。

保持緘默,先不急著開口,讓現場的氛圍先凝結。

注視著孩子,不管他有沒有抬頭看著你,先注視孩子。發揮點耐性,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持續看著他,直到他眼神注視著你。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細節中找回專注力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專注力是一件很生活化的事,專注力也可以說是一種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而專注力的練習與媒材也是在生活中垂手可得。但請想想看,回顧24小時內,你讓孩子做了哪些事,是關於孩子提升專注力這件事呢?

今天你是否抬頭看天空了?這是我常在演講中向父母與老師詢問的一件事。沒錯,天空一直在那裏,就等待我們去望著它。仰望天空,無論是白雲朵朵的變化萬千,或山雨欲來的烏雲密佈,除了讓心情轉移之外,這也是一種讓孩子懂得如何欣賞與關注生活中所存在的事物的一種聚焦練習。

望著天空如棉花糖般的雲朵變化,讓孩子充分發現觀察力與想像力的連結。當然,天空只是一個例子。你可以引導孩子一起關注生活中的其他細微的事物,凝視花朵葉子上的露水也好,聆聽窗外的細雨滴落聲也行,撫摸貓咪的毛去感受那觸感,嗅聞白米飯的香氣也罷,細細品味咀嚼口中的食物也可以。只要你願意引導孩子啟動那天生的五感刺激,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

讓五感同時在生活中運用,孩子將會對於周遭的事物更好奇、更敏銳、記憶與印象將更深刻。同時,在腦海裡更有畫面。 當然,你也可以將孩子專注在活動與遊戲中的畫面錄下來。時間不需要太長,與其20分,我會建議選擇20秒。將那專注的20秒模樣錄下來,重複播放給孩子看,讓孩子在腦海裡留住這些畫面。畫面有了,重複看了,專注的模樣成形了,那麼孩子再重新複製這專注也就容易了。

專注無所不在,讓生活多一些樂趣,讓孩子好好玩味,專注力將自然而然在生活中浮現。別忘了,也同時讓孩子拾起相機,透過鏡頭,讓孩子注意力開始練習聚焦。聚焦在那美好的事物上,從生活細節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專注力。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加強注意力集中度。
  • 加強專注力及注意力持續性。
  • 延長每一項活動的時間,增加注意力持續性。
  • 降低選擇性學習,及逃避需全神貫注的認知活動之行為。
  • 參與團體能力的提昇。
  • 問題解決能力的提昇。
  • 專注力的提昇。
  • 專注傾聽能力的提昇。
  • 強化學習動機及學習自信。
  • 提昇反應力。
  • 提昇目光接觸、專注傾聽及正向回應的社交技巧。
  • 提昇注意力持續性。
  • 提昇真正能夠自我控制的專注力及持續性(不須他人在旁反覆提醒及叮嚀)。
  • 提昇專注力,延長持續性注意力(特別是進行靜態、學習性、需思考的認知活動)。
  • 提昇眼神接觸能力。
  • 提昇視覺及聽覺專注力。
  • 提昇視覺搜尋能力。
  • 提昇對班級同學的注意及增加學習上的自主性及獨立性。
  • 提昇對班級同學的注意及適應情境轉變的能力。
  • 提昇對班級情境的理解能力(知道班上同學此刻在做什麼)。
  • 提昇靜態活動(紙筆練習)的專注力及持續性。
  • 提昇靜態活動的專注力及持續性。
  • 提昇觸覺辨識能力。
  • 提昇聽覺辨識能力。
  • 維持良好目光接觸。
  • 完成所交付的作業或任務。
  • 提昇對於細節的專注能力。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做一件事,例如寫功課到底是要卯足勁,一口氣,從頭到尾寫完,還是像海苔壽司一段一段切,這當中並無定論。
  • 畢竟,每個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性表現都不一樣。
  • 有時,要求孩子使勁力氣一口氣,別中斷,將功課做完。
  • 但是孩子的續航力就是沒辦法維持那麼久。
  • 結果,愈要求一口氣做完,卻往往耗費更多口氣,一事無成。
  • 畢竟,完成這回事,就看我們怎麼下定論。
  • 完成,可以是一小段,一部份。
  • 完成,也可以從頭到底才算數。
  • 怎樣的定義 "完成",其實也左右著每個孩子是否能夠持續做下去的動力。
  • 一口氣,或是分段,就看孩子現階段的電池續航力有多強。
  • 分段,有時是為了讓孩子的注意力不會在一口氣時岔氣。
  • 但分段太瑣細,則要留意孩子的注意力是否走走停停更難以持續。
  • 很多事,沒有定論,但許多事,倒可以嘗試。
  • 如何分段出效率,這就考驗著您對孩子續航力的掌握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活動人數:4-8人。
  • 活動目標:提昇視覺注意力、提昇動作反應力、理解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
  • 活動規則:每位小朋友均分4張牌,例如4人就16張牌(例如AAAA222233334444時)打散均分4張;6人就24張牌(例如AAAA22223333444455556666時)打散均分4張。
  • 過程中,當發現自己手上的撲克牌數字不一樣時(例如3342時),此時小朋友須進行換牌的動作(例如將手中的2或4蓋住送出他人交換)。
  • 當其中一位小朋友,手上撲克牌的數字換成4張都一樣時(例如3333時),此時須立即做出摸鼻子的動作(將撲克牌蓋住鼻子)。
  • 小朋友在換牌的過程中,須留意是否有人已經做出摸鼻子的動作,如果有,則無論自己手中撲克牌的數字如何皆須做出同樣摸鼻子的動作,最後才做出摸鼻子的小朋友則算輸。

 

  • 在此,分享此撲克遊戲的變形金剛版。
  • 在上述規則中,將小朋友手上撲克牌的數字換成4張都一樣時(例如3333時),須立即做出摸鼻子的動作(將撲克牌蓋住鼻子),開始變化遊戲規則。
  • 例如將摸鼻子改成將『臉頰鼓起來』或『眨眼睛』或『嘟起嘴巴』或『傻笑』或『放聲大哭』或『扮鬼臉』等任何可以變型的方式。當然,最後做出動作的小朋友就算輸。
  • 發揮想像力,一起與小朋友腦力激盪變形的方式吧。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真的有不可能存在的圖形?
  • 您的視覺想像是否被顛覆?
  • 兩段在youtube 上發現的有意思短片,試著讓自己的視覺激盪。
  • 可能?不可能?聽聽您的眼睛怎麼說。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xAr4dsx61I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nm_RNizWsQ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在youtube 上,發現這一則有意思的動腦解謎短片。
  • 影片請我們先數數看有多少人?
  • 等一等,當圖片改變後,請再數數看,有多少人?
  • 動動腦,想一想多出來的人從哪來?

source:http://www.youtube.com/watch?v=4XbrUHMDTg0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見的。
  • 但有些視覺畫面總是讓人彼此存在不同的看見。
  • 視覺上的錯覺經驗,似乎在告訴我們,大腦對於刺激也有會分析錯誤的時候,雖然多數人自己都信以為真。
  • 分享在youtube發現的一則短片與您分享。
  • 對於這些刺激,您看見什麼?您解讀成什麼?您的視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source:http://www.youtube.com/watch?v=4u64HDXoKVM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活動人數:4-8人。
  • 活動目標:提昇視覺注意力、提昇動作反應力、理解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
  • 活動規則:每位小朋友均分4張牌,例如4人就16張牌(例如AAAA222233334444時)打散均分4張;6人就24張牌(例如AAAA22223333444455556666時)打散均分4張。
  • 過程中,當發現自己手上的撲克牌數字不一樣時(例如3342時),此時小朋友須進行換牌的動作(例如將手中的2或4蓋住送出他人交換)。
  • 當其中一位小朋友,手上撲克牌的數字換成4張都一樣時(例如3333時),此時須立即做出摸鼻子的動作(將撲克牌蓋住鼻子)。
  • 小朋友在換牌的過程中,須留意是否有人已經做出摸鼻子的動作,如果有,則無論自己手中撲克牌的數字如何皆須做出同樣摸鼻子的動作,最後才做出摸鼻子的小朋友則算輸。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當您專注於一件事,例如在思考眼前的問題時,是否容易遺漏一些訊息。
  • 偶爾檢視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思考自己是否容易對自身的專注太過於自信。
  • 發現一則在 Youtube上,有意思的注意力練習短片,請仔細數一數白色球衣傳球的次數。
  • 當然,再留意一下影片中段,對您所發出的另一訊息。 
  • Are you ready? Let’s Go!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g6qcgoay4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多數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都深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就是事實。
  • 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容易受一些刻板的概念,或外在訊息的影響而不自知。
  • 有時,我們容易將注意力擺放在我們認為重要的訊息上,但事後卻發現聚焦的地方錯位了。
  • 注意力,一項在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中,躲不掉的基本能力,是否偶爾讓自己親身嘗試,並從中覺察自己看待事物的習慣。
  • 分享兩則在 Youtube上,搜尋發現的短片,開始讓自己來一場自我注意力的練習賽吧。

進階級: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bNF9QNEQLA

初階級: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cd63P54PaI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適合對象:學齡前兒童或國小低年級學童。
  • 活動目的:提昇小朋友的分散性注意力及動作反應。
  • 首先,讓小朋友觀賞一段律動影片(學齡前,以YOYO兒歌為首選),鼓勵小朋友隨著影片的音樂跳舞。
  • 在小朋友跳舞時,由老師突然發出指令。
  • 其中指令 “1” 小朋友必須回座位;指令 “2” 小朋友必須暫停動作,維持該動作不動;指令 “3” 小朋友必須繼續跳舞。
  • 在小朋友跳舞過程中,必須能夠邊跳舞邊回應老師的指令,並做出適當的動作。
  • 進階內容,可由老師重新設定指令。例如增加指令數從 “3” 變成 “5”,使小朋友所須配合的指令難度加高,所須記憶及回應的指令內容變複雜。
  • 例如指令 “4” 小朋友必須大聲喊 “嘿”;指令 “5” 小朋友必須拍手等。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活動目標:提昇小朋友是視覺專注力、手眼協調及動作反應力。
  • 適合對象:一般學齡前幼兒或低年級兒童、發展遲緩及特殊兒童。
  • 遊戲規則:與小朋友面對面,小朋友站著、大人蹲著,以維持眼神平視。
  • 首先,大人與小朋友皆雙手合十,就像拜拜前的模樣。
  • 大人開始將左手打開,面向小朋友,此時,小朋友立即以右手向大人拍掌,隨後大人瞬間將雙手合十。
  • 大人開始將右手打開,面向小朋友,此時,小朋友立即以左手向大人拍掌,隨後大人瞬間將雙手合十。
  • 依此順序類推,左手、右手、左手、右手、左手、右手。
  • 大人左手、右手打開後的位置可任意變換,速度可忽快忽慢,以增加互動時的樂趣。
  • 遊戲中,當小朋友漏拍,或錯誤以左手拍大人左手,或以右手拍大人右手,此時第一回合遊戲結束。
  • 第二回合遊戲,角色互換,改由小朋友手打開,大人拍手。依此類推。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