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病關係/親師溝通 (15)
- Jan 02 Sun 2022 14:54
該不該向老師隱瞞孩子的診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Aug 08 Sat 2020 19:39
老師,請你試著了解我-跳脫「研習時數」,拉近與特殊需求學生的距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演講中,我常常拋出一個問題,詢問現場參加研習的老師們,如果今天研習沒有時數,請問你今天會不會來參加?
說真的,這答案沒有絕對的好壞。
因為每個人花時間參加一場演講活動,背後的動機不盡相同。來不來多少也反映著,對於這場演講,自己是否具備著動機?
- Dec 19 Thu 2019 07:06
孩子,真的有問題嗎?/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現在的孩子,在許多老師的心目中,真的沒有像以往那麼的乖,那麼聽話,老師一句話,孩子就會中規中矩的配合老師,維持該有的秩序。
沒錯,對有些孩子來說,行為可以表現非常的一致,無論眼前的老師,在班級經營上,在個性上,在教學上,是什麼樣的模樣。
但是,有些孩子卻會隨著老師的不同狀況,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這一點,其實也相當符合人性,不是嗎?
- Dec 28 Fri 2018 18:17
26句親師之間,最怕聽見的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在親師溝通之間,由於每個人的角色、立場,以及所面對的情境不盡相同。因此,在對話過程中,總是會激盪出,各種不同的意見衝突。
然而,親師溝通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能夠以孩子合理受教權益,及讓班級經營與教學順利進行,做為最優先的考量。而讓親師彼此取得最大的合作、默契與共識。
在校園服務過程中,以下所列,老師的反應,往往會讓聽者(家長)感到無奈,也害怕聽到。
- Oct 08 Mon 2018 21:27
我最怕聽到老師說的九句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時間?
這是資源班老師的事?
我們班上學生那麼多?
這樣對其他學生不公平?
他應該要去看醫生!
他這種情況應該要吃藥!
你們不能這樣教孩子!
我沒有辦法!
他應該要去讀特教班!
- Oct 08 Mon 2018 21:23
面對孩子在班上的情緒行為問題,老師最不想聽到家長說的17句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Sep 28 Fri 2018 10:07
諮商時,父母是否需要做筆記?/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時常在想,當父母在接受心理師或輔導老師諮商時,在這一個小時或一節課裡,心理專業人員會協助當事人進行許多的分析、建議與策略。往往我會特別去留意一件事,眼前的爸媽是否在當下,會做筆記,做記錄(無論紙筆或手機輸入)。
筆記的內容,不在於是否充分,而是在這時間裡,當專業人員提供了許多的內容以及訊息。但是,如果父母不在過程中,留下一些重點的記錄或摘要。這時我總是會懷疑,那結束之後,到底該如何執行?這樣子的成效到底會是在哪裡?
畢竟,有時我們很難去相信自己的記憶,特別是當孩子的問題處理,並不是一次就能馬上解決,一次到位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斷的修正、修正,再修正,不斷的微調、微調再微調。
- Mar 31 Sat 2018 12:05
當青少年抗拒接受心理協助/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對於家有國中、高中生的青少年父母來說,當面臨孩子在情緒、行為、學習或人際上出現一些狀況。在父母想要進一步說服孩子尋求第三者的專業協助,例如學校輔導室、相關醫療院所兒童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等往往會面臨孩子的當面拒絕。孩子本身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尋求以上這些資源管道的需求與必要性。反之認為,如果爸媽自己覺得有問題,自己可以攜伴(爸媽兩人同行)前往。
面對這種處境,讓我們先仔細來思考當中所要傳達的訊息。一是,孩子是否有主觀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出現了異樣?例如情緒上的焦躁、行為上的衝動、人際上的疏離或課業上的落後等。二是,上述這些現象是否足以對自己產生困擾。三是,孩子本身自己如何看待被幫忙這件事情?四是,自己如何認定上述這些心理專業與自己的關係。五是,父母與老師又是以如何的心態看待。
當孩子把被幫忙放大成是自己有瑕疵、有狀況、有障礙、生病了、不完美。這時,是很容易導致孩子對於周遭他人的建議,產生抗拒與激烈的情緒反彈、否認以及拒絕尋求專業協助。這也關係到孩子如何來看待自己的自我概念,對於這些就診經驗,自己是否賦予一些負面的解讀,或讓自己產生過度的負面連結。
- Dec 01 Thu 2016 17:30
和特殊兒的第一次接觸/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當和孩子第一次接觸。你可以特別留意孩子當下的反應,以做為相關評估與判斷的參考。
例如對於有些患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傾向的孩子,往往在他們接觸一個新的情境時,總是讓自己喚來無盡地焦慮。這些焦慮的呈現,自閉兒很容易反映在自我刺激上,例如轉圈圈、搖晃身體或擺動雙手、對於特定物品過於專注,甚至於不安地四處走動、尖叫。而亞斯伯格症孩子,則容易出現自言自語的反應,或者不時摳弄著手指頭、咬著手指頭,或拉扯著衣角。
至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孩子,則對於新的刺激容易感到興奮,而讓自我控制失去了準頭而明顯出現狀況。例如四處走動、未經允許亂碰物品等。
然而,如果你觀察到這孩子,第一次來很穩定,第二次來很穩定,第三次來很穩定,但直到第四次開始出現失控的狀況。這時,我不會考量他或解釋孩子是衝動的問題。而是會去思考,他前面三次自我控制良好,至於第四次的表現則會考量孩子是否在試探自己的底線。
有些孩子對於陌生情境的適應需要一些時間。當他跟你熟悉之後,當他對於情境掌握了解之後,或許你會發現他則逐漸表現出自在地跟你對話。
- Jan 31 Sun 2016 11:48
如果在路上。遇見心理師/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曾經在心理治療所問了一個孩子「如果以後在路上遇見我,你會不會跟我打招呼?」當時,孩子斬釘截鐵地回應「不會」。「那我如果是牙醫師呢?」,孩子爽快地回答「會」!
沒錯,在我們的社會裡,一般人,甚至於孩子對於「接受心理服務」這件事,還是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當然大人怎麼想,孩子就怎麼看。
我常常自我解嘲,但也很現實地說到「在校園裡的專業團隊服務,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對於老師來說,是又愛又恨。」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一位特殊需求孩子轉介物理治療服務時,對於班級老師來說是沒有壓力的。因為,至少這孩子的肢體動作表現與問題,和老師自己並沒有多大的關聯。同樣的,在轉介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服務,也是存在類似的狀況:老師不至於認為孩子的障礙,自己要負多大的責任。
但唯獨轉介心理治療服務卻讓老師處在猶疑、兩難。怎麼說?一是有時老師認為轉介心理師是否也反映著自己的班級經營出了問題?是否自己的能力不夠?不然為什麼其他老師沒轉介?二是為什麼轉介心理治療服務,但心理師卻要入班看我上課?
關於後者,我常常補充說明,其他臨床心理師我不知道,但是對我自己來說,一般在國小階段,如果轉介的孩子屬於ADHD、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妥瑞症、選擇性緘默症或對立反抗疾患等,初期我都會選擇入班觀察老師的班級經營與孩子的表現。因為,教室裡是孩子很關鍵的生態。至於國中階段,受限於青春期孩子較為敏感,因此入班觀察的考量會降低許多。
- Jan 24 Sun 2010 09:52
診斷:一刀兩刃的選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想像這個孩子在進入班上就讀之前,他的任何資訊您都不知道。
- 隨著時間河流走,您也許開始發現這個孩子有些不對勁。
- 所謂的不對勁,也許在您先前的教學經驗從未遇過,無論是他的說話,無論是他的情緒,無論是他的行為表現,都讓您覺得與一般孩子也所差異。
- 這時,眼前孩子的任何表現,沒有辦法在您的腦子中逐一應對,您完成沒有辦法判斷這個孩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現在,有一個小小的疑問來了。
- 想想,當您還不知道孩子的診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您的教學與態度是什麼?
- 再想想,假如您知道這個孩子的診斷是什麼,那麼您的教學與態度是否會有所調整?特別是依這孩子的特殊需求來考量,去改變。
- 如果答案是會依需求進行調整,也許診斷對您、對孩子會是一件好事。
- 如果答案是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甚至於讓我們大人劃地自限,那診斷是否對孩子有所幫助,這就保留囉。
- 診斷,應該是一種溝通。
- 診斷,應該是一種瞭解,
- 但,診斷,有時是一刀兩刃。
- 幫助孩子,傷害孩子,終究取決於我們大人的態度。
source: http://blogdrauf.de/wp-content/uploads/2008/08/autism-ad.jpg
- May 30 Sat 2009 00:39
尋求心智科醫師就診的10個時間點/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當您的孩子需要接受身心評估時(特別是早期療育階段的全面發展聯合評估)。
- 當您的孩子身心發展需要進行追蹤時。
- 當您的孩子需要確立診斷時。
- 當您的孩子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時。
- 當您的孩子需要重新調整精神藥物劑量及內容時。
- 當您的孩子需要開立診斷證明書時(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 當您的孩子需要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時(例如自閉症或智能障礙)。
- 當您的孩子身心障礙手冊即將到期時。
- 當您的孩子需要轉介相關專業服務時(例如轉介臨床心理師或職能治療師)。
- 當您認為需要尋求第二醫療意見時(特別是當您對於先前診斷有疑慮)。
- May 03 Sun 2009 20:56
向妹尾河童歐吉桑借個光/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妹尾河童歐吉桑喜歡透過不同的角度窺視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物。
- 換個角度,往往讓人的思考與心念也來個大轉彎,原來自以為是的習慣,竟也如吸著新鮮空氣般讓人心中舒暢與感受不一樣。
- 特殊教育法也好,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也罷。當中所列舉一道道的診斷與身份,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 向妹尾河童歐吉桑借個光,試著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診斷詞彙,無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嚴重情緒障礙』……。
- 拋開症狀,跳過限制,不理障礙,到底能夠讓我們看見什麼?
- 有一點至少相當肯定,無論這些孩子被戴上哪一種緊箍咒,他們仍然是貨真價實的孩子,父母心中永遠的寶貝。
- Jul 28 Mon 2008 18:11
請問醫生?讓疑慮在離開診間前消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許多父母可能有著類似的經驗,當發現孩子身心發展不對勁時,您鼓起著勇氣帶著孩子走著醫院,在候診間前漫長等待。
- 當輪到孩子的號碼,您帶著疑慮走進診間,一陣與醫生對話下來,卻帶著更多的疑慮離開診間。
- 也許您受限於對醫學專業名詞的陌生,也許您不知該如何向醫生問起,也許您如同多數父母最基本的關心般,焦慮地詢問自閉症會不好?過動兒會不會好?什麼時候會變好?這些切身但又難以回答的大問題。
- 對於第一次經驗兒童心智科、身心科、精神科診間的父母來說,乍聽醫生對於孩子的診斷,無論是亞斯伯格症?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時彷彿經歷 一場無情的宣判(當然,有部份家長也因此放了心,重心整理了心情,繼續往療育方向前進)。
- 有時在診間,當醫生又加註了「非典型」「高功能」等這些形容,似乎又讓父母有著一絲絲懸空的心情,一層層的疑慮薄霧,這些到底在說的是什麼?
- 該不該問?如何問?要問什麼?
- 當父母再次回到診間時,對於「請問醫生」這件事往往有著些許的卻步,也許是傳統對醫生權威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所產生的距離感,或者您已事先預設醫生沒有太多時間回答問題而壓抑自己想問的動機。
- 就是因為在現有健保體制下,醫生能夠與父母溝通的診間時間太過於短暫。因此您應該嘗試在有限的時間內,優先詢問您認為最重要、最關心的問題與疑慮。
- 建議您進診間前,先練習自問自答。在發出您的問題前,先嘗試想想自己的答案。練習讓自己在相當短暫的門診黃金時間內,發出您所要問的問題。
- 例如「為什麼我考慮讓孩子吃利他能?」「我想這樣似乎可以馬上看到效果」「什麼效果?」「是成績變好,還是自我控制較穩定?專注力較持續?」「不吃藥,成績就不能進步嗎?」
- 依此類推,一層一層先自問自答,覺察自已的想法,覺察自的疑慮與困惑。
- 當醫生告訴您孩子是自閉症(當然其他的診斷也好),在您帶著孩子離開診間前,建議您在當下可嘗試請教醫生「請問醫生,您是否能告訴我,孩子的那些表現讓您可以這麼短時間內就判斷他是自閉症?」(試著深呼吸,以忠肯、委婉的語氣,雖然您此刻的心情波動不已)。
- 當醫生在第一次即倉促地開藥給孩子(無論是利他能或專思達,當然醫生可能已判斷您的孩子為ADHD),建議您「請問醫生,除了吃藥外,您是否可以告訴我,平時在家裡我該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專心?」
- 當您再次回診與醫生接觸,建議您在進入診間前,先將您所要詢問的主述問題整理一番,這當中儘可能具體地包括問題陳述、對於該問題您曾經做過的努力、有效、無效及改善的程度。
- 例如針對孩子在家的專注力,「請問醫生,孩子在家寫功課常分心,東摸西摸,常常拖延到晚上十二點還沒寫完」「我試著將房間的干擾減到最低,並且在旁陪著他寫」『但孩子常常只維持10分鐘專注力熱度,又開始愛寫不寫,請問在家裡我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於時間內寫完作業』。
- 試著讓自己的問題愈具體,發揮80/20法則,在20%的時間內獲得您所要的80%的答案。
- Jun 08 Sun 2008 00:07
關於診斷~胡思亂想/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為什麼一定要有診斷?
- 在身心障礙領域,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及亞斯伯格症診斷,往往讓孩子週遭的父母、老師,甚至於治療師往往存疑,這當中到底反應出什麼?
- 診斷應該是一種良性溝通。
- 正確的診斷像是一把鑰匙讓大人更能清楚認識這群孩子,草率或錯誤的診斷卻像是撥亂的號碼鎖讓大人及孩子們更心力交瘁。
- 正確的診斷對於孩子的療育提供一種背景說明,引導著父母、老師及治療師們在協助上的路線圖,草率或錯誤的診斷卻會讓這群人迷失方向。
- 草率或錯誤的診斷有時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做判斷,但要回復到正確的診斷,包括孩子其實什麼症都不是,有時卻在父母的心理上需要好幾年來調適。
- 診斷的功能之一在於溝通,誤用它時卻容易成為一種標籤,負面的刻印。
- 診斷提供一種解釋孩子整體表現的可能成因,診斷卻也容易讓一知半解的人容易陷於刻板印象。
- 診斷有時讓父母安心,有時卻也感到焦慮。
- 診斷最怕掉入是是非非的情境,當大人們是懂非懂時,卻相當容易誤用它。此時,診斷就像劍一般傷了孩子,刺痛父母的心。
- 父母有時害怕診斷,擔心這個標籤把自己孩子整個蓋住。在亞斯柏格的名稱下,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陰影下,自己自認熟悉的孩子似乎會消失般。
- 無論他或她被診斷是亞斯伯格症?或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一切症狀都只是孩子的一部份,決不會是全部。
- 這一部份的症狀就像塊落石般擋住這群孩子的身心發展,無論是社交技巧、語言溝通、情緒控制或課業學習等。
- 診斷讓療育確認方向。
- 正確的診斷讓身心障礙孩子能有機會獲得應有的特教權利及服務。
- 期待醫師在下診斷的當下能多一些同理,除非您的理由真得的很充分,雖然多數情況下醫師是信誓旦旦。
- 嘗試在診間以父母能理解、接納的方式說服家長,也許那會多花您一些看診時間。
- 父母們也別輕易在當下放棄您最關鍵的詢問,請醫師說服您,讓您能夠誠然接受,無論他或她是亞斯伯格症,或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