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在想,當父母在接受心理師或輔導老師諮商時,在這一個小時或一節課裡,心理專業人員會協助當事人進行許多的分析、建議與策略。往往我會特別去留意一件事,眼前的爸媽是否在當下,會做筆記,做記錄(無論紙筆或手機輸入)。
筆記的內容,不在於是否充分,而是在這時間裡,當專業人員提供了許多的內容以及訊息。但是,如果父母不在過程中,留下一些重點的記錄或摘要。這時我總是會懷疑,那結束之後,到底該如何執行?這樣子的成效到底會是在哪裡?
畢竟,有時我們很難去相信自己的記憶,特別是當孩子的問題處理,並不是一次就能馬上解決,一次到位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斷的修正、修正,再修正,不斷的微調、微調再微調。
在進行心理諮商服務過程中,專業人員進行記錄的整理,除了依照相關法規的規定與要求之外,另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於,針對孩子的協助,有了記錄,有助於後續對孩子狀況的瞭解以及掌握,才能夠發揮更有效的改變。
先前在校園服務中,曾經有這樣子的一種經驗,當志工媽媽發現前來接受諮詢的家長或老師,沒有準備任何的紙筆,眼前桌面空空如也。這時志工媽媽會非常貼心的,遞上紙筆給家長或老師。其實這當中,主要的用意也在於讓是前來接受服務的當事人做筆記。
我自己在臨床實務的經驗中發現,孩子改善最多的狀態,通常都是父母在接受親職效能諮商的過程中,同時會進行筆記的摘要以及記錄。
最理想的一種情況,當心理師提供了三項策略,這時家長回去之後,實際進行演練、調整、執行。同時,在下一次進行追蹤時,會發現爸媽會再補上第四項策略。而這第四項策略,乃是家長自己研發出來的。
在諮商過程中,你可能會想,我的筆記到底要記錄些什麼?這裡主要的關鍵在於可以把心理師或是輔導老師提供一些策略,可以試著把它條列出來。
或許你可能頭痛,自己無法一邊聽對方說話,一邊進行筆記。至少試著在過程中,把幾個重要的關鍵字,練習先記錄下來。至少這些關鍵字,可以作為後續自己的提取參考。避免自己在接受服務之後,腦海裡,船過水無痕,這樣其實就可惜了那一次的諮商時間。
也許並非每個家長或老師都有機會接受個別的心理服務,其實各位在參考相關的網路文章,書本資料,也可以試著把它變成是屬於你自己專屬的筆記本。你可以在文章上進行眉批、註解,在書本上進行折頁,劃線,圈點,加上你的思考,你的策略,你的執行狀況。整篇文章或者是整本書,其實就像是你自己個人的筆記本一樣,有助於你隨時的翻閱觀看,同時在腦海裡再一次的進行思考,策略修正以及微調。
其實你的筆記,就像你的問題解決祕笈,而且是專屬於你自己孩子的問題解決秘祕笈。只要你看到這些符號,你大概可以知道,內容要說的是什麼。只要你自己看得懂,才是重點。藉由平時,閱讀這些筆記,將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父母親職效能,讓管教更有優雅。
Photo:francois schnell,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