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親師溝通之間,由於每個人的角色、立場,以及所面對的情境不盡相同。因此,在對話過程中,總是會激盪出,各種不同的意見衝突。

 

然而,親師溝通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能夠以孩子合理受教權益,及讓班級經營與教學順利進行,做為最優先的考量。而讓親師彼此取得最大的合作、默契與共識。

 

在校園服務過程中,以下所列,老師的反應,往往會讓聽者(家長)感到無奈,也害怕聽到。

 

1.         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時間?

2.         這是資源班老師的事?

3.         我們班上學生那麼多?

4.         這樣對其他學生不公平?

5.         他應該要去看醫生!

6.         他這種情況應該要吃藥!

7.         你們不能這樣教孩子!

8.         我沒有辦法!

9.         他應該要去讀特教班!

 

理由在於,這些話的背後,多少在傳遞一個訊息:雖然你們不斷告訴我,這孩子他有多少的特教需求需要被協助。但是,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我的時間、心力、能力就是這樣。別期待要求我增加額外的負擔或工作量。

 

這些話,也讓我感到擔慮,在於眼前的老師,面對教室裡,特殊需求學生,可能無所作為,不想有任何的改變。

 

這很容易導致師生之間的衝突,一波、一波又一波的發生。如此,反而讓老師的班級經營更加陷入困境,親師生陷入三輸的狀態。

 

 

同樣的情況,對於老師來講,也會因為以下家長的回應,而讓自己感到使不上力。縱使自己認為,想要對眼前的孩子提供協助,但是,當遇到不是很積極的家長,這時,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孩子的狀況停擺,或問題愈來愈惡化。

 

這些內容,反映著家長在教養上,可能存在的無力、無奈、無所謂或無所作為。然而,孩子問題的解決,並非只是單方面,由學校老師或相關輔導、特教系統進行解決,就能應付。

 

特別是,當最切身的家長無法有效,或缺乏意願與動機,以進一步協助自己的孩子,對於老師來講,真的是情何以堪。

 

1.         這是你們老師要做的事情!

2.         我很忙,隨便你怎麼處理!

3.         我管不動他了!

4.         我沒辦法!

5.         你不用跟我說這些!

6.         老師,我覺得這是你帶班的問題!

7.         他在家裡沒有這些問題!

8.         以前的老師也沒有反應過!

9.         安親班老師說:我的孩子在那邊很好!

10.      醫生說:我的孩子沒問題!

11.      都是XXX同學影響我的孩子!

12.      我想這是你個人的情緒問題!

13.      老師,你結婚了嗎?

14.      老師,你有小孩嗎?

15.      老師,我看你應該剛從學校畢業?

16.      老師,你教書幾年了?

17.      我們本來是想要給○○○老師帶的!


 

PhotoJeffrey Man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