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聽到,許多的爸媽以及老師會說,「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惹我生氣」「他是故意在那邊哭鬧發脾氣」。

 

面對孩子的故意,有時,我會思考他要釋放的訊息會是什麼?故意,不外乎,孩子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以尋求我們對他的關注與注意,或對他做出他所期待的反應

 

要降低故意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孩子實際的需求,適時並主動給予關注以及回應。例如當面對家裡,手足之間的爭寵,或孩子認為我們偏心,把太多的注意力、心思放在另外一位手足身上。這時,如果我們主動在孩子不適當行為還沒發生之前,適時並主動給予回應,將有助於降低孩子這些故意行為的出現

 

當持續面對孩子透過激動,哭鬧或耍賴的方式,來尋求注意。以下一些方式,提供給您作為因應的參考。

 

(一)採取先發制人

 

當你預期孩子在某種情形下,依然會如同以往地大聲哭喊、尖叫。這時,與其讓孩子先發牌,而讓我們在後面,苦苦的解套追趕。倒不如,我們先發制人,把孩子可能發生的行為,先一一說出來,這有助於降低孩子情緒反應的強度。

 

例如「○○你先想好,待會你是要放聲大哭,躺在地上鬧,或握拳揍我。你先想清楚,因為待會媽媽還是會要求你把手機收起來。」

 

提醒自己,這方式適合運用在孩子能夠理解你的話中有話。

 

(二)說出內心小劇場

 

讓孩子實際瞭解,媽媽知道他行為背後的目的。試著將他行為的目的,尋求關注的需求,清楚地反映給他知道。

 

例如「媽媽知道,你這麼哭,那麼鬧,其實是希望媽媽平時多關心你,多注意你。不要把時間都放在照顧妹妹身上。

 

(三)期待的行為模式

 

當我們不希望孩子透過哭鬧、激動的方式,來尋求關注。那麼我們必須要思考,自己期待他以什麼樣的作為來回應。例如當期待孩子能夠好好的說服自己,那麼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好好演練「說服」這件事。

 

(四)冷靜不語的日常練習

 

孩子的掌控行為,往往產生效果,主要在於當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我們大人往往立即地給與回應。雖然這些回應,你可能表現出生氣、責罵,或激動情緒。但也因為如此,很容易讓孩子發現,我們正受到他的影響。

 

因此,除非孩子的行為有安全上的顧慮,或破壞行為造成危害。不然,最好的反應方式,就是冷靜看著他,不說話。雖然有些困難,但這是平時需要好好練習的基本功課。

 

(五)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原因

 

先不要急著馬上想要找出原因,先讓孩子這些情緒獲得處理,再等待適當時機,好好的與孩子進行溝通,以釐清原因。時間點的選擇,以孩子和自己的情緒皆緩和之後,同時爸媽的時間比較充裕的狀況下,再對話。

 

有時,孩子的抱怨內容很籠統、模糊,例如他可能反映「我要你多注意我,多關心我」。這時,你可以試著探詢,他所期待的具體做法會是什麼?


 

PhotoJoe Dyer,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