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在許多老師的心目中,真的沒有像以往那麼的乖,那麼聽話,老師一句話,孩子就會中規中矩的配合老師,維持該有的秩序。
沒錯,對有些孩子來說,行為可以表現非常的一致,無論眼前的老師,在班級經營上,在個性上,在教學上,是什麼樣的模樣。
但是,有些孩子卻會隨著老師的不同狀況,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這一點,其實也相當符合人性,不是嗎?
面對眼前的教室秩序問題,我們很容易直覺認為,這是「他」的問題,因為我們發現,教室裡的其他孩子,都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來表現,就唯獨這個孩子不行。
或許這個孩子,在你心目中,與其他孩子真的有所不一樣。但說真的,又有哪兩個孩子,真的一模一樣?
只是,當我們把矛頭聚焦在孩子身上時,或許,我們可以先停下來思考,眼前這個孩子站起來走動,在課堂上,嬉笑怒罵,頻頻回首,交頭接耳說話,或是望向窗外發呆,無法專注在自己的教學上,這時他到底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樣的訊息?
或許我們先回歸到自己,先自我覺察自己所說的話,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以及對待的孩子的方式,是否足以造成眼前,這個孩子他所呈現出來的模樣?
當然這樣的思考,傾向於內在的歸因,或許讓自己壓力大一些。但卻讓自己有機會,隨時來覺察、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教學模式,同時又可透過適度的微調、修正,而讓自己在班級經營上,教學上,有所調整與突破。
當我們發現,我們真的努力的做了許多的嘗試,但是眼前的孩子,似乎依然沒有明顯的改變,這時,身為老師,真的可以理直氣壯的,很坦誠的讓家長瞭解自己的為難,以及老師當下,面對的困境。當然更重要的是,你對於眼前這個孩子的擔心。
有時,當我們思索孩子是否有一些身心特質(例如ADHD),真的是足以需要透過醫療專業上的協助。這時,有一個判斷的指標,就是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表現,是否出現跨情境的狀態,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場合,例如,原班教室,安親班或是家裡表現出來的問題,都一致。或是在不同課程,例如國語,數學,語文,社會自然課呈現出來的模樣,也是類似。當孩子是這樣的情形,或許我們就需要特別關注眼前孩子的特質。
人與人的互動,真的很難直接,僅歸咎於是單一的因素,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主要也是在於思索,當我們面對眼前的問題,是否可以先練習,往內自我覺察。待問題釐清之後,在試著,向外來探究,眼前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需要協助的地方,例如轉介醫療進行鑑定或治療等。
既然是一種關係,無論是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在在說明了,這真的就是兩個人的事。要調整,要改變,真的需要啓動兩個人,一起來進行。
Photo:Anemone123,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