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欺騙這件事情,當然對於父母來說,我們幹嘛自討苦吃,沒事找事做?我們不是希望孩子可以誠實說話,為什麼現在還要來特意教孩子欺騙人?

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或許你可以先放下心裡的疑惑,以及對於欺騙這件事情,所存在的刻板印象。

讓我們先回到欺騙這件事,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其實反映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關係到孩子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能力的發展,或許到這邊,對你來講,看到「心智理論」四個字,可能已經望而卻步。

我試著用比較淺顯的方式來說,其實心智理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的出現。心智理論能力,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心智解讀的能力,它反映了一個人、一個孩子,是否可以自我覺察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例如情緒,感覺,欲望,想法,信念,意圖等。同時,也能覺察他人的心理狀態。

當有了瞭解之後,接著孩子是否有能力,可以試著去推論、預測他人的情緒行為反應。例如當我們怎麼說,怎麼做,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來舉一個在故事中,經常會出現的畫面。當一隻兔子,被一隻野狼在後面追殺,這時兔子非常緊張的,往狐狸的方向跑了過來。

隨後,兔子氣喘呼呼的懇求狐狸,「如果你發現野狼來的時候,請你不要告訴他,我躲在這個山洞裡。」這時,狐狸好心的點點頭(可不要都認為狐狸是壞心眼啊!),沒多久野狼真的過來了,「狐狸,你有沒有看見兔子?他往哪個方向去了?」狐狸手指著草原的方向,野狼在說聲謝謝之後,就快速的狂奔而去。這讓躲在山洞裡的兔子大大鬆了一口氣,眼前的狐狸,也展露出他得意的微笑,因為他幫兔子解圍了。

當我們試著,把這樣的故事,和眼前的孩子,特別是,普遍被認為心智理論能力發展較為落後的泛自閉症孩子,我們可以讓他知道,原來在人與人之間,在狐狸以及野狼之間,會因為每個人的不同經驗,不同角色,而對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

這裡存在著心智理論當中,非常強調的「錯誤信念」(false belief)。也就是說,狐狸明明知道兔子躲在山洞,但是當他告訴野狼,兔子往草原的方向去,他會知道野狼可能會相信自己的話,而往草原的方向狂奔,事實也證明如此。

 

到底孩子該不該學狐狸的行為?當然,如果你認為狐狸跟兔子是好朋友的話,那他真的需要幫兔子解圍。既然要解圍,狐狸就得要運用他聰明的腦筋,來動動腦,如何讓野狼步入他的圈套。

欺騙,當然從道德上來講,很容易被刻板的認為是一種無法被允許、接受的事。然而我們也一起和孩子討論,欺騙這個行為,這時是被放在什麼樣的情境脈絡裡面來探討。

如果欺騙本身是可以達到解救你好朋友的一種方式,那麼自己到底做不做?先不給孩子標準的答案,但是你可以聽聽看孩子會怎麼說。

當泛自閉症孩子也懂得欺騙,我想先恭喜你,孩子的心智理論能力又向前進跨了一大步。


PhotoShingo_No,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