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診斷為亞斯,或疑似亞斯。診斷為過動,或疑似過動。到底要不要和班上老師說?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診斷,在說與不說之間,陷入兩難。
當你選擇不說,或許心想,現階段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人際等反應,還不明顯到典型的亞斯伯格症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白話一點說,就是你認為老師還看不太出來)
縱使醫療診斷上,提及孩子為亞斯伯格症或疑似亞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疑似過動。你也不考慮為孩子申請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分。
或許,你心想先讓老師以面對一般生的方式,來與孩子接觸,且進一步觀察孩子在普通班的反應。走一步,算一步,以靜制動。
雖然,你知道,老師對於孩子在班上的情緒,行為,學習,人際等表現略有微詞。
或許,你的選擇不說,倒也非刻意隱瞞。而在於擔心,在口頭告知老師,或將診斷證明書給予之後,老師是否出現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把孩子的表現都歸咎於他就是亞斯,他就是過動,無論自己怎麼做,也沒什麼作用的錯誤觀念,而消極無所作為。
或許,你顧忌到在教學現場上,並非每一位老師都想進一步,或願意了解身心障礙孩子的特質,無論亞斯或是過動。那麼索性就選擇保密,讓老師對孩子一視同仁。雖然,你心裡有些忐忑不安。終究,孩子依然有些亞斯或過動的傾向。
在說與不說之間,讓有些爸媽如同走在鋼索上,難以抉擇,內心很是煎熬與折磨。又深怕有朝一日,老師得知孩子早就有了亞斯伯格症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醫療診斷。
我時常提及,診斷是一種溝通,是了解眼前特殊需求孩子的關鍵。但這溝通卻需建立在彼此都有共同想要瞭解孩子的動機上。當我們具備了想要瞭解孩子的動機,就有機會走進孩子無人知曉的內心世界。
請釋放出我們的善意,釋放出對待孩子的誠意。
在教學現場上,如果我們誠心願意合理看待孩子。我相信,孩子一定會誠心感謝,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一位願意瞭解他,接納他,理解他的老師。--這將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生命中的福氣,生命中的改變契機。
感謝在教學現場上,無數想要瞭解特殊需求孩子的老師們。扶孩子一把,陪孩子走一段,接納孩子的所有存在。
Photo:Sunny Studi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