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疫情期間,師生的壓力源

 

開學後,無論老師或是學生,試著一起列出彼此所面臨的壓力源,壓力事件。

 

具體的條列出來,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壓力事件。

 

對於當事人來說,正面或負面的壓力事件所需要承擔的壓力強度,可能是類似的。

 

當我們可以清楚的將壓力源寫下來,就可以進一步釐清有哪些壓力事件,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例如COVID-19疫情的發展,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試著調適以及好好因應。

 

負向情緒的自然與必要

 

讓孩子們了解,無論是哪一種情緒,例如生氣、憤怒、焦慮、不安、沮喪、傷心、難過、煩躁等,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以及存在的必要。

 

例如適度的焦慮,能夠讓我們和周遭的的人事物,保持警覺,維護自己的安全,或提升自己的學習表現。

 

適度的焦慮,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這是最好的狀態。

 

然而,自己必須要注意,當下的焦慮是否超出我們可以的負荷,進一步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工作、感情等。

 

自我表露對未知的不安、懷疑與困惑

 

COVID-19疫情仍未停歇,讓大人與孩子持續處在未知的狀態。沒有人知道疫情會到什麼程度?會持續多久?對自己會產生多大的改變?

 

在這當中,所產生的不安、懷疑與困惑,是很自然的現象。讓師生透過彼此的討論,彼此的自我表露,說一說,分享出來,也是一種紓解。

 

同時也讓孩子了解,大人在面對某些事物,例如疫情依然會感到脆弱。面對脆弱也是一種成熟的呈現,老師並非一定得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如何的勇敢。

 

在教室裡,老師可以自我表露到什麼程度,孩子多少也願意說到什麼程度。

 

讓師生彼此進行自我表露,也讓彼此了解原來有些想法,不只自己這麼想,在其他人的想法中,原來也一樣。

 

人與人之間的敏感連結

 

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顯得相對的敏感。無論是社交距離的拿捏,以及對於疫情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不安、懷疑,難免對在校園裡面的相處,彼此產生某種程度的戒慎恐懼。

 

這些敏感,有時讓我們過度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同時不自覺的強化,放大在內心裡,面對未知的恐懼。

 

試著讓孩子理解,這段期間人與人之間,存在了矛盾,猜疑,雖然不盡合理,但也讓彼此知道或許這需要一段時間逐漸調適。

 

隨遇而安與破除執著

 

COVID-19疫情對我最大的改變,在於逐漸地調整隨遇而安的認知,例如現在無法做的事情,就先挪到以後,把原本日後要做的事情,挪到現在來做。破除執著,給自己一些滾動式修正的經驗。當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它,那就試著接受它,讓自己學習因應與調適。

 

 

 PhotoThirdman,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