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會怕,你陪我,我不敢一個人睡覺。」

「這有什麼不敢的?這是自己的家耶,趕快去睡,別再吵我了,媽媽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忙。」

「你陪我睡,我不想要一個人睡覺,我會怕。」說著說著,姐姐放聲哭了起來。

「這麼晚了,你不要在那邊鬧了。你再不睡覺,明天我就不陪你玩扮家家了。」媽媽話一說完,姐姐哭得越來越大聲。

 

許多大人很納悶,在家裡,孩子到底有什麼好怕的?到底在怕什麼?

 

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對孩子來說,卻總是一場無法調適的大事。

 

相對焦慮來說,害怕其實很明確。例如有些孩子怕黑,怕暗,這時我們把燈打開,或睡前開個小夜燈,孩子的害怕指數就會下降。

 

有些孩子害怕一個人,這時縱使房間裡燈是暗著,但旁邊有人陪伴,孩子的害怕也會明顯的消失。

 

當孩子要求爸媽陪自己睡覺,或許原因來自於孩子想要尋求爸媽的注意,想滿足情感上的需求,享受爸媽的親情陪伴,或如同上述的例子,孩子對於獨處會感到害怕,或曾經做惡夢。

 

孩子的害怕情緒很自然,因此我們不去否定孩子的主觀情緒,向他反應這沒什麼好害怕的。

 

但孩子害怕的想法是否合理?這就有待進一步釐清。

 

有些孩子很敏感,對於生活周遭事物觀察的非常的細微,並且很容易和自己連結在一起。

 

高敏感不是壞事,但是當高敏感伴隨著負面的思考,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負面的訊息上,這時對於孩子日常生活就真的會礙事。

 

面對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這時讓我們好好的來思考,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的發展是否順利?同時想想,過往孩子是否有獨處的負面經驗,使得當自己暴露在獨處的環境,這時害怕的情緒很容易被誘發出來。

 

先別不耐煩,或許爸媽的確還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忙碌,無法陪睡。

 

但當孩子不時的發出「我不敢自己睡」這訊息,是該讓我們好好重新檢視孩子的獨處以及安全感等課題。

 

先別強迫孩子一定非得自己睡,允許彼此可以有一些時間,好好的來調適如何自在的獨處與睡覺。

 

在陪伴的過程中,慢慢地來了解孩子腦內小劇場,或許有助於讓我們發現躲藏在害怕背後的原因,以尋求相對應的解決之道。

 

PhotoPexels--2286921,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