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可以問一下周圍的青少年,對於父母的嘮叨,自己的感受,不外乎煩躁、厭惡、生氣。

 

同樣的,如果來問一問爸媽,為什麼自己老是愛嘮叨?多數人的反應是,如果孩子把自己該做事情做好,誰又想要嘮叨。

 

沒有人喜歡扮黑臉,沒有人喜歡被孩子討厭,但是對於父母來說,當自己不提醒、叮嚀、糾正、指責,這時孩子怎麼會改變?

 

所以還是回到前面那一句:如果孩子把自己該做事情做好,誰又想要嘮叨。

 

但是孩子也很明確地讓你知道,你越嘮叨,我就越不想動手做,越不想改變。

 

這時,你又可以嗅到嘮叨的迴圈又出現了,你不做,你不改變,我的嘮叨又出現。

 

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就這樣一次一次又一次,彼此不斷地衝突碰撞,不斷地拉大彼此的距離,讓親子更加的疏遠。

 

往往我們不會覺察到自己的嘮叨哪裡有錯?又回到前面那一句話:孩子如果把自己該做事情做好,誰又想要嘮叨。

 

我們可以確定第一件事,眼前孩子的表現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

 

我們可以確定第二件事,父母的嘮叨的確讓孩子負面的情緒被引爆了出來。

 

我們可以確定第三件事,父母的嘮叨,對於孩子情緒行為的改變與表現,似乎沒有效。

 

我們可以確定第四件事,當父母只會嘮叨,這時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已經沒有其他的作為,已經對我們沒有其他辦法,只剩下嘮叨這回事。

 

我們可以確定第五件事,當父母對孩子嘮叨,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看見自己的不好,對自我感到厭惡,負面思考與負面想法也很容易爆表。

 

當嘮叨成為孩子的情緒地雷,這時我們真的得要好好的想一想,如果嘮叨沒有辦法發揮它的作用,同時也帶來這麼多的副作用,那我們是否可以先把嘮叨庫存起來,暫時擺一邊。腦力激盪一下,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起來,好表現出符合自己的期待。

 

當嘮叨這條路行不通,就如同巷子口,架起了警告標誌,前方施工中,請繞路。

 

但我們明明看見了標誌,卻不管三七二十一,車子依然往前開了進去,結果總是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親子關係是得需要細膩的覺察,就如同我們開車在路上,一樣得非常專注的觀察周圍的變化。

 

此路不通,給自己彈性,換個方式吧。

 

至於哪個方法最好,那個方法最適合自己的孩子,並不一定有標準答案。

 

但讓我們想一想,當孩子表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例如房間凌亂、課業成績低落、3C使用時間太長、說話態度讓父母不時拳頭硬了起來。面對這些行為的表象,究竟孩子所要告訴我們的訊息是什麼?

 

找出其中可能的原因,我想解決之鑰就隱藏在其中。

 

PhotoMikhail Nilov,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