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無所不在,只是對孩子來說,是否可以清楚的感受、覺察、分辨、鑑別當中不同情緒的內涵。
情緒感受很主觀,只是有些孩子卻不見得容易,能夠明白說了出來。
就如同孩子上台報告,上台領獎,上台表演、唱歌、跳舞,上場比賽等,這時孩子是否能夠感受到自己當下的情緒。
無論是緊張、焦慮、尷尬、興奮⋯⋯這些情緒的呈現都非常的自然,隨著每個人不同的思考,過往的經驗,當下的感受,而存在著不同的情緒反應。
當孩子無法清楚的覺察自己的狀態,這時讓我們把鏡頭轉向頒獎典禮的舞台。
讓孩子試著去解讀他人在台上台下的情緒反應,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去對照自己可能的情緒。
例如頒發奧斯卡金像獎,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在這些頒獎典禮上面,我們總能看見台下與台上,不同情緒參雜著。
緊張有時只是在那一段時間,例如宣讀入圍者,宣佈得獎之前,這時總是令人期待與緊張。但當結果一出爐之後,緊張就不見了。
除非,超出你的預期,你獲獎了,你驚慌失措,卻又不可置信,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你得上台領獎了。這時,在走上台上之前,站在台上對著麥克風發表獲獎感言之前,之中,你可能緊張的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說的吞吞吐吐,但這當中,依然有著興奮與喜悅參雜。
但焦慮不一樣,焦慮是一段漫長的狀態,甚至於頒獎典禮結束了,你還是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只是你不知道,你自己到底在焦慮什麼?無論得獎與否。
緊張,或許你會很清楚知道,你沒有把握最後結果,到底是不是你?但是當結果已經出來了,我們心裡面可能出了,傷心,難過,生氣,無奈,委屈,沮喪,不滿或莫名焦慮。
這種焦慮或許擔心的是,日後是否還有適合自己的作品可以拍,或是擔心現在的觀眾、聽眾、粉絲如何來看待自己?觀眾對自己會有何評價?自己以後的演出機會是否會降低?
沒錯,這一切讓我們試著去揣摩台上的人他的情緒,他的感受,他的想法。
慢慢地,我們再把鏡頭拉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起與孩子來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以對自己要更加的了解。無論台上,台下,以及任何的生活日常,自己的情緒變化。
Photo:sobim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