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物有時就像游泳圈的角色,它讓不敢游泳的孩子有了動機願意嘗試下水。
  • 同理,增強物的出現,讓孩子也有了動機願意去嘗試較難的挑戰,特別是對於發展遲緩及特殊兒童面對一些認知學習活動時。
  • 問題是,增強物僅能『有時』扮演游泳圈,卻不能一直把它當游泳圈。
  • 這當中所要傳達的訊息是,當父母或老師一直使用增強物,特別是物質性的增強物時,孩子雖然願意游泳,但卻是一直套著游泳圈在游泳,而無法真正學會游泳。
  • 引喻這些例子,希望反應的是在運用增強物的時間點上,同時必須考慮何時將這些增強物逐漸退出,例如從物質性逐漸轉移至社會性,再逐漸內化成孩子自己的動機。
  • 在選擇增強物的進場時間點上,建議該項活動對孩子而言,最好是有些困難性。
  • 例如當拼圖遊戲對認知發展較落後的孩子具有挑戰性時,此時可選擇事先告知該增強物。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知道八片拼圖對你有些困難,但我們試試看,如果你完成了,我們就去吃冰淇淋』。當然冰淇淋對孩子而言是需要具有影響力的。
  • 只是慢慢地,如果孩子同樣要獲得冰淇淋,則其拼圖的難度也隨之增加,例如十二片、十六片、二十四片,當然在這中間您所給予的社會性增強也逐漸加入,例如您的微笑、您的讚美、您的擁抱、您的肯定。
  • 當然,畢竟冰淇淋吃多了終究不是好事,物質性增強給多了也容易反過來妨礙孩子的學習態度,例如沒有增強物(餅乾、糖果、打電動等),我也不願意做。
  • 所以有進場,就需要有退場。當孩子在該項活動及能力逐漸穩定時,增強物是可以逐漸消退,而讓孩子有機會內化成自己的學習動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