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總是讓自閉兒焦慮。


這種焦慮,或許也正在傳達著一種訊息。當下,孩子不知道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也因此,在等待的空檔裡,總是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漫長、無止盡的不安與焦慮感。自然而然,自閉兒的自我刺激也因此被喚起。轉圈、搖晃身體、發出怪聲、揮動雙臂、情緒亢奮、激動等。當然,這些舉動很容易喚來旁人的異樣眼光,制止、指責與糾正。因此,如同惡性循環般,讓自閉兒更不知所措,自我刺激像迴圈般再度轉動。

面對空檔,或你所謂的打發時間。對於大人來說多少自己還會滑滑手機、回回LINE,欣賞風景、看看人,或靜心思考,不然調整到文青模式,帶本書閱讀等待。

我們很容易找件事情來做,把注意力轉移到這些事情上。好吧!補個眠,打個盹都好。不至於讓自己陷入不知所措的漫長等待中。

但這樣「消磨」或「運用」等待時間的能力,卻不是自閉兒說來就來的。

對於當下情境的未知,總是容易讓這群孩子們感到莫名的焦慮。

演講時,我常常提到一句話「當你讓自閉兒沒事做,你就要有心理準備,等待做更多的事。

而這裡更多的事,指的是你將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與心思,在處理自閉兒所伴隨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最常令父母措手不及的,就是孩子們的刻板、固執、重複的自我刺激行為。特別是在大庭廣眾的公共場所,刺激又多又複雜,更是容易讓孩子失控,讓你更焦頭爛額。

我常常說「特殊教育是一種預防的概念」。面對自閉兒的教養也是如此。

既然孩子們很容易在等待中,因「無所事事」或「不知道該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而焦慮。那麼平時就讓我們多引導、分享、示範,讓自閉兒學會運用等待時間。

讓孩子做他會做的事。熟悉,總是容易讓自閉兒喚來「靜心」的作用與效果。

試著拿起筆,寫下你的孩子平時所擅長的事、會做的事、他的優勢。

接著再考量,在不同的情境下,他可以進行哪些事。

當然,在孩子所進行的事情上,以不造成周遭他人困擾為原則。

想一想,孩子在排隊等車時,他可以做什麼?同樣的,在醫院門診前呢?在遊樂園排隊等候呢?

每個孩子都有他專屬讓自己心平氣和的靜心方式。這一點,你可以回頭想想。

當然,等待時,你也可以和孩子說說話、聊聊天、講講故事、讓他認識周遭的事物。

或出門前,提醒他隨身可以攜帶的物品。這讓自己靜心的物品,扮演著平安符的作用。讓自閉兒能夠感受到安心。

當然,掌握時間,縮短等待時間,也是一種因應方式。如果你發現家中的孩子在等待這件事,還需要一些時間琢磨的話。

例如約診時間、上課時間、搭車時間準時抵達,或提前五至十分鐘到現場。

如果你的孩子即將接受的是新的事物或情境,這時,你可能就需要考量孩子「情境轉換」的能力。反而孩子可以考量提前到,慢慢適應。當然,在這等待的時間裡,還是讓他有事做,做會做的事,喜歡做的事。



Photo:Piotr Księżopolski,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