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表現上,只能二選一,毋庸置疑,我寧可選擇前者。

在校園裡,班級裡,依成績排名下來,一定會有墊底的幾位同學,在後面苦苦承受著他人的冷嘲熱諷以及自我挫敗感。在國英數社自的學科裡,這些孩子總是困在低成就的泥淖裡,無法自拔。因此,時而逃避面對學科學習這件事。甚至於,產生了習得無助感。

這種狀況,總是讓爸媽在一旁,看得心著急,不時催促者。甚至於各種威脅利誘的籌碼與伎倆,全部搬上檯面。我們使盡全部的力氣與心力,希望能夠讓孩子在學科分數上有所突破。

為什麼爸爸媽媽,總是認為成績很重要。心理師,到底成績重不重要?」在一場演講後,一個國中女生趨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回答她:「成績讓我們多了一些選擇的機會。」她似乎懂了一些。

只是如果我們僅聚焦在學科上,這類在課業成績墊底的孩子,依然顯得無力。學業表現,當然是重要。只是對這些孩子來說,或許我們可以先跳脫學科,試著陪伴孩子一起找出他相對擅長的興趣與能力。好讓他看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提升自我肯定以及產生內在學習力。

例如孩子對於彈奏小提琴,自有一番的樂趣以及自信。在演奏過程中,充滿著熱烈的情感。同時,目標也明確,想要在一段時間內能夠獨自的演奏某些樂章,甚至於能夠在團隊中,共同參與進行合奏。

或孩子則對於組裝玩具,充滿了主動性。在組裝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好奇、探索與樂趣。對於自己的巧手,自己的創意,自己的建構概念,充滿了自信。同時,也樂於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組裝經驗。

也許像這兩位孩子,他們的學科能力不盡理想。但是,至少他們對於特定的事物,充滿了內在的學習力。

沒錯,你可能依然希望,這兩位孩子的成績能有所突破。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先聚焦在他已存在的能力上,先看到自己的有,先給予自己的肯定。再慢慢的,類推到課業上。例如透過閱讀相關小提琴音樂的書籍、樂譜,或透過組裝手冊,來慢慢對於閱讀產生主動性。

讓孩子對於眼前這些事物,先具備的內在學習動力。或許他就有股動力與勇氣,願意來面對自己學科上的不足。屆時,我們再試著進一步找出孩子學業表現低成就可能存在的問題成因。例如是否基礎概念太過於薄弱,或是在哪部分理解的環節上出了問題,好進行解套。


PhotoPeter Lindberg,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