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需不需要看兒童心智科?」「需不需要去掛復健科?」「需要找語言治療師嗎?」「需要安排臨床心理師嗎?」「職能治療師是在做什麼?」「物理治療師和我有關嗎?」
有時,面對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長拋出以上的疑問。我經常在思索是:孩子有沒有需求?如果有,自然而然,爸媽就該尋找相關的服務或協助。
只是這個需求,對於父母來說,卻也是很難加以判斷與拿捏。有時,一忽略,卻也很容易錯過孩子早期療育的關鍵介入。
有時,父母會問「那要到什麼情況才要找?」說真的,如果你心裡面有那麼一點點的不放心。無論是,對於孩子的認知、語言、粗動作、細動作、社會情緒或感官反應等發展的疑慮。這時,你是可以進一步尋求相關的評估與協助。
我並不建議家長自己在茫茫的網路世界裡,自己去拼湊、去猜測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當我們耗掉太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甚至於,因為訊息的錯誤判斷,往往很容易錯過孩子的療育黃金時刻。特別是,對於一到三歲,或四到六歲的孩子。這時,每一個階段可都是非常敏感與關鍵。
先前,自己在幼保系教書時,曾經在幼兒園服務的同學問我一件事「老師,我和我們幼兒園的園長懷疑班上有個孩子有自閉症的傾向,我和園長決定先觀察個半年。」
當時,同學話一說完,只差我沒有直接從她後腦勺給拍下去。我告訴她「與其你和園長兩個人在旁繼續觀察個半年,這時你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說服家長,請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接受評估。不然,你們觀察個半年,人家醫療專業也許只需要半天就可以澄清。」
我心想「當半年後,你跑回來告訴我『老師,你還記不記得,之前我跟你說過的那個疑似自閉症的小朋友。經過我和園長半年後的觀察,確定他真的是自閉症孩子耶!』沒錯,也許真的被你給猜對了。但我在乎的是,這半年是不是也讓我們錯過了這個孩子的關鍵療育。」
既然到了醫院,安排了醫生門診、心理師、治療師的評估。我衷心期盼專業醫事人員能夠試著以家長能夠聽得懂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我也鼓勵家長能夠試著練習問問題。特別是,將心中的疑慮,在你離開診間之前,好好的將疑慮問清楚。
例如當醫生告訴你「媽媽,你的孩子疑似自閉症。」這時,你可以進一步詢問「請問醫生,你能不能告訴我,你從什麼地方發現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傾向?」試著讓醫生來說服你。
面對孩子發展疑慮,與其費心猜測,不如透過專業澄清。
Photo:Esther Max,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