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主要想和大家談的是特殊需求孩子接受分散式資源班【註1】的協助,無論是抽離或外加,對於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可能存在的想法、感受以及行為反應。

這當中,主要考量孩子的身心特質,是否有他實際的特殊需求。這需求可能來自於學科補救、人際互動與社交技巧的加強、情緒管理的課程安排或是專注力的提升。

由於有些孩子,在資源班課程的參與上,是採從原班抽離的方式。因此,對於被抽離的孩子來說,時而得面對同儕的異樣眼光或疑問,或過度的關心。

有時,同學們不經意地問「你去上什麼課?」「什麼是資源班?」「你為什麼要上那種課?」「為什麼我們不用上?是不是有問題的人才要去上?」「上資源班的人是不是都……」說真的,有些孩子會不堪同學們如此你一言,我一語地問著。

當孩子對於「資源班」三個字顯得過度敏感,甚至於對這些字眼本身存在著一種負面的解釋。你會發現有些孩子會對於資源班遲疑著,甚至於逃避、抗拒而不願意前往上課也大有人在。

孩子是否需與接受資源班,如同前面所提,請從孩子身心特質是否有需求來切入。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來了解,他自己是不是有這方面的特殊需求,同時是否需要被幫助。

如果有,那麼孩子在取得這些需求的過程中,是不需要被污名化、被歧視的。

面對「資源班」「潛能班」「學習中心」等各種名稱不同,但資源相似的特教課程服務。我們大人如何解釋?我們大人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當中,也決定著孩子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看待。

如果資源班的安排是孩子的需求。這時,我想我們就需要讓孩子來了解、接納自己,同時以合理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所接受的特教服務。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如果他的需求因為問題獲得改善而逐漸降低。這時,他參與資源班的時間、頻率以及上課的模式也會有所調整。

期待我們的孩子能夠有一種勇氣,理直氣壯地跟別人說「因為我有這需要,所以我樂於接受資源班上課。」不是問題,別用缺陷。不是孩子在原班裡惹麻煩,而是他有這個需要。

接納自己的特質,看見自己的需求,同時獲得應有的協助。這一切都是適切的安排。

註1: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5 條  本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款所定分散式資源班,指學生在普通班就讀,部分時間接受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




Photo:Jason Bolonski,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