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群很容易被誤解的孩子。當孩子在教室裡被問的時候,選擇不說,有時老師第一個直覺是「連這個問題你也不會?」特別是,當老師一問再問的時候,孩子依然不回答,這時就更容易去懷疑這個孩子的心智是否有問題?是否程度有問題?當然有些老師也可能誤以為這個孩子在消極反抗,一種「在我律師抵達之前,保持法律緘默權」的做法。

我們還是誤解了這群沉默的天使。

當孩子長期在教室裡不說話,同學就很容易認為這個孩子不好相處、高傲或者甚至被認為是自閉。有的老師乾脆懶得再問,反正問了,他也不會說。同學也開始會嘲笑「連這麼簡單也不會回答,笨喔!」

說真的,面對如此一波一波又一波的不友善回應。當這些氣氛,瀰漫在教室裡的每個角落與空氣中的時候,更加使得這些孩子保持緘默,口中的聲音更難在教室裡面出現。

友善一點的老師常以為這個孩子的特質就是安靜、害羞、內向。既然這是他的特質、他的個性,所以就不需要去改變他。

更何況在教室裡,能夠安靜的孩子對老師來說是多麼美麗的資產。畢竟老師已經讓那些話說個不停、動個不停的孩子傷透腦筋。

因此,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就這麼自然而然地被忽略。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真的是百口莫辯。心裡有許多的疑惑,無從脫口而出。

我們的社會對這一群孩子的了解其實是非常微乎其微。除了以上在教室裡的可能誤解,多數的家長也不認為孩子的不說話是個問題。更何況,他在家裡話可是說的挺流暢的。

我們的錯估形勢,疏忽了班級裡老師的細膩回應。緘默的不被看見,就讓問題漸漸如繭般把孩子束縛住了。而這一拖,又是好多個年。

然而,有一群家長卻也深深苦惱著孩子在學校不說話。畢竟孩子在教室裡,自己鞭長莫及,不知道該如何幫助。

更何況,如果遇到老師的不了解、同學的不諒解,焦躁的父母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繼續保持緘默下去。當然,孩子的焦慮繼續持續,依然不語。

沒有一個孩子自願成為緘默。沒有一個想要有如此的選擇。但被迫於焦慮的無奈,他們的無聲,卻讓我們也無法聽見他的求助之聲。

期待每一篇的相關文章,多一些選擇性緘默被看見與認識的機會。




Photo:Lindsey Turner,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