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很安靜,安靜到一般的老師可能會忽略了他的存在。除非,你在課堂上,點了他,把他叫起來,回答問題。不然,你的目光很可能不會停留在他身上太久。

「我很想幫幫他。但是,又很怕會不會幫了倒忙,適得其反?」

你的細膩觀察,發現了他的存在。你的貼心舉動,燃起想要推他一把的動力。

「我知道,他在位置上,靜靜的坐在那裡。從他的眼神,我可以發現其實他是很渴望像其他同學一樣,自在地開口說話。」

「我很想鼓勵他、告訴他,開口說話這件事是很自然、很簡單、很隨性的。但是我心裡面也很清楚知道,面對一個開口說話容易焦慮的孩子。這樣子的理所當然,其實是很容易忽略了他的實際感受。」

的確如此,如果說話那麼簡單,這些孩子也不需要焦慮、痛苦那麼多的日子。

但這也使得班上老師可能面臨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況:很想幫忙,但又擔心是否會無意中踩破眼前這孩子的玻璃心。

我們需要一些敏感與細膩,讓這些孩子在被幫忙的過程中,不至於感受到突兀、尷尬或難堪。孩子是可以知道你友善的心意,也可以漸漸感受到你那一股想要幫助他、支持他、陪伴他的動力。

在班上,如何拿捏其實很微妙。

表面上,看似很自然地,如同一般孩子對待。但是,你心裡其實很清楚知道,要讓孩子開口回答你的問題,其實自己是戒慎恐懼的。

營造教室裡的友善氣氛,我一直認為這是班級經營上,一個最基本的態度。孩子能感覺你的眼神是友善的。你可以創造一種氛圍,讓這孩子先發現自己有能力的感覺。

老師就像是一支螢光筆,能讓孩子的亮點被看見。你可以先從說話以外的事情開始,讓他的優勢特質被看見。我們並不是非得要改變選擇性緘默孩子的特質。可是,當他的焦慮、退縮、畏懼,如果對於他的生活、學習、人際產生妨礙。這時,就有必要進行調整。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依然可以在班上維持安靜。但是,當課堂上有些問題被問及,這些孩子仍可以逐漸透過輕聲細語作為回應。這音量,以老師可以聽到為原則。當然,一開始的聲音,常有如氣音般,微弱地讓人無法聽見。但請給孩子一些時間,你可以善意地回饋他,讓他知道你有接收到了他的回應。

朗讀,是孩子在開口說話之前,一個最有可能的契機。在朗讀的過程中,先以一群人、多數人進行。至少,讓孩子有機會去參與一些開口說話的活動。

我們不需要求孩子一定要大聲開口。但我們可以仔細地觀察與留意孩子的朗讀與回應,來決定後續共同朗讀的人數,以進行必要的調整。漸進地讓孩子有機會暴露在少數人,甚至於,最後只剩下他自己進行朗讀。

請慢慢來。我們必須在心裡有所準備,這可能是一個月、一學期、一年,甚至於是一段漫長的日子。請相信孩子能夠開口,也讓孩子相信他有機會可以開口。讓班上孩子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質。並且請尊重、友善對待每一個人的特質。



Photo:Kaysse,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