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把課本收起來。」「為什麼?」「現在要考試。」「你又沒說?」「我現在不是說了嗎!」「不行,你現在說不行,你一開學就要說,行事曆上又沒有註明今天要考試?」「我只是考十個英文單字而已,你幹嘛反應那麼大?」「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你一定感到莫名其妙,只是在課堂上臨時抽考而已,為什麼眼前這孩子反應這麼激烈?

我經常在各級學校的特殊教育研習的場合,和當下參與的老師們分享一件事情。這也是我自己給自己在演講中的使命,期待透過研習讓每位老師能夠與班上的特殊孩子,在彼此之間產生「關係」。


這當中的關係,主要在於讓老師們覺得班上這些特殊孩子,是值得,也需要我們真正去了解他、認識他、接納他,並懂得如何與他們相處。


有時,為了課堂上老師們可以很快地進入這群特殊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時,對自己來說如何將表演發揮至極致,如何自然地詮釋不同類型孩子在課堂上的狀況,以吸引場上的目光與注意,並讓老師們產生共鳴,「沒錯,沒錯,我們班上那個孩子就是那樣。」而與這些孩子產生了初期的「關係」。


這關係的建立,除了班級導師之外,科任老師更是重要。對於科任老師來說,因為一個星期裡,在該班教室其實就是那一兩堂課。也因此,有些老師很容易認為反正我這堂課40分鐘、45分鐘上完之後,我就需要到下個班級。我沒有時間也不需要特別去了解這些特殊孩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老師選擇了如此消極的態度,這時就很容易因為不想了解,而誤踩了孩子的地雷。


我常常說:當我們在知識上,知道什麼是亞斯伯格症,卻不等同於我們懂得如何與亞斯伯格症孩子相處。但是,如果我們缺乏亞斯伯格症的知識,這時卻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無知」,而在這些孩子身上,誤踩了許多的地雷而不自知。因而衍生了許多無謂、不必要,甚至可預防的衝突。


我也總是強調,當我們彼此的青春在這兩三個小時裡交集。這時,對我來說,如果能夠讓老師們對於孩子存在那一點點的關係,一點點的了解。這時,師生關係就有機會開始往好的方向,產生質變。


我經常半開玩笑講,研習的保存期限通常不到24小時。如果要讓這樣的演講能夠真正地影響到場上的老師們。這時,請提醒自己開始啟動執行力,調整對特殊孩子的態度,願意考量特殊孩子的身心特質,進而在班級經營上,嘗試了一些些細微的改變。這時,將讓老師們保有教學的流暢性、節奏感,及良好的師生互動,孩子們也一定可以感受到老師的友善。



Photo:Alex Grech,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