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興趣換來換去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換來換去的訊息
當發現孩子的興趣三天兩頭換來換去,總是無法維持及專注在特定的興趣上。這時你可能要思考是孩子一直無法在所接觸的事物中找到樂趣的所在,還是孩子缺乏目標性,或者是在專注力的持續上需要被協助。
經常更換興趣的現象,就如同孩子吃蛋糕,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品嚐上層表面的奶油、巧克力、焦糖、水果,或只玩弄上面的裝飾物。而少了細細品味整塊蛋糕的香醇濃郁輕柔鬆軟的好滋味,更忽略了蛋糕內層的什錦水果、雞蛋布丁或芋泥餡等。這時,孩子對於蛋糕就少了熟悉、喜愛的機會。這現象在注意力缺陷的孩子身上往往容易遇見。
當然,有些缺乏目標性的孩子,面對眼前的活動或事物,也茫然地不知道做這些事情是要幹嘛,這種情形特別是容易出現在被迫安排的活動上。例如當你如同在塞滿行事曆的做法上,安排這、安排那,面對一波波由他人決定的活動,無論是珠心算或圍棋、空手或跆拳、鋼琴或小提琴、繪畫或手作、科學實驗或英文會話等。孩子如果只是被迫接受這些活動,而沒思考過自己的胃口或喜好,也不知道做這些的目的在哪,當然持續性也很難維持。
★展期限定
或許,你會疑惑「可是這些換來換去的活動,都是孩子主動說要做的,我可沒逼他啊!」當遇見如此的現象,建議你在每次進行一項活動時,和孩子事先約定展期的限定。如同展覽一樣,至少在該時段內孩子只能繼續進行該項活動。展期未到,禁止安排新的活動。
★參與初衷
當然,在採取時間限定的過程中,如何持續引導孩子找到或維持自己參與的初衷,這是親子彼此可以共同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最初要求參加跆拳道的目的
「媽媽,我好想練跆拳喲,因為這樣手腳比較俐落,有架式,在學校同學就比較不敢欺負我。」
「爸爸,你知道會跆拳的人,看起來都好威喲,我也好想練練膽子。」
「媽媽,我的好麻吉,放學後都有去練跆拳,我也好想去和他們去踢一踢。」
你會發現每個孩子最原來的初衷不盡相同。
當孩子欲放棄眼前的興趣時,是否他已經達到或完成最初的期待?如果沒有,聽聽孩子怎麼說?
★放棄的理由
當決定讓孩子參與某些活動,除了傾聽他最初欲參與的動機與目的之外。當孩子接觸了一陣子之後,又開始意興闌珊,或目光又漂移到其他的興趣上,這時請他具體地向你說出放棄的理由,先不和他轉移話題到下一個活動上。請他愈具體說明愈好,雖然你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不好玩」「好無聊」,但這先不受理。如果孩子一直說不出理由,那到底是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追根究柢
假如孩子不停地在「不好玩」「好無聊」的藉口上環繞,這時你就得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不好玩在哪裡?」「無聊在哪裡?」。打破砂鍋問到底,協助孩子練習正視自己所遇見的問題,及了解所接觸事情的本質。繼續往內深究,你會發現一些事情的原由。
★找出三分鐘熱度的bug
沒錯,從繼續往內探視、深究的過程中。逐漸地,與孩子一起找出每回更換興趣的核心點,是否有共同的交集,或待改善的問題癥結,像那三分鐘熱度的bug。
例如有些孩子非常不耐做重複性地動作、或被要求,甚至於注意力持續性短暫、渙散、情緒容易浮躁。假如孩子的這種現象不只是在空手或跆拳道上,溜蛇板或直排輪,或參與一些音樂彈奏的活動,無論是鋼琴、小提琴、烏克麗麗、二胡、古箏等或其他事物等都出現說換就換。
★解決問題核心
如果很幸運地,親子之間找到了興趣換來換去的問題核心。這時,要做的事情,可能不是尋找下一個興趣,而是該針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例如孩子是否因為注意力缺陷的關係,導致分心、渙散、注意力持續短暫、容易被不相關的刺激所吸引等。
這時,你是可以嘗試在當活動上,採取分段的方式,例如原先以一個小時為練習單位,調整成每15分鐘、每30分鐘。這部分視不同的孩子而有所差異。同時,適時給予具體回饋,縱使是孩子的細微表現。讓孩子看見自己在每一個分段中,所維持的好表現,這會有助於孩子繼續在該活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與自信。
接著,重複,再重複。因為,重複是許多事物要熟練的最基本原則。這就如同「一萬個小時法則」一樣,有些事,沒經過那10000個小時的淬鍊,是很難精進道專業。
文章摘自《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125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