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多數的孩子都不希望別人在自己身上投射出異樣的眼光。孩子多少希望可以和大家一樣,做一樣的事,上一樣的課,參與一樣的活動。在這一樣的氛圍中,比較容易讓自己感受到舒適及安全。

然而,對於孩子來說,這又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既期待和大家一樣,但在現實的狀況下,自己又需要特殊教育的協助。

孩子希望在班上能夠跟同學一樣考一樣的考卷,上一樣的課。但很殘酷、很現實的是,當自己考原班這些評量、考卷,自己在程度上、理解上的確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如果考資源班的考卷,心裡又會顧慮是否招來同學異樣的眼光。

身心障礙孩子,確實存在著接受特殊需求的服務的必要。例如有些學科,像國語、數學無法跟上班上的進度。這時,對於具備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孩子,視他的需要,有些時間會進行課程的抽離或外加,到資源班接受補救教學的協助。或者,為提升社交技巧,孩子會透過小團體進行協助。

對於在校園裡和其他同學的不一樣,總是讓有些孩子心中存在著疙瘩。有時,對於一些就診經驗與特教服務顯得排斥,能逃避就不去。在有些轉銜階段(例如小六升國一、國三升高一)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解決了,自己沒有需要再回到醫院看醫生,自己沒有必要再到資源班或輔導室上課。當然,如果孩子本身他的情況,正如他所言,問題解決了,問題不復存在了,這些當然就不需要。

但是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呢?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來思考,自己本身是否存在著特殊需求。例如課程、考試、評量、作業、上課方式的調整等。如果孩子本身也了解自己這需求的存在,接著我們也會讓孩子知道當自己需要獲得這些特殊需求的協助,依相關法規他是需要具備特殊學生身份。也就是說,在不同階段是有必要再次回到醫療院所接受相關的醫學檢查、評估、追蹤或診斷等,或需要在輔導室接受一段時間的相關服務。

然而,我們依然需要接受孩子那份擔心、顧慮的感受。這些感受很是自然。但為了避免讓孩子存在著對自己的狀況有著不合理的想法,並對於自己所需要接受的協助產生逃避。

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就不相同。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以友善的態度及眼光來看待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我們是需要慢慢來陪伴孩子,建立他對於特教身分的合理看法。




Photo:Simon Claasse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