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我想要和各位來談懼學症(school phobia)這件事。

對父母來說,實在無法想像,要孩子到學校去上課竟然是如此的困難。無論是前一晚孩子不斷地宣示「我不要上學!」,或臨出門前歇斯底里的情緒,使盡全力激烈抗拒,甚至於說出威脅你的話「你要我去上學,我就跳樓給你看!」,或做出威脅性的動作,例如跑至廚房拿菜刀,作勢想要傷害自己。

孩子把父母嚇住了!為什麼到學校這件事,對他來說竟是如此害怕、恐懼?當然,每一個孩子懼學的理由都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一件事情,假如今天我們強迫孩子到學校,但他竟出現如此強烈的情緒反彈,多少就意謂著一件事:學校這情境,對孩子是一個強烈的壓力源。

至於這壓力源是什麼?有待我們進一步釐清。

我們試著來抽絲剝繭孩子不去學校的可能各種狀況,這有助於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點。

有些孩子拒絕到A學校,但他可能告訴你,自己希望轉到B學校。這種情況,讓我們了解孩子目前的壓力源在於所就讀A學校的情境,而非全都是「上學」這件事,因為他至少還願意去另一個學校,例如B。這時,我們需要進一步去釐清孩子在A學校情境的狀態。

另外一種更為麻煩的是,孩子不去A學校,而且B、C、D、E其他學校,他都不願意去。這時,「上學」這件事,壓力已經全面性地擴散在所有的學習情境。

回到孩子目前所就讀A學校的情境。

你可以觀察,有些孩子可以進入A學校大門,但他就是不願意跨進自己的班級教室裡。他願意或寧可待在輔導室、資源班或圖書館。但他就是不願意進入自己的原班教室。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可以更清楚知道孩子的壓力源是在他班級裡面。

至於班級裡面的壓力源,或許來自於課業壓力、老師班級經營與管教方式、同儕互動關係,甚至於存在霸凌事件。這一點,我們需要進一步去釐清,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恐懼什麼?

我們需要思考,如果孩子真的到了原班教室,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所害怕、恐懼的事情到底存不存在?是過去不愉快的經驗?還是孩子把問題放大?把注意力聚焦在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上,但是現實中並非如此?

這一點,我們可以仔細地來了解,孩子能不能、願不願意很具體的把自己的擔心、害怕告訴你。無論你是父母、老師、資源班老師、輔導老師或心理師。同時,在孩子陳述的內容裡,我們需要進一步釐清他的想法是否合理。

另外一種了解的方式,就是當孩子拒絕到學校。但在家裡,他是不是依然有他應該要做的事情。例如雖請假在家,但是學校例行的評量、考試、作業、學習單,在家裡他是否依然完成。觀察孩子做或不做,同時留意他在家裡做什麼。

懼學症孩子選擇在家,往往有一種雙重獲得的情況。例如逃避去學校,迴避壓力源對自己來說是加一分。同時,在家裡如果又能舒適地過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時又另外再加一分。這種雙重獲得,很容易強化孩子懼學的現象。

面對懼學這件事,我常常會提醒家長一件事。當家長自行選擇請假在家。這時,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我們可能須自行承擔孩子的懼學狀況。因為,在這種情形下,學校的介入相對會減少。假如爸媽並不希望孩子請假,但孩子依然強烈懼學。這時,學校輔導系統共同介入的機會相對提高。至於學校介入到什麼程度,以什麼方式來介入,這就得依不同個案的狀況,而有不同客製化的介入模式。

建議你,當孩子出現懼學的問題,相關細節請與原就診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進一步溝通、討論。




Photo:le vent le cri,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