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小朋友聽好,誰還沒有噴酒精的舉手。」老師話一說完,板起臉,眼神掃過白兔班所有的小朋友,每個孩子眼睛睜得大大的,靜靜的,只差眼睛沒有紅紅的,像兔子般看著老師。當然,沒有任何一隻手舉了起來。
「老師再說一次,剛才手沒有噴酒精的舉手。我已經跟你們講過,現在有武漢肺炎,防疫期間,每個人都要做好消毒的工作。如果沒有噴酒精消毒,你就不准碰教室裡的教材和玩具,連戶外的盪鞦韆和溜滑梯都不行。老師再說一遍,剛才沒有噴酒精的舉手。」底下依然是靜悄悄的。
這時,突然一個聲音劃破教室裡的寂靜,「老師,阿偉沒有噴酒精」,小玫鼓起勇氣,大聲的說著。在老師的眼神,還沒有來得及轉向阿偉,孩子馬上脫口說,「老師,我有,小玫,你亂說,我有噴酒精。」「你根本沒有噴酒精,我剛剛有親眼看到。」
這時,阿偉到底有沒有噴酒精,他說有,小玫說沒有,當然其他人無話可說,免得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說真的,這段期間,老師忙得焦頭爛額,團團轉。原本自己幫孩子逐一噴酒精這件事,索性將酒精放在桌上,讓孩子們自行消毒。但教室裡,孩子們來來去去的,自己也沒有特別去注意。阿偉有沒有噴酒精似乎陷入了羅生門。
但老師直覺的認為阿偉說謊,「我警告你,假如你被我發現說謊,你就完蛋了。除了你不能碰教具,玩玩具之外,連帶的,你的點心時間,也要被取消。」這時,老師想要用威脅的方式,來提醒阿偉最好不要說謊。
然而,阿偉為什麼要說謊?
這時,我們把時間點拉回到教室裡,老師一開始說的,帶有威脅的那些話。
有時,我們大人在說話的過程中,不經意的會引導孩子,試著說謊。特別是,當孩子誠實表達之後,例如阿偉真的沒有噴酒精,他誠實的舉起了手,「老師,對不起,我剛才忘了噴酒精。」這時,孩子誠實說了,但是,接下來,他就可能需要承擔,不能使用教材,不能玩玩具的後果。
也就是說,當在這個教室裡,說實話,反而會對自己帶來一些災難以及麻煩。這時,對於孩子來講,索性我就不說實話。
我們把問題聚焦回來,當老師開口問「所有的小朋友聽好,剛才沒有噴酒精的舉手。」這句話的用意,不外乎是希望,在剛才,手沒有噴酒精的小朋友,這時再補噴一次。
因此,如果老師這時以較為輕柔,較為幽默的話說,「哪一朵花,還沒有澆水的?」老師邊說邊拿起酒精,邊揮著手(以手代花),也許阿偉可能會笑嘻嘻的說,「老師,我還沒有澆水。」並將手伸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將威脅的話語移除(如果沒有噴酒精消毒,你就不准碰教室裡的教材和玩具,連戶外的盪鞦韆和溜滑梯都不行),讓孩子比較容易,也比較願意作出誠實的反應。
當每次,我們要脫口說出一句話前,先試著自我覺察,當我這麼說,當我這麼做,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會是什麼?如果,我不那麼說,我不那麼做,那麼是否有第二種,第三種,第四種,比較適當的說話方式,而減少孩子說謊的機會。
至少,當孩子實話實說,不會比說謊更糟糕。那麼誠實也比較容易勝出。
Photo:Jim Heising,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網站